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来源|榆林新闻网。

叶丛:原名李明涛,男,年生,原籍扶风县杏林镇。现在凌云集团党委工作部工作,担任《凌云》报总编,系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年起开始发表小说,先后在国家和省市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三百余篇。曾获宝鸡市首届文学奖、宝鸡市“五个一”工程奖。年出版文集《苜蓿地》。

城里人干到六十岁就退休了,农村人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

城里人关心的是养老金涨不涨,涨多少,农村人想的是我这把年纪还能不能种地?老了千万别趴下!

我的父亲母亲,从没有靠谁“养老”的指望。尤其是打我记事起,起早贪黑,劳心费神,为的是儿子长大有出息。儿子考上了学,他们脸上从此多了几分自豪。儿子进城工作了,顾不上家,父亲还是拿儿子在村上炫耀。

我也知道,我这个儿子对父亲母亲来说只是个标签。我尽不了孝,偶尔回家给点钱,他们不要。说:家里有钱——苹果、麦、玉米,卖了都是钱!我们又不是干不动。母亲说:你爸一辈子不会花钱。给他钱,他也花不出去!

父亲也抽烟。有一年春节,我掏出一盒“红猫”给他。他问:这烟一盒多钱?我一报价,父亲吓了一跳:这么贵你也敢买?我说,这有啥?还有比这更贵的呢!一桌饭一千多。父亲一听来气了:这不是糟蹋钱吗?!城里人就会糟蹋钱!临走的时候,父亲把那盒“好猫”拿出来塞给我,非要让我带回宝鸡,把它退了。直到现在,哪怕是过年回家,我从来不敢揣好烟。

父亲平时舍不得花钱。逢年过节我们回老家,多多少少都要给父亲母亲留个三百两百。三两百元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星期的开销,而放在农村,就是一笔款子。父母用它能支付水费、电费、肥料费等好多必需的费用,可以支撑他们几个月的生活。每每给他们钱,父亲都要盯着我的眼睛质问:“你媳妇知道不?”我不说明白他不接。后来,我们逢年过节回去,不管钱多少,由我爱人给。

“儿子在城里”这块标签,的确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

有一年,七十岁的母亲做出了一件全村人都惊讶的事情:织布,到乾县卖布。从顶棚上把四十多年前她年轻时用过的纺车、织布机落下楼,一个冬天,她“咔咔”地一梭一梭、一寸一寸织布。她织出了各式各样花格子的粗布单子,然后搭“蹦蹦车”到乾县去卖。我回家听了,冲她直吼:布单子值几个钱?让你儿子的脸往哪搁?怨毕我又后悔——母亲当时的表情很复杂,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后来,老两口一口气栽了上百棵苹果树。几年后,树挂果了。他们笑着说:儿啊,你常年在外顾不上家,我们往后就指望这些果树养老呢!为了那些树,他们费尽了功夫,流干了汗水。女儿暑假回老家,回来告诉我:爷爷拉了一架子车苹果在镇上卖了一上午,只卖了十七块五毛钱。那年苹果太多,根本没人要。父亲气得要把果树全挖了,举起斧子下不了手,孩子一般哭了。想起女儿所说的“爷爷一架子车苹果只卖了十七块五毛钱”的话,看到母亲的纺车、织布机,又想起那包当天就抽掉了的二十五块钱一包的“红猫”,我当时的眼眶可想而知。

我买房的时候,为二期付款犯难。母亲问我:房钱还差多少?我说,你们不要管。父亲一声不吭,一个人悄悄出去了。下午,父亲一双粗糙的手,把一叠皱巴巴的钱塞到我手里。父亲说:你考学,结婚,孙女考上了大学,我们都没管。这点钱,是我和你妈这几年卖苹果、卖布、卖粮攒的,也有你平时给的,你把它拿走。多一分钱,我儿你就少向人张一次口!

有这样的农村父母亲,真的,常回老家,是种幸福。

■相关文章:

◎扶风籍媒体人老愚:返乡见闻录

◎老愚: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从扶风农村的现实看,农村的发展靠什么?

◎乡愁

杨云冰:那行将逝去的村庄

◎虽远离扶风几十年,我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

◎旅日扶风籍作家亦夫:人言故土难离,但此话对我却不尽然

◎扶风的农村,最终被城市的垃圾,废气和浮躁的思想所包围!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鐧界櫆椋?
鍖椾含鍝釜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㈠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