作者简介 刘三省,年1月出生,陕西扶风法门镇人,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央企退休高管。人生阅历丰富:当过兵,做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担任过央企老总。曾荣获“中国经济十大杰出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特别奖”“影响中国改革优秀人物”等荣誉。 爱好写作,笔耕不辍,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个女兵的梦》长篇纪实文学《超越平庸》《从职业军人到央企老总》和企业经营管理著作《军队企业改革管理纵橫》《国有重点大型企业与监事会工作》《市场、创新、发展、管理》《管理成就企业》等作品。目前正在撰写个人第一部生活随笔《岁月心语》(已截稿),第一部散文集《家乡记忆》(工程过半)。 七里桥古会 文/刘三省 七里桥在我们村子东南方向,大约有三华里路。从我们村子往东一华里到白家村,再往南,一华里到桥西村。桥西村和七里桥村就隔了一条沟,当时沟上有一座土桥,当地人叫七里桥,从土桥过去往东不到一华里就是七里桥村。按理说,土桥西边的叫桥西村,桥东面的应该叫桥东村,可是七里桥村的人不这么叫,就叫七里桥村,似乎连这座土桥也是他们村的。 在当地,也有把七里桥村叫桥东王家村的,因为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姓王。但叫得少,没有七里桥村这么有名。 七里桥村距离法门寺有七华里路,这大概也是七里桥村的主要来历。 解放前,七里桥村曾经出过一个历史名人,叫公秉番,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师长,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打了败仗。最后,公秉番师长选择了解甲归田,回到老家安享晚年。解放后,公秉番师长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毛泽东选集》里。随着《毛泽东选集》的公开发行,公秉番师长的名声在当地老百姓中也快速传播,成了我们那一带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历史名人。七里桥村沾了公秉番师长的光,由此在我们那一带很有影响。 七里桥古会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七里桥村在我们那一带有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七里桥村有古会。之所以叫古会,是说这个会自古就有,很有些年头。小时候听我爷爷说,他听他的爷爷说过,从他们懂事起,就有了七里桥古会,可见历史久远。 每年二月二,是龙抬头,二月十二就是七里桥古会。 大地封冻了一个冬天,土地开始变得松软,堆积在路边和庄稼地里的积雪也开始融化,一望无际的麦田开始返青,拔节。人们脱去穿了一冬天的棉衣棉裤,换上了夹衣夹裤,顿时感到一身轻松和舒坦。 二月十二这天一大早,方圆十几里的老大爷,老婆婆,大姑娘,小媳妇,男男女女,成群结队,骑自行车的,坐马车、坐牛车的,三三俩俩走路的,各色人群从四面八方赶到七里桥村去逛古会。小时候,这一天我们那一带的农村小学也会放假,让学生娃娃们跟着大人去逛古会。从早晨八点开始,七里桥村四面的乡村小道上,赶会的人群川流不息,人气异常火爆,让这个历史古会很有些逛头。 七里桥村古会会期三天。每年逢会,扶风县秦腔剧团在七里桥村口搭起了戏台子,白天唱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折子戏,就是各种大戏里面的精彩片段,晚上唱本戏,就是从头到尾唱完一个完整的历史戏剧故事。白天看折子戏,大多是一些地里的活不太忙,能走得开,或者年龄大一点的老年人。