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小字"扶风微传媒"免费订阅

寒冬里的温暖(散文)

文/薛立兴

时岁每到十一月,秋黄叶落,清凉随即带着寒气,在西北风肆虐下渐渐步入冬季。时令11月15日,在苍茫的西秦城镇如同法定似的单位、小区楼房全部供暖。居住楼房、工作在闹市单位的儿女们纷纷驾车到乡下把年迈的父母接来城里,以防父母无人照料受凉受冻。我虽生长在乡村,近五十年来却一直工作在乡镇、县城,最怕高寿九旬的老母亲受冻着凉,让长子驾私家车把老娘从乡下大妹家接到温暖如春的县城家中,以度过严寒冬天采暖期,愉快健康地安度晚年。我家取暖设施采取地覆式采暖,迈进我家就如同初夏一般暖和。家中几盆风景花树超出我的想像,碧绿花艳,枝叶枫长,好一个室内不见冬寒的氛围。

忆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孩提时期,在我少童的感觉中,冬天特别长、特别冷、特别漆黑。当时,电气化仅是人们理想中的口号。每临冬天,农村妇女们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每当夜幕降临,晚饭过后,若生产队不加班劳动,农家母亲们纷纷督促着自已上学或没有上学的女儿纺棉织布,挑灯夜战。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她催促着姐姐和俩个妹妹纺线。她却用白天经维的棉线放在土木织布机上梭来线往的织着白布、彩色花格(条)布,以让她的子女们过年穿上粗布新衣,冬天穿上棉暖鞋。实现着妈常吊在嘴边的那句:“春有春装、夏有夏衣、冬有冬服,让娃甭受冷冻、甭受热凉”的目标。就这样,母亲不知疲倦的熬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吃尽了人们难以想像的苦头。那时,每年夏季农家为数不多的麦糠是庄稼汉家冬天喂炕的最好原料,夏收碾打完毕,父亲用长麦草把麦糠堆在麦草中间的柴垛里,每到冬天,我和姐妹放学第一项任务就是去麦场撕麦草,背麦糖烧土炕。把土炕烧得热呼呼的,以弥补被褥薄受冻的困境。冬至刚过,距新年度元旦、春节更近了。母亲和婶娘因子女多,既要做鞋缝衣,又要操持家务,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真是忙上加忙。晚上清脆的纺车“咝嗡嗡。。。咝嗡嗡”伴我入睡。到了我第二天清晨上学时分,四指不见的屋子,只有早起做饭的妈和婶娘早进了厨房,为一家十七八口人做好了饭。开始了年复一年新的一天紧张、一贯和时间赛跑的生活。那时早、晚饭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个一样”,即碗里盛的是玉米糁子,噈的是凉搅团、嘴里吃的是玉米面发糕馍(都是粗粮玉米面做的)。我们小学生上学时课桌底用废铁洗脸盆做的火盆;手里提的奶奶父辈用过废弃的熬茶铁罐。柴火用的家中玉米芯的暖手罐,以防手脚冻伤。母亲想尽千方百计,一针一线密密缝制的棉衣、棉裤、棉鞋,将我和姐妹们浑身上下武装得暖暖和和。当时虽是糠菜半年粮的岁月,我和姐妹却避过了“饥寒交迫”之困境。回忆这种隆冬里的温暖,虽没有如今满屋地暖热烘烘如初夏的环境,在那艰难年下,也算很不错了。

寒冬里的温暖,不但暖和了全身,更是暖在了儿女们心中。这种温暖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大爱援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把各方面的关怀、关爱、大爱、援助转化成加快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转化为我们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推力,转化为我们追求幸福生活创业的不懈努力。

追昔抚今,心潮澎湃,

感概万分,心思口吟,

赋诗励志:

习近平思想放光辉,新的时代喜盈盈。

严寒城镇暖融融,居民大众喜颜开。

一车代步新常态,超市商场暖似春。

追昔半个世纪前,神州贫困岁月难。

农家艰辛孩子多,大小多少衣换穿。

母亲劳动又织棉,姐妹纺线夜更天。

颜色黑蓝成风景,饥寒交迫度新春。

耕读传家数千年,艰苦奋斗只等闲。

不忘初心铭使命,实现民族中国梦。

决胜小康毅志坚,目标奋进“双百年”。

励志追昔又抚今,幸福生活万万年。

作者简介:薛立兴,男,陕西省扶风县人。大学文化,退休公务员。自幼酷爱文学,曾在全国及省市、港澳台报刊发表文学新闻等作品数千余篇,获奖上百次。被聘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杂文散文协会会员、市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曾兼任《陕农报》扶风记者站站长,现任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

通联







































哈尔滨白癜风专科医院
中医治疗白殿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