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仙观原名老爷庙,位于扶风县杏林镇西坡村。始建于汉朝,具体年限不详。据说当年老爷庙出家人很多,有行医施药的,有泼墨书画的,有抚琴吹箫,有耕田务农的。全真派南五祖其中的杏林祖师当年就在此地行医施药,分文不取,为了报答杏林祖师的恩德,患者就在此地种上一棵杏树,后来杏树成林,此地也因此取名杏林镇。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拆除。老爷庙从此变成了一片荒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村民将神像供奉在土窑洞内,窑洞倒塌就更换到新的窑洞中。终于在年在西坡村村民们组织发起,由西坡村村民们在西坡村一上组空地建设新庙,新庙只有一间大殿,并无大门和院墙,此后村民们又带领大家募捐塑像,从此老爷庙又恢复了当年的容貌。庙宇大殿盖起后由村民们邀请张玉静道长在老爷庙住持,张玉静道长住持后将老爷庙更改为聚仙观,因口音有误原本的聚仙观被登记人员写成了“聚贤观”。张道长在聚贤观住持8年后因故离开了聚贤观。 张道长离开后庙里就没有了出家人,一直由村上几个老婆婆照看着小庙,初一十五上香、上供、打扫卫生等。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照看功德,感动了关圣帝君。在黄居士的邀请下由宗教局和扶风县道教协会出面邀请了刘景花道长来聚贤观住持。在当地村民、村会、扶风县道教协会的协助下,经双方多次协商达成协议。于年5月1日正式举行了交接仪式,并签订了交接手续。刘道长住持后将原名聚贤观改成了现在的“聚仙观”。寓意着汇聚群仙。 刘景花道长正式接管聚仙观后短短1个月内建设了大殿、丹房、洗澡间、斋堂等设施,未来规划中把原来的窑洞改造保留,以中轴线像上走,有山门、遇仙桥、护生池、仙人亭、灵官殿(灵官殿两侧分别为油菜花田和道众耕种田)、十方院、云水院、个台阶、戏台、主大殿(关圣殿)、祖堂、八仙殿、六神殿、81个台阶上去聚仙阁、聚仙阁两侧分别再现杏林(杏林中间是三层楼的杏林书院,专门供教学使用),和榆树林(榆树林中间是榆林斋院,专门供赡养65岁以上出家道众使用)。关圣殿两侧分别为南北两院。南院主要供奉道教的女性神仙(斗姆殿、王母殿、娘娘殿、妈祖殿、三霄殿)。北院主要供奉道教的男性神仙(玉皇殿、救苦殿、财神殿、雷祖殿、药王殿)。刘道长宏图远大,定心重现扶风佛道共存的繁荣景象。她也一支这样努力着。 当初的西安青华宫周围是农村,汽车需要七拐八拐,几年之后,青华宫已经被高楼包围。步入青华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道高庙小无所谓,德远神大平常心。”走进大门,香烟袅袅,道乐绵绵,有六七位道士正围坐在院子中间的茶台前喝茶,旁边一位身材修长的坤道正在梳理着头上高高的发髻,一袭白袍。闻名不如见面,那果然是刘景花道长。 每天早晨5点半开静,刘景花便开始一天的修行 因为毕业演出不慎从舞台上摔倒导致骨折住院,刘景花自此留下了阴影。刘景花的嗓音听着有些特别,后来才知道她做过三次手术,嗓子是其中之一。 有信仰,每天都在幸福里度过。刘景花的家庭有4位出家,伯父是道士,姑姑是尼姑,表弟是和尚,自己是道士。谈起自己的出家,刘景花说:“其实在上学的时候有两次苗头,但都机缘未到。” 大学时,她和同学去草帽山旅游,糊里糊涂就走到了松峰山海云观,那里的坤道告诉她:“这一生她没有缘分走进婚姻。”当时她已经在热恋中,谁知她领了结婚证,却未能如愿走进婚姻的殿堂。谈恋爱时,男朋友经常陪她进庙烧香,而领了结婚证后,态度大变,又不能容忍她的信仰,自此而分手。 年刘景花在青华宫出家,年5月1日正式住在了聚仙观。今年7月,她卖了在哈尔滨的房子,卖房所得给了妈妈25万,另外20万则拿来修建道观。刘景花说:“妈妈不缺钱,但这是我的心意,就坚持让妈妈先留下了。” 刘景花身份证为汉族,她说:“实际我是朝鲜族。”虽然出家时间不长,但因为人长得漂亮,“最美道士”等网络上的美誉接踵而至;随之而至的还有各种各样的骚扰,有俗家公子,也有出家人,每一次她都能断然决绝。刘景花在自己的衣服里挂着斋戒的牌子,时时警戒自己。 衣服里挂着斋戒的牌子,时时警戒自己 道观旁边的窑洞是刘景花经常打坐的地方 刘景花给附近的居士针灸治病 准备道场,做法事 从东北来到西北,她学会了说陕西话,爱吃面条。刘景花说:“青华宫是娘家,聚仙观是自己的家。飞机一落到陕西,心就安了。” 最美女道士刘景花做法事 刘景花教小徒弟弹琴 小徒弟弹琴,刘景花悉心倾听 修行生活要求生活要自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动手。庙里的蹦蹦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买菜等很实用 道观条件艰苦,空调一机两用 刘景花的度师是黄世真道长 刘景花与师傅黄世真练太极推手,练过舞蹈的刘景花,身形飘逸,舞剑也是很优美 刘景花与师傅黄世真琴箫合奏。师傅黄世真评价刘景花,“年轻,有思想,有学历,有信仰”。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