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m.39.net/disease/a_5449314.html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这两天,微博上可谓“风起云涌”,不断有明星爆出负面新闻。一时间,粉丝们撕心裂肺,吃瓜群众们也看得心惊胆战。

但是,作为一个文博人,我们可是一点儿也不担心。我们喜欢的,可是从悠久的历史中脱颖而出,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的文物。翻车?那是不可能的!

铜奔马图源:甘肃省博物馆

如果要找中国文物中的“顶流”,那么,《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可能是最不容错过的一份名单。名列其中的文物们,由于独特的价值和保护的需要,不允许出国(境)展示。外国人要看只能来中国,我们要看也得靠机缘,可以说是中国珍贵文物的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名单中的64件(组)“顶流”文物,你也来数数自己看过多少吧。

由于篇幅较长,不宜同时展示第二、三批禁出境文物

0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收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陶缸外壁绘有图画一幅,构图复杂,线条简练流畅,并施以色彩。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02.陶鹰鼎

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收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鹰的两爪与下垂的尾部构成鼎的三足,器形既有鼎的器物特征,又显示出鹰的动物美感,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03.后母戊鼎

时代:商

收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鼎的形制巨大,重.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在鼎的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为商王母亲的庙号。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是在铸好的鼎身上再装范浇铸而成,复杂的铸造工艺,是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

04.利簋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上半部为圆形,下半部为方形底座,造型沉稳,纹饰精美。方座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武王牧野之战获胜的经过,将武王克商的年代确定在公元前年。利簋是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05.大盂鼎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经过多方流转后由著名收藏家潘祖荫收藏年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大盂鼎无偿捐献给国家。鼎内壁有铭文19行字,记载了周康王时作器者盂所受之“册命”,是目前所见西周时期最早的“册命”类出土文献。铭文通篇章法规整,奠定了西周时期长篇铭文布局的规范。

06.虢季子白盘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今属宝鸡市陈仓区),器形为长方形,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器内底铸有铭文8行字,记述了作器者虢季子白率军征战获胜后受赏之事。铭文语句以4字为主,文辞优美,同时书法颇具新意,字体修长,笔画匀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07.凤冠

时代:明·万历

收藏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北京明定陵出土,这件属于孝端皇后的凤冠,前部饰有9条金龙,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还有1只金凤,共9龙9凤。此外,凤冠共嵌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余颗,使用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多种工艺,用材讲究,制作精美。

08.嵌绿松石象牙杯

时代:商

收藏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杯身由象牙的根部制作而成,鋬则是用另一块象牙板制成后与杯身嵌合。整器的纹饰雕刻精美,并用绿松石镶嵌于表面,体现了商代牙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09.晋侯稣钟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藏一套14件

山西博物院藏2件

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被盗掘后,进行了抢救发掘)。编钟全套共16枚,分两组,有三种式样,虽然不是同一时间铸造,测音却很和谐。

在16枚钟上共刻有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并因战功卓著,多次受赏的故事。由于这次战争在史籍资料中从未记载,所以这套编钟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都极为重要。此外,凿刻而成的铭文,在西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

现在,16枚编钟中有14枚因为早年被盗,之后被购回而藏于上海博物馆,另外2枚小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这两枚钟分别铸有铭文“年无疆,子子孙孙”7字和“永宝兹钟”4字。

10.大克鼎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上海博物馆

清光绪十六年(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鼎腹内壁有铭文字,记录了作器者为“克”,他接受了周王的官职任命与赏赐的故事。大克鼎、大盂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在晚清收藏界被誉为“海内三宝”,均为清末出土。

11.太保鼎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天津博物馆

据传,此鼎为清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据学者考证,这件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太保鼎,是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唯一一件“梁山七器”。

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时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年于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造型古朴,在碗的外壁可见残存的红色涂料。这些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

13.河姆渡出土陶灶

时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年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用于生火做饭的陶灶,呈簸箕形,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架釜炊煮专用设备,别致的器形也未见于其他遗址。

14.良渚出土玉琮王

时代: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年出土于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色。玉被用来制作礼器,在祭祀的时候使用,以祈福避祸。这件玉琮重达6.5千克,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15.水晶杯

时代:战国

收藏单位:杭州市博物馆

年出土于浙江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水晶杯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且经过细致的抛光处理,光素无纹,造型简洁。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艺水平而论,也是无以伦比的珍品。

