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九月菊,原名周爱玲,女,汉族,年9月生,陕西省扶风县人。现为美阳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业余从事散文创作。 回忆儿时的腊八粥 文/九月菊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儿时的童谣依然回荡在我的耳际,儿时的“腊八粥”常常令我回味无穷……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那个时代农村的物质极其匮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吃一顿可口的“腊八粥”是多大的奢望呀!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腊八粥”有许多有趣的传说。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时为了防御匈奴,在北方大规模修长城,数以万计的劳工餐风露宿,艰难地开山凿石。劳役繁重,他们常常望月思乡,归心似箭。每年腊月放假,他们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大约在腊月初八才能赶回家,为了庆贺家人平安归来团聚,女人们特意做了“腊八粥”,有俗语“腊八腊八,赶明做下”是说腊八粥突出个“早”,以示人们对亲人期盼心情之切。 “腊八粥”的食材各地不一,记忆中家乡的腊八粥食材主要有玉米豆(即把玉米皮脱后),白豆类,还有葱、姜、蒜、豆腐等佐料。 我记得刚到腊月,家家户户都为过腊八节提前做准备。我家也不例外,母亲提前挑选好上等的玉米筛选干净,用清水一淘,等水淋干了,再拿到村口老槐树下那个石碾子上碾破进行脱皮,我们这些碎娃娃们随着大人推着石碾,一圈一圈的转着,“咯吱——咯吱”石碾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犹如美妙的乐曲回荡在老槐树的上空。碾完了,大人们又用簸箕、筛子等工具把玉米豆豆和皮渣分离开。只见圆润的玉米豆儿黄橙橙、金灿灿,在阳光的映照下犹如无数颗金豆豆,玲珑剔透,好看极了。等拿回家了,我们这些淘气鬼急嚷着叫大人赶快熬“腊八粥”….. 腊月初七傍晚,母亲就开始正式做腊八粥了,她先将红萝卜切成圆片片,豆腐切成小丁丁,大葱、蒜苗切成小段儿,姜剁成碎末末,然后在油锅里分别炒好、盛好待用。 到了后半夜,母亲就早早起床熬粥了。尽管寒冬腊月,冻手冻脚的,但是母亲的热情犹如灶膛里那旺旺的火苗。在母亲的辛劳下,大锅里的金豆豆也好像高兴得在锅里沸腾翻浪、跳跃不休,散发出了缕缕清香…… 天亮了,母亲叫醒我们,走进厨房,一碗碗香喷喷的“腊八粥”已经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母亲给我们分别夹上了她提前炒好的红是红、绿是绿的各种各样的配菜,看着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我们喉咙里就痒痒的,恨不得一大口吞到肚子里去,母亲提醒说“慢慢吃,小心烫嘴,多着呢,保你们吃三天”。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顿“腊八粥”不算什么稀罕的,可是在那个艰涩的年代,腊八粥对所有的农村人来说都是奢侈的珍馐美食。现在回忆起儿时那顿腊八粥,我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点这里发布扶风生活信息!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