到了傍晚,附近十几里白天忙庄稼活的青壮年人吃过晚饭,紧赶慢赶地往七里桥赶,去看本戏,把古会的人气搞得非常旺盛。 每逢七里桥古会,扶风县秦腔剧团都要在这里搭台唱戏,好生热闹。 县新华书店也在大戏台旁边摆起了书摊,卖各种各样的新书。 特别是在古会上卖各种吃货的,也沿街支起小摊子,羊肉泡馍、大肉泡馍、臊子面、炸麻花、炸油糕、凉拌扁豆粉、炒绿豆粉,还有卖锭糕的和其它小吃的。卖小吃的人嗓门大,拉起各种各样非常好听的叫卖声,引来了许多爱吃小吃的买主挤过来,过过馋瘾。在村子外头,各种耍杂耍和杂技的,也有好几家,他们敲锣打鼓,引来了许多喜欢看杂耍、杂技的人观看。旁边还有一些套圈的和用气枪打气球的,专赚小孩子的钱。孩子们一旦套中了一个小玩艺,一双小手高兴异常地直拍着,一脸的喜气。套不中的,自然垂头丧气,一脸沮丧。 在七里桥村的东头,还有一个猪牛羊和高脚牲口的交易市场,大人们在古会上看看戏,就会来到这里了解了解猪牛羊和高脚牲口的行情。父亲每次跟会后,就会从猪牛羊集市上抱回一个小猪娃,有时抱回一只小山羊,猪让母亲、嫂子喂,长大后拉到猪市上卖掉,赚点钱。或者杀掉,一部分留给自己吃,一部分卖给村子里的人,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养小山羊就成了我的事,每天学校放学后,我就牵着小山羊到沟边去放,长大以后再卖掉或者杀掉吃羊肉,给全家人解解馋,过过嘴瘾。记得小时候,我养了一年多的小山羊被杀掉了,朝夕相处,让我和小山羊有了感情,难过得我躲在一边哭鼻子,掉眼泪。 在我还没有上学和后来上了小学和高小,每一年的七里桥古会我都去。上学后去,我就很少跟父亲、大哥们一起去,而是和村子里的小玩伴一起去。一路上,我们嘻笑打闹,好生热闹。到了古会上,我们一块儿听听戏,看看杂耍,吃点小吃,解解馋瘾。 每次去逛古会,大老远看见热气腾腾羊肉泡馍,就会馋得嘴里忍不住流口水。在我们小的时候,陕西关中农村的生活非常清贫,一年到头,大人孩子吃不了一次肉,吃一碗羊肉泡馍对于农村孩子就更是稀罕。 长大后我才发现,七里桥古会上的羊肉泡馍,和西安“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做法不一样,“老孙家”的羊肉泡馍碗里全是干馍,放几片肉,浇上一些汤,几乎是干吃。七里桥古会上的羊肉泡馍,碗大,汤宽,汤煎,城里人叫它“水围城”,热腾腾的羊肉汤上面漂着谈淡的一层薄薄的油花,再撒上一点葱花,既好看,又馋人。碗底是扳碎的硬面锅盔,上面搁上羊肝羊心羊肺羊血羊杂碎,再搁上好几片货真价实的羊肉片,热腾腾、香喷喷的味道直熏人,那个香,那个美气,简直无法形容。至今想起来都是口舌生津,唇齿留香。 小时候,如果能美美地吃上一碗羊肉泡馍,那才真真正正的叫解馋,过瘾!可是,每一次逛会前,母亲只给我5角钱。一碗羊肉泡馍就5角钱,吃了羊肉泡馍,就买不了连环画和小儿书,买了连环画和小儿书,就不能吃羊肉泡馍。每一次站在羊肉泡馍摊边上,我的心里都是好纠结、好纠结。有时会狠了狠心,花5分钱吃一碗我平时最爱吃的凉拌扁豆粉,化5分钱买一块油糕或者一根麻花,就算解了馋。毕竟,那时候的陕西关中农村生活清苦,孩子们平时吃带油腥食物的机会非常少,能吃上一块油糕或者一根麻花也不错。剩下的4角钱,我就在新华书店或者地摊上买几本连环画和小儿书。因为,那才是我业余时间的最爱看和能够在小伙伴面前借以玄耀的东西。 古会上,逛会的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一天逛下来,会觉得很累很累。就是我们当时的小孩子,过个一半天才能缓过劲儿来。 其实,在我们老家那一带,还有西观山庙会,周公庙庙会,祝家庄庙会,但是离我们村子都比较远,都去过,但一般很少去。由于七里桥古会比较近,就经常去。每一次逛七里桥古会,人多,热闹,开心,解馋。直到现在,儿时逛古会的情景,还会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活灵活现,记忆犹新。 来源:头条扶风身边事 点这里发布扶风生活信息!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