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西安市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鸡市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总面积.8平方千米。[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年11月1日零时,武功县常住人口为人。[22] 年,武功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2],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9.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67亿元,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8:45.21:39.61,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年,武功县完成生产总值.58亿元,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66.25亿元,下降2%;第三产业增加值62.71亿元,增长1%。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八年(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废保、甲制,设区公署、乡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9区,76乡。 民国三十八年(年)9月将渭河南的三厂区(共5乡)划归盩厔县。[24] 年5月,将杨陵区湋河以北的上营、新寨两个乡,大庄区的南、北庙底、毛家嘴、赵家崖、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 年6月,将原71乡缩编为64乡。 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将第八区(魏公)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城关)。 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16乡合并为7乡。 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同年11月,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5个人民公社,辖27个管理区。 年8月1日,武功县建制恢复,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个生产大队。武功县治所迁普集镇。 年,将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 年4月,设杨陵、普集、小村三个镇。 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全县设三镇12乡,辖个村民委员会(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武功公社为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桂家、东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归小村镇。 年11月,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撤消原观音堂、薛固、北营三乡,分别并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镇。 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武功县撤销南仁乡、代家乡、河道乡、普集街、分别并入普集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全县由8镇4乡合并为8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