16.淅川出土铜禁

时代:春秋

收藏单位:河南博物院

年在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铜禁造型奇特,纹饰繁缛,铸造精湛,其铸造工艺中使用的失蜡技术与焊接技术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例证,它的出土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及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对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7.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时代:春秋

收藏单位: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年出土于新郑郑国国君大墓。方壶体积高大,装饰写实生动,很可能是郑国国君的陈设品,是主人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而除了其卓越的历史性和艺术性,莲鹤方壶的铸造工艺也堪称春秋时期多范合铸的代表作,因此被专家称为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绝唱”。

18.齐王墓青铜方镜

时代:西汉

收藏单位:淄博市博物馆

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铜镜。这件铜方镜长达1米多,而厚却只有1厘米多一点,其铸造的难度可想而知。镜背饰有夔龙纠结图案,与长方形镜体相得益彰,可谓匠心独运。

19.铸客大铜鼎

时代:战国

收藏单位:安徽博物院

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鼎体量巨大,重达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的三足圆鼎。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首二字为“铸客”。因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习惯上又称之为“楚大鼎”。

20.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时代:三国·吴

收藏单位: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年6月出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郊的朱然墓。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屐齿为前后两个;系孔有三个,前端一个,后端两个,彩绳早已腐朽不见。这对木屐证明了中国2世纪前后就已创造了发达的漆工艺。

21.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时代:三国·吴

收藏单位: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漆盘主要为彩黑、红二色,古朴典雅。盘内壁和底部髹红漆,外壁及底部髹黑红漆。盘内彩绘分为三层,上层为“宴宾图”,中层从左至右分别为“梳妆图”“对弈图”“斗鸡图”,下层为游乐图,再现了当时贵族的生活图景;而用色讲究层次和轮廓的勾勒,表现出三国时代吴地漆器彩绘的高超工艺。

22.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时代:北魏

收藏单位:山西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复制品-正面

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复制品-背面

年在山西大同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髹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漆屏上彩绘人物故事取材于刘向所著《烈女传》等汉代文献,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飘扬飞举,自然流畅,风格接近东晋顾恺之的画风,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东晋、南朝文化艺术特征,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23.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时代:北齐

收藏单位:山西博物院

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鞍马出行图壁画,是墓中壁画的一小部分。鞍马出行图壁画为长卷式构图,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24.涅槃变相碑

时代:唐

收藏单位: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

唐天授二年(年)制作。这是一块螭首龟趺碑,碑正面描绘的是《大般涅槃经》里的故事,下面雕涅槃故事六图,最下面刻供养人姓名,再现了多年前武周时期的政治环境以及隋唐时期圆润华丽的雕刻风格。

25.常阳太尊石像

时代:唐

收藏单位: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

雕造于唐开元七年(),为山西运城盐湖区安邑镇道观遗物。这是全国稀有的唐代的道教造像,面容饱满,线条圆润流畅,衣纹清晰,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艺术价值独特。石像的铭刻无论楷书、隶书都遒劲有力,结构匀称。造像底座四周有线刻人物图、供养人姓氏及造像碑记,对研究唐代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26.大玉戈

时代:商

收藏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年出土于湖北武汉黄陂盘龙城遗址,厚0.5厘米,长94厘米,透闪石,是目前所见商代早期最大的玉戈,被誉为“玉戈之王”。

27.曾侯乙编钟

时代:战国

收藏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全套编钟共65件,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28.曾侯乙墓外棺

时代:战国

收藏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外棺由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棺外壁以黑漆为地,上施朱彩,并以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雕琢出各样纹饰。此棺不仅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地文化风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29.曾侯乙青铜尊盘

时代:战国

收藏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由尊和盘两件独立器物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体共饰28条龙、32条蟠螭,盘体饰龙56条、蟠螭48条。这精美细腻的镂孔附饰,精巧华丽,是用失蜡法所铸,对研究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青铜艺术发展史和古代冶金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彩绘木雕小座屏

时代:战国

收藏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年出土于荆州望山楚墓,主体由27个动物组成,为8只凤,4只鹿、15只蛇,动物形象剔透繁复,逼真生动,是战国时期透雕彩绘漆器的代表作。

