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扶风县城内规模较大的庙宇分布: 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扶风龙王庙地址在今服务楼址。 城隍庙,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据扶风清代县志和城隍庙现有石碑记载,扶风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年),历代均有维修,位于老县城东大街北。现存。 忠烈祠,中国历代对忠臣烈士设祠奉祀,或曰忠烈庙、忠烈祠、昭忠祠、褒忠祠,扶风忠烈祠在今影剧院址。 文庙,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扶风文庙在今扶风第二小学址。文庙东侧有一座文昌祠,是祭祀考试神文昌帝君的庙宇。 龙光寺(西寺),是一处佛教寺院,扶风龙光寺在今老城西大街路北八一路西武装部大院及周围。 老爷庙,是祭祀关帝爷关羽的庙宇,扶风老爷庙在今老城防疫站址。另,扶风县文昌祠东侧有一座关帝庙,亦是祭祀关羽的庙宇。 太白庙,太白庙供奉的神位是太白金星。在道教中,太白金星地位仅在三清之下,据说太白庙还有一个重要的离奇之处,人们在旱年四月初八要由信徒去陕西的太白山上“取水”,听说“水”取回来倒入庙中的某个神坛,天上就能降下甘霖滋润万物,保证丰收在即,扶医院址。 节义祠,是节妇祠、义士祠合二为一的庙宇。节妇祠又称贞节祠、节烈祠、节孝祠等,节妇,旧指坚守节操,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的妇女。元、明两朝特别鼓励殉烈,清代更重视寡妇守节抚养幼孤侍奉公婆,表彰节妇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义士,是指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的人,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侠义之士。扶风节义祠在扶风县衙前侧,西大街路北。 四坛: (1)社稷坛,在县城西北小西门外。为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治城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2)先农坛,在县城东门外。是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 (3)山川坛,在县城南门外。内设神位三,中风云雷雨之神,左境内山川之神,右府县城隍之神。 (4)厉坛,俗称“鬼神坛”,在县城北小东门外。是祭无祀鬼神的地方。《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也就是说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地方。 以上四坛,是否有规模建筑不详,从《清扶风县治图》看,至少应该有砖石砌成的四方高台。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