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帮”大走访活动实施以来,泗阳县文广新局帮扶工作注重“强筋壮骨”,精准帮扶着力在扶志、扶气、扶风上下功夫。经过精心策划、精细安排、精准发力,帮扶对象泗阳县爱园镇唐圩村呈现脱贫干劲大、群众人心齐、村里风气正的良好氛围。 帮扶要扶“志” 习总书记强调:帮扶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泗阳县爱园镇地处泗沭交界,在唐圩村这样的“老少边穷”地方,少数村民有等靠要的思想是“不足为怪”。泗阳县文广新局帮扶工作组及时掌握情况,迅速开出“帮扶先扶志”的良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整队伍扶“干部志”,组织活动扶“群众志”。及时发现村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向镇党委建议起用了一名年轻有为的干部担任村支书,同时进一步统一干部思想,纠正认识偏差、信心不足、决心不够的问题,鼓励他们挑起担子、摆正位置、俯下身子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发动群众主动脱贫,下大力气脱贫。与此同时,从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入手、开启思想觉悟入题,淮海剧团、电影公司结合三送活动,自编、自导、自演以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为主题的节目,提高农户对活动的认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目前共义务演出4场、放映电影6场。开展“乡村好人”“乡村能人”“乡村强人”评比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一改旧习,破除“人穷志短”“等靠要”思想,树立“我要过上好日子”“一切都要靠自己”的理念,让摆脱贫困的气魄与力量成为贫困群众最大的财富。老党员梁秀英高兴地说道,栽一颗树不算富,栽一片树才能算大户。 帮扶重扶“气” 常言道,“气可鼓、不可泄”“人心齐、泰山移”。帮扶重持“气”,扶出精气神,如果说“志”是内心的坚定信念,“气”就是外在的精神面貌。在爱园镇唐圩村开展精准帮扶过程中,泗阳县文广新局帮扶工作组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全村54%的村民都外出务工去了,剩下的人口是老、弱、病、残、幼,村民对脱贫致富有无限的渴望和向往,又有百般的无奈与无助,身体条件、家庭条件、资源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多数人存在“瞎子放驴随他去了”和“过一天了一日”的消极想法,严重缺乏脱贫的信心。工作组着力点放在养眼提神打气上,立足鼓劲加油,注重强筋壮骨,不断强化村民脱贫致富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提升。县图书馆精心挑选余册,来到爱园镇唐圩村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满载精神粮食的流动图书车,为当地的群众们献上了一顿文化大餐。泗阳县文广新局帮建一条公路时,主动将这一任务交给村里有这方面特长的老陈进行建设,预算总投资1.8万元、水泥路两车道、带行道树的修建任务,在老陈的精心组织下,全村动用劳动力20余人,提前17天完成了任务。该村新任的年轻村支书感叹地说,一条“帮扶路”挺起一村人的“致富气”,这样的帮扶工作组我们要给一个大大的“赞” 帮扶重扶“风” 俗话说,好民风影响好村风,好村风带动好家风。良好的村风、民风对推进帮扶工作深度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宣传精神面貌好、状态变化大的贫困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村级广播、宣传栏、座谈会等方式定期交流脱贫心得、方法和生产技术,支持鼓励大胆创新,努力形成尊老爱幼、文明健康、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社会新风尚,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同步进行。然而,一村民因三年前外出务工造成左腿残疾、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回到村里后,经常聚集部分村民参与打牌,在村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泗阳县文广新局党委专门指定一名帮扶干部,进行“一对一”帮扶,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从解决实际困难着力,从谋划长远出发,及时送他到县城一家技术培训学校学习电动自行车维修技术。他负责任的修理技术和及时的保养,深受本村以及邻村乡亲们的欢迎。他还先后带出7名徒弟,服务当地群众,进城修理致富,促动村风和民风的良性发展。自“三进三帮”活动以来,泗阳县文广新局共帮助爱园镇唐圩村流转土地亩,每年为村增加集体经济元,就地解决用工人。还筹集20余万元资金准备为唐圩村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有村民知悉这一消息说,有个活动的地方,看看书读读报健健身,也就少打麻将,少游手好闲了,有了场地,咱也组织个广场舞跳跳。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