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1088.html 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扶风县,地灵人杰。这里孕育了中国传统礼仪的基础——周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灵骨舍利,是古今人们寻求精神归宿的神圣之地;这里走出过无数豪杰贤达、仁人志士,令历代人们所敬仰。有幸踏上这块土地,走进久负盛名的扶风高中,感慨颇多。 1.这是一所因有着五百多年文脉传承而令人景仰的学校。 河源唯长,文源唯远。自明朝弘治二年()多贤书院建立开始,历经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朝多年,由书院发展为西式小学堂、再到初中、高中,扶风高中栉风沐雨,背负着无数学子的美好愿望和寄托,一路坎坷、一路沧桑。依仗着明朝县令马毅(明弘治)、清朝县令张素迁(清乾隆)、唐宣文(清乾隆)、和绷额(清嘉庆)、洪信(清道光)数位地方官员的高瞻远瞩,学堂数次迁徙,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并在年,由县令谭绍裘(清光绪)顺应潮流,改传统书院为新式高等小学堂,扶风高中完成了她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嬗变; 此后,她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在民族危难的年,增设了初中班。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有了高中班(),终于在年发展成为一所县属单一高中。扶风高中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艰难兴教史的缩影; 纵观扶中发展历程,一个个令人敬重的名字尽现眼前。从封建时代的书院山长,到民国时代的校长史积成,以至建国后的历任校长,几十位立志于教育的先生们,呕心沥血,奠定了扶风高中今日腾飞之基础;从书院时代满嘴“之乎者也”的“教习”到今日讲着流利普通话的年轻教员,几十代为人师者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滋润了莘莘学子,成就了扶风高中今日之辉煌。 工作在这样的学校里是骄傲和幸福的。我们不会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悲怆。个体有限的生命价值,会在前有贤哲引领,后有晚生继承的教育事业中经久不衰。 2.这是一所用骄人业绩正面诠释教育价值的学校。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升学率”和“素质教育”之间做着两难选择,甚至迷茫和困惑。扶风高中却在以自己的教育实践,向我们诠释着教育的内涵和全部价值。 当我们困惑于“升学率”和“素质教育”之间的时候,其实质是我们对“教育”、“教学”等概念认识的不足。教育是育人的工作。而完整的“人”必然要以其实在的人文素养呈现出来。但是,由于人的素养的复杂性,决定了育人是一项漫长的过程。其结果的最终显现,也许需要几十年。因此,看待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除了那些体现在在校生身上,作为独立人最基本、最浅显的素养外,更多的,应该看其历届毕业生的总体表现。扶风高中则正是用自己一大批杰出的校友,以及他们奉献社会、回报母校的情怀,向社会交了一份关于教育业绩的合格答卷。 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系列的教学活动。这种有计划的教学,除了沉淀在学生身上,需要长久时间来检验的育人价值外,近期显性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些变化,是可以立刻测量的。高考,正是对学生这些素养的具体检测。因此,升学率便反映着学校一个阶段的教学业绩。有选拔,就有比较。有升学,就必然有升学率。追求升学率是没有错的。只要不是片面追求,就值得肯定。扶风高中以自己连年的升学率提升,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实力,这是可喜可贺的。 3.这是一所能够承载百姓期盼、促进地方和谐发展的学校。 一所好的学校,是一方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扶风人民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有着悠久的重教传统。清朝时,为了祈求文风鼎盛而修建在湋河南岸的“湋峰塔”,便是这种强烈愿望的物化标志。扶风高中的办学业绩,使得更多的扶风百姓不用花费高昂的求学代价去四处奔走。他们因子弟能在自己的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而自足。这种看不见的心理满足,成为了人们心态平和的基础,从而多了一份对政府的宽容和理解,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幸福。《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指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关键。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正是扶风高中作为县属高中里的优秀者所具有的示范价值。 4.这是一所能够较完整体现学校社会价值、引领社会时尚的学校。 一所好的学校,最少应该承担三项重任:教书育人、保存文化、引领社会时尚。除教书育人、传播文化外,学校还应该是文化的创造园地和保护区。 年,扶风具有远见卓识的温天伟先生,将他的藏书捐献给了扶风中学。今天,当我们在扶风高中图书馆看到这些刊印于清代康熙、嘉庆、道光、光绪、宣统、以及民国期间的精美图书,甚至包括捐献时的清册,都完整保留着时,我们不得不欣赏和敬重温先生当年的见识。这些书如果不是选择了学校作为它的归宿,它们也许早就在战争、文革期间变为灰烬了。同时,我们也就更加敬重起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校来。正是这种对文化的珍惜和保留,潜移默化在扶风高中学生身上,便有了今日更多的捐书者。这已经形成了扶风高中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扶风高中浓郁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因为知识分子的集中而具有灵气。因此,学校往往是时代的脉搏。抗战时期的歌声、新时代的五星红旗,学校总是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当我在这所学校里听到学生弹着吉他唱着抒情的新时代校园歌曲时、当听到校长欣喜地告诉我,近两年招聘的30多位大学生教师,给学校带来了普通话的时潮时,都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引领社会时尚的学校魅力。 扶风高中正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骄人业绩,体现着自己“扶助京师、以行风化”的社会价值。相信有着数百年文化积淀与传承的扶风高中,一定会借着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的强劲东风,一路高歌向未来,铸就自己新的辉煌。 (作者系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赵克礼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