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72056.html

臊子面

作者:扶风老怪

扶风有道农家饭,名字响亮上国宴。

味醇浑厚越岐山,注册在籍誉老陕。

西北五省美名传,惹得两县争产权。

臊子面香溢周原,农人喜欢笑开颜。

臊子切片油入碗,葱花木耳蒜苗拌。

调料布包汤中淹,生姜末儿置锅边。

豆腐切丝沸汤钻,葱花提味漂上面。

汤要浓厚又要煎,醋要出头能尝酸。

面要筋道谨防断,吃到嘴里不能烂。

传统做法今改变,臊子面里漂鸡蛋。

油泼辣子也添乱,臊子面里有时见。

有人吃面还要蒜,这种吃法纯捣蛋。

时代革新臊子面,各种吃法要习惯。

传统美味臊子面,应当保护并承传。

扶风悠久美味全,三天三夜尝不完。

美味首属臊子面,吃在嘴里心里甜。

吃碗扶风臊子面,热情好客碗中见。

吃碗扶风臊子面,醇厚质朴口内传。

吃碗扶风臊子面,热爱生活激情燃。

吃碗扶风臊子面,心情开朗何惧难。

吃碗扶风臊子面,鱿鱼海参难下咽。

吃碗扶风臊子面,强身健体翻高山。

吃碗扶风臊子面,一切烦恼都看淡。

吃碗扶风臊子面,神清气爽神采焕。

吃碗扶风臊子面,能品百味淡凉炎。

吃碗扶风臊子面,功名利禄视云烟。

吃碗扶风臊子面,青春永驻胸如川。

吃碗扶风臊子面,快乐自在赛神仙。

大家如来扶风玩,欢迎品尝臊子面。

首选关中风情园,环境幽雅室古典。

绿水青山映蓝天,鸟语花艳面香酸。

作法传统又规范,吃在嘴里喜满面。

饭后还可游湖园,领略西府人文观。

农家餐馆似星点,散布川道和周原。

微风缕过升炊烟,面食飘香盖满川。

扶风大厨有万千,个个拿手臊子面。

联合发展到西安,连锁加盟京广川。

扶风经济要发展,第一元素臊子面。

扶风主打臊子面,吸纳食客千千万。

食客四面来招揽,扶风美名天下传。

乔山巍巍冒炊烟,渭河潺潺游白帆。

南北经济一线串,结点就是臊子面。

美食悠久越千年,扶风民众代代传。

如今开放又承延,情结仍留臊子面。

无论是民还是官,喜欢美食臊子面。

我今宣传臊子面,服务扶风大局观。

四位一体新观点,挖掘潜力不一般。

扶风各地农家店,全凭政府来张帆。

扶风农家臊子面,成为扶风新名片。

味正地道胜大餐,各地食客心喜欢。

政府倾心解民怨,开通渠道提方便。

规范运营臊子面,合理开发非能源。

为民谋利求发展,以工带农新景观。

南北各地都点赞,扶风到处面貌换。

工业园区兴南端,七星公园绿河川。

农业经济捷报传,衣食住行潮浪翻。

改革开放扶风县,依旧寻找新视点。

经济发展要前站,重新聚焦臊子面。

扶风特色臊子面,全国食客都点赞。

酸辣醇香臊子面,四海声誉盖国宴。

朋友若来扶风玩,别忘点吃臊子面。

我的家乡

作者:扶风老怪

我的家在湋河岸边的青龙村。青龙村原先有八个村民小组。成李村由于地形复杂,居住松散,后来分为四个小组。现在青龙村共有十一个村民小组。居住人口将近四千。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那个时期青龙是一个比较贫穷的村庄。几个自然村沿湋河而居住。青龙几乎看不到多少像样的建筑,窑洞和草房是村民们的主要居住形式。二支渠没有贯通的时候,青龙大部分土地为旱地,青龙村的生产结构也比较单一,基本种植的是小麦和玉米,外加少量的高粱和大豆。有时候也种一些甜瓜、西瓜,但外卖的很少,只供村民自己食用。二支渠大约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它的贯通,让家乡的旱地变成了水浇田,使家乡的农业生产有了保障,粮食产量稳步提高。逐渐富裕起来的青龙村,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办学条件,重新选址修盖了青龙小学,把原先分散的几个初小集中起来,使青龙村的教育迈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青龙村的各个生产队,逐渐摆脱了捉襟见肘的经济发展窘境,年关结算也有了盈余,生产劳动值也不断攀升。其中发展较快的当属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宽裕的张卜、周家等生产队。当时家乡流传的一句熟语我至今记忆犹新:“有女就嫁张卜和大方,年年有余不断粮。”大约是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的那年,村上破天荒地盖了二层大队楼房。也就是那年,村上买回了电视。我们都是从那个小电视里了解外面充满魔幻的世界。我在鹦鹉学舌的体验中感悟到家乡只不过是祖国的冰山一角,家乡的变化离不开祖国这个浩瀚的海洋。

