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扶风时政、扶风文化、扶风乡愁。投稿0

◎来源|《宝鸡日报》年8月15日副刊作者|刘省平

原文标题|关中搅团

搅团曾是关中农村人的一种家常饭,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谓是穷苦人家的“救命饭”,因为一碗面能做一大锅搅团,够一家人美美吃上两三顿。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搅团就很少在关中农家饭桌上出现了。

搅团是将面粉在开水锅里搅动熬制而成,其品类很多,有荞面搅团、高粱面搅团、玉米面搅团、麦面搅团等,但在关中过去最常见、最常吃的要数玉米面搅团了。

关中人常把做搅团叫“打搅团”,其做法虽简单,但实在是个体力活,一般至少得两人密切配合才行。搅团要想打得好,最好用大铁锅,这样才能打得开转身;最好烧麦草,麦草火的焰长、面宽,火势均匀,不至于把搅团烧煳。打搅团并不难,但过程却很麻烦:先烧开一大锅水,一个人继续烧火,另一人往锅里散干玉米面,并要搭少许碱面,下锅时不可一下全倒进去,须从碗沿一点点地往下倾撒;同时,另一只手还要握着长把木勺顺着锅边缓缓搅动,直到玉米面和水完全融合,不能结疙瘩。玉米面下锅后,火就要烧得稳一些、细一些,不可忽大忽小,不然就容易烧煳,影响口感;长木勺要在锅里不停用力搅动,等锅里“咕嘟、咕嘟”冒起水泡,再往锅内添些水,继续烧火,继续搅动,如此反复几次,直到锅里的面水熬得黏稠而均匀为止。

打搅团最关键的环节其实就在一个“搅”字上。俗话说:“搅团要得好,三百六十搅。”我曾多次见过打搅团的情形,那的确是相当费力气的,一个人根本吃不消,往往要几个人轮番上阵才行。

刚打好的搅团太烫,不宜直接食用,待稍凉一些方好。搅团做法单一,但吃法很多,最常见的有三种:一种叫“水围城”,先将热搅团舀一点到碗里,让它粘在碗底和碗边上,等凉下来之后再浇上事先调好的汤水,放一些青菜,用筷子顺着碗边划起一块在汤水里蘸一下,再往口里送,搅团块儿就一下子溜进肚子,那感觉嫽扎咧。第二种吃法叫“漏鱼儿”,先盛上一盆凉开水,在盆上架一个铁漏勺,热搅团通过漏勺眼很快就变成一条条金黄透亮的“小蝌蚪”游进水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粉鱼儿”,西府人管它叫“粉咕嘟”。“粉鱼儿”凉调或浇汤吃均可,加一些酸菜、蒜泥拌着吃,味道更好。第三种吃法叫“凉片片”,先把热搅团盛放在一个大圆铁盘里,或者直接摊晾到案板上,待冷却成块之后,再用刀划出一片,切成一个个麻将一样的小方块,揽在碗里凉调着吃。

这三种吃法感觉是不一样的。第一种一般适合冬天,吃完搅团再喝上几口煎烫的酸汤,胃里舒坦,头上冒汗。第二、三种吃法一般适合春夏秋三季,这样吃着爽口、凉快。不管采取什么吃法,搅团一旦入了口,直接囫囵往下咽就对了,千万不要咀嚼,否则满嘴都会是黏糊糊、甜兮兮的味道。吃搅团,一定要辣子红、醋水多,再拌上野菜,吃起来最好不过!

搅团一般用粗粮磨成的面粉熬制而成,含水量大,是一种无筋无骨的“水货”食物,所以很容易吃撑,但又不耐饱,关中人一般在农忙时节很少吃搅团,一来嫌它做起来麻烦,时间太长,等得人心发慌;二是搅团吃了不顶饱,下地干不了多长时间活儿,浑身就软塌困乏了。

在关中农村,爱吃搅团的人常视之如命,且以妇女为主,隔几天不吃就心里发慌,想吃搅团就自己打,男人们没办法,只好以馍馍充饥,实在扛不过去就硬着头皮吃几口,时间一长也就慢慢习惯了。小孩子大都不爱吃搅团,但对搅团锅底焙干了的锅巴(俗称“瓜瓜”)却很有好感,喜欢拿在手掰着吃,咬起来“嘎嘣”作响,嚼烂后满嘴甜香!

如今,关中地区连农村人都很少吃玉米面搅团了,即便吃也都是改吃麦面搅团。我在西府农村曾生活过二十年,那时对搅团没有多少好感,吃的次数很少。在城市待久了,吃多了油腻荤腥,有时倒挺想吃几口正宗的搅团,图的就是个稀欠。城里饭店很少有卖搅团的,在一些旅游景点附近偶尔有卖的,被称作“农家特色美食”,但那大多是用麦面做成的“酸菜粉鱼”,辣子不汪,醋也不香,已经吃不出真正农家搅团的风味了。

延伸视频:在西北,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今天,我们就看看陕西大叔用陕西普通话讲解搅团到底该怎么做!

刘省平

赞赏

长按







































白殿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