31.红山文化女神像

时代: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收藏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在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这尊较完整的人像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堪称雕塑佳作,对中华文明起源史、原始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鸭形玻璃注

时代:十六国·北燕

收藏单位:辽宁省博物馆

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北票西官营子村的北燕冯素弗墓内。玻璃注形似鸭子,由淡绿色的玻璃吹成,成型后再粘贴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如此奇特而罕见的动物造型的早期玻璃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

冯素弗墓共出土5件玻璃器,经化学分析,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这种玻璃制品,因此学者推测这批玻璃器可能来自古罗马。

33.青铜神树

时代:商

收藏单位: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这棵高达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

34.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时代:商

收藏单位: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玉边璋顶端一为钝角,一为锐角,射部和柄部两面,均阴刻有两组图案,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图案里描绘的是古蜀先民在圣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场面,是研究原始绘画艺术和宗教的珍贵资料。

35.摇钱树

时代:东汉

收藏单位:绵阳市博物馆

年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摇钱树通高厘米,整体由红陶树座、青铜树干、枝叶等共29个部件衔接扣挂而成,是目前国内现存体型最高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株摇钱树。

36.铜奔马

时代:东汉

收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年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奔马蹄踏飞鸟,全身着力点集中于超蹑飞鸟的一足之上,其铸造工艺为范铸马身,然后再与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合制作而成,铜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铜奔马铸造精美,构思巧妙,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罕见杰作。

37.铜车马

时代:秦

收藏单位:秦陵铜车马博物馆

年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经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秦陵彩绘铜车马,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被誉为“青铜之冠”。

38.墙盘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周原博物馆

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墙盘内底部铸刻有18行铭文,共计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是研究西周铜器断代的一件重要标准器。

39.淳化大鼎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淳化县文博馆

年在陕西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原村内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是西周时期最大、最重的圆鼎,也是商周时期除传说中的后母戊鼎外,唯一经考古发掘出土于墓葬而非窖藏的大型青铜鼎。鼎的腹部一周铸有三个耳鋬,鋬上装饰兽面,为该形制孤例。

40.何尊

时代:西周

收藏单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41.茂陵石雕

时代:西汉

收藏单位:茂陵博物馆

石雕原来主要分布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墓前及墓四周,共有16件。这些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

4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时代:唐

收藏单位: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共三十行,一行六十二个字,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东罗马山川、河流、特产以及在中国传播的情况。这块楷书碑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书法秀丽,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景教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国古代与叙利亚、伊朗等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

43.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时代:唐

收藏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唐代窖藏。该壶仿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通体抛光。最为出彩,也是最为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两侧捶打成型后鎏金的舞马纹。该舞马壶的存在,不仅应证了史料文献上所记载的舞马一事属实,也说明了何家村窖藏作为皇家窖藏的性质。

44.兽首玛瑙杯

时代:唐

收藏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兽首杯在唐以前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景中,这件兽首玛瑙杯的出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追求新奇为时尚的见证。其造型特征来自西方,希腊人为其命名“来通”。关于其产地还存在争议,但不管产自何处,玛瑙杯都是唐代社会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

45.景云铜钟

时代:唐·景云年间

收藏单位:西安碑林博物馆

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的“景龙观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年),今称之为“景云铜钟”或“景云钟”。明万历十年(年)迁至西安钟楼。年景云铜钟为西安碑林收藏。钟身正面个字的骈体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这是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

46.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时代:唐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7年在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此锡杖长.5厘米,重克。由金银打造。整条锡杖用金2两,用银58两,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47.八重宝函

时代:唐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7年在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这里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含三枚影骨和一枚灵骨共四枚佛指舍利。盛装其中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是迄今发现层数最多、制作最精美、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盝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

48.铜浮屠

时代:唐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铜浮屠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法门寺地宫内发现的唯一一枚真身灵骨,也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的佛教圣物放置于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而这枚银棺则盛放于铜浮屠内。

49.“五星出东方”护膊

时代:汉晋

收藏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年出土于民丰县尼雅遗址。以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绣制而成,上面绣有孔雀、仙鹤、辟邪、虎等这些祥禽瑞兽,上方和下方分别用汉隶书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彩锦的形式和内容体现了五行学说,是汉代五行哲学思想兴盛在艺术创作中的典型体现。

50.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时代:战国

收藏单位:河北博物院

年平山县三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