安徽小丁庄的承包之风刮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之时,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了。全村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集体生产土崩瓦解,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小型经济蔚然成风。生产形式的转变给广大村民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家乡的所有村民如梦初醒,都在发挥他们用之不竭的智慧探寻新的生产方向。单一的生产形式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变得五花八样,种植品种不断翻新并趋于多样,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越来越少,新兴的经济作物越来越多,并逐渐演变成农业生产当中的重头大戏:有栽西红柿的、有种甜瓜西瓜的,有务小树苗的,还有栽种药材的。起初有些农户只是少量种植,而起步较早的已经尝到甜头的农家却放开了手脚开始大规模种植。最初这些经济作物主要销售到扶风县城及绛帐等周边几个镇点,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农人的生产形式也不断翻新,他们三户一团,五家一组,结成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并购置了新型的生产交通运输工具——手扶拖拉机,这使得农业生产如虎添翼,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新型工具的使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力,改变并延长了家乡人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家乡的经济作物源源不断地销往凤翔、岐山、蔡家坡、武功等附近的县城。青龙位于扶风的东部,与杨凌为邻。青龙人民利用靠近西北农学院的优势,对传统农产品不断改良,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正因为如此,家乡在周边地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关中西部、宝鸡以东的所有街道,几乎都有张卜的甜瓜,大方的西红柿(大方虽不属于青龙,可村子位于张卜西面,主产的西红柿常常与青龙的瓜果同时在一块销售,故有此一写),青龙的苹果蜜桃……这些农产品,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条一样把家乡与西府的村镇联系在一起。虽然家乡人民付出了汗水和心血,却收获了财富和喜悦。那个时候家乡人虽然忙碌,可映在他们脸上的笑容是甜蜜的。家乡人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家乡破败不堪的面貌才逐渐得到改善。有的农家才告别了窑洞和草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土木结构的大瓦房。有的农家购置了电视机,家乡的现代生活气息越来越浓。

大约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家乡的农业种植再次发生了变革。种植苹果苗木和栽种苹果园已经成为家乡农家的主导生产形式。每个农家都栽有一、二亩的果园,有的农家还育有二、三亩的苹果苗子。农业生产形式的裂变,让家乡的劳动力大军再次发生了分流。家乡的不少青壮农人利用农闲时间纷纷外出打工,挣点外快以补家用。官民村的王周科就利用家乡闲散的劳动力组成了建筑队,长年扎根于西安、渭南、咸阳、宝鸡等地,专搞建筑行业。由于工程质量良好,工程信誉可靠,建筑队的活路应接不暇,因而他的建筑队不断上规模,上档次,成为向外输送家乡劳动力的瑰丽名片。个别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搁置了农务,专心搞起了建筑。他们成了家乡一群特殊的农民。虽有农人户籍,也拥有土地,但却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呆在土地上的农家妇女,她们的职业也发生了变化。她们在农技师辛金思的指导下,成立了果树嫁接队,长年嫁接苹果、桃树、杏树、栗子以及冬青等苗木。她们西越新疆、甘肃,南闯湖北、汉中,东过河南,北到内蒙古……天南地北,哪儿有树苗,哪儿就是她们生活的家乡。青龙妇女的智慧与血汗,洒在了四面八方。年老的农人,他们留守在家乡,既要照顾上学的孩子,又要下地作务庄稼。家乡可谓是“农家少闲月,长年人倍忙”啊!农人在外打工,每年都为自家掏回了许多金元宝。逐渐富裕起来的家乡人民,更懂得装点门面,家乡的面貌在时代春风的吹拂下不断从美丽走向美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土木结构的大瓦房,到了九十年代又变成了砖木结构的瓦房、甚至楼房。经济活便的人家,安装了大铁门。家乡青龙在西部大开发的道路上快步前行。王力宏的《西部放歌》、《西部情歌》、《西部飞歌》等充满激情、脍炙人口的歌曲整天响彻在家乡的上空。在惠农助农扶农政策的鼓舞下,家乡的山绿了,漫山遍野栽满了松树、柏树;蜿蜒曲折的小湋河清了,河畔种上了鲜花与青竹;崎岖坎坷的道路平整了,路边杨柳依依,柔丝拂面。家乡更美了,家乡的情更浓了,家乡的人更亲了。走出农村,已经在城里安家居住的家乡游子,也没有忘记家乡。他们为家乡带回了便利的信息,指导家乡的生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有的甚至在家乡投资建厂,安置家乡的剩余劳动力,切实帮助家乡的贫困户脱贫增收。家乡的变化更快了,家乡更美了。家乡的街道泊满了各种型号的农用车,富裕的人家已经置买了小汽车。几乎家家户户添置了冰箱、空调,现代化的电器应有尽有。有的人家把住室装饰得像宫殿一样。一个新型农村正在家乡悄然兴起。

进入新世纪后,我的家乡青龙她的生产结构再次发生了裂变。传统的粮食作物已经退出了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以核桃为中心的经济作物已经成为青龙村农业生产的核心作物,家乡成为西北五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核桃苗木生产基地。青龙的核桃苗木,以其品种优良,易栽耐活的质地赢得了各地客商的信赖。与此同时,伴随着核桃苗木,家乡的杂果苗木如桃树、枣树、杏树、猕猴桃及有关的绿化苗木像皂荚树枫树、柏树等也都走出了关中,畅销到祖国的各地。虽然山东、汉中、甘肃、铜川、武功等地均育有核桃苗木,可这些地方的人销售苗木的时候,都以家乡青龙的苗木为标本,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是他们拉拢客商惯用的伎俩。核桃苗木的作务,几乎成了家乡生活当中一道奇特的景观。每年的初春季节,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刻,家乡在杨柳拂面、百花争艳的韵致中,山绿了、坡绿了、岭绿了、坎绿了……家乡处处飘荡着核桃花的芳香。成片嫩绿的核桃枝叶,汇成了浩瀚无边的绿色海洋。微风过处,核桃枝叶上下翻舞,如同仙女飘动的绿裙。向上挺拔的核桃杆茎,让人体悟到生命的伟大。五、六月间,这是家乡农人最忙碌的时节。每天当东方露出霞光的时刻,家乡的妇人们都已起床。她们顾不得打扮梳洗,只是仓促地做饭、磨刀,当孩子们去到学校以后,她们就下到了核桃地,开始了核桃树的嫁接事务。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她们就在这绿海中忙碌着。汗水落湿了胸膛,她们顾不得擦拭。腰困腿酸了,她们忘记了劳累。银色的小刀在她们的手中飞舞,紫色的彩带在她们的手中编织着梦想。她们的目光是那样的坚韧,那样的纯洁,同时又是那样的充满自信。核桃苗木嫁接完之后,又要掐芽锄草、喷药防病、修剪整形。这一系列的活路都需要家乡的妇女完成。核桃叶黄茎落的时刻,已是到了深秋。可家乡的农人却为销售核桃树苗而犯愁。他们首先得挑选一个信誉可靠的客商,然后叫几个身强力壮的莽汉,手持铁铲来挖树苗。他们还得陪着笑脸,递送好烟,不耐其烦地交代客商的标准。挖树苗既是一种力气活,又是一种良心活。如果人为地降低标准,受损失的肯定是农户。挖树的质量就是他们无形的口碑。守卫标准的人经常活路不断,而投机取巧的人常常赋闲在家。交树苗是最让农户闹心的事呀!客商对农家的树苗挑肥拣瘦,恁是刻意地挑出几个不上台面的毛病:根挖的太短,树苗太细不够尺寸,树苗身上有斑点,甚至树苗不端正都成了客商嫌弃的毛病。客商一句话就是为了压价,农人现在似乎成了待宰的羔羊,客商咋说就咋办,完全不敢有半句怨言。因为树苗一旦挖倒,农人就丧失了叫板的资本。如果卖不了,就等于一堆废柴。到最后农人从代办那里领到树苗款时,才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作务树苗可不等于粮食生产,它的周期较为漫长,大约是三到四年。家乡的农人大多是重复作务,一般是大树苗没有挖完,新的核桃又种下了。这样作务既省地,又省工。通常是从大核桃树苗上剪枝条,用来嫁接小树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微薄的土地,既承载了家乡农人改善生活的梦想,又给予他们以美好的希望。家乡的农人在这种机械的重复劳作中不知洒了多少汗水,流了多少血泪,才逐渐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康庄的发展之道。家乡青龙因此也获得了扶风县小康示范村的美誉。家乡人的生活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虽有所改善,可印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忧愁无法排解。好多农人的子女,他们淡化了乡土观念,选择在城市就业、安家、安家,成了真正的“城里人”。因而大多农家的心血又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城里。农人把城里的家园装点得富丽堂皇,而乡村的家园却在秋风的吹拂下却变得越来越荒芜萧瑟。家乡的发展引发了不和谐的一幕,让好多原生态的工艺消失殆尽,不由得让人感到悲哀!

可毕竟家乡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貌有所改观:家乡的学校盖得非常气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应有尽有。家乡的道路越来越宽阔,道路两旁栽上了冬青与鲜花。村村都建有广场,美得就像大花园。青龙村还利用青龙山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特色开发青龙村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开发青龙庙景区。如今青龙庙景区山势高峻,古柏葱郁,小鸟高旋,鲜花烂漫,山坡起伏不定的海洋荡漾着生命的气息。初具规模的景观,成了扶风乃至关中地区湋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青龙古会,来此地赏玩的游客成千上万,青龙村的声名远播省内外。

我的家乡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从美丽走向美丽。我坚信,有了政府的扶持,依靠家乡人民的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青龙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张恩明,网名:扶风老怪。陕西扶风人,中学教师。扶风县作家协会会员。教学之余,奋力笔耕,其作品语言朴实,感情充沛。作品曾在《秦岭天地》《三秦文学》《扶风微传媒》《同州芳草地》《扶风作家》等多家平台刊发。

查询/发布扶风生活信息!

查询/录入扶风全城电话!

进入“扶风万能名片”,请点左下角“阅读原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