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地带产后最佳的减肥时间 http://www.cavendishlab.com/zgzj/4719.html扶风文化教育界历史名人录(一)文/安永成
在扶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教育界曾经出现过许多名人、名师、名教,曾对扶风文化教育界、乃至陕西省文化教育界产生过深远影响。他们以渊博的知识、深邃的眼光,教育、影响了几代人,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个莘莘学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留在扶风人民的记忆中。
从扶风县志、扶风教育志、扶风高中校志等志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扶风这块热土上走出来的各级领导干部、学者、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数量之多是陕西省各县中比较突出的,这些成绩与历代扶风县众多文化教育界前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记载他们的事迹,就是要继承他们的精神,牢记他们“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为社会多做贡献”的遗训,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
作者根据扶风县志、扶风教育志等志书记载,摘录了他们的历史事迹,供后人铭记、学习。王伯明
王兆离(—),字伯明,扶风县法门镇七里桥村人。幼时聪颖好学,六岁认字,十岁读完“四书”、“五经”,学会赋诗作联,人称“神童”。18岁时,已童试第九名入选秀才。后去三原拜关中名儒刘古愚、贺福斋为师,潜心研究宋代程朱理学及明清文史,成绩名列前茅,颇受师长宠爱。经刘古愚介绍,去咸阳天阁村义塾训蒙,后又在扶风设“复邠义塾”(注),在咸阳、扶风成立“天足会”,从事妇女解放运动。33岁时,以创作《人学图说》及序言,而中清光绪二十九年庚卯科举人。在义塾任教期间,耻于中国为“东亚病夫”之辱,竭力倡导争设体育课,教学生学习哑铃操,开创了陕西省学界的体育新风。后任扶风多贤书院山长、高等学校堂长、凤翔中学堂教员。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扶风县教育会会长、西安中学教员、西安秦腔“易俗社”社长、陕西省议会议员,中华民国政府众议院议员等。
他为人正直,居官清廉,具有文人雅士的清高风格。民国初年,他曾奔赴省城,与倡导革命的民主人士组织临时省议会,被选为议员,后被委任省教育厅社会科科员。不久,被国民政府追补为第一届众议会议员。赴京就任后,遂为民主革命事业奔波于京、津、沪、汉等主要城市。民国12年()直系军阀曹锟以元一票贿赂议员,竞选总统。在京旧友劝王收贿,为曹投票。王说:“此在他人即可,在我则不可,我受国民委托,若以气节换取金钱,人将谓我何?我受贿选举之日,即我命运告终之时,诀不为也!”断然拒绝。不久,王携眷回陕,各界人士在西安中山图书馆召开欢迎大会,以示敬重。
王于中年就双目失明,但仍不懈国事为唤起民众、教育民众而奔波,也为戏剧事业改良呕心沥血。民国元年(),他与在陕的同盟会会员杨西堂、李桐轩、张翔初、孙仁玉等创办了西安“易俗社”,先后任该社编辑、社长、名誉社长。并创作了《共和纪念》、《欢迎议员》、《开国图》、《自由恨》、《重台》、《新审判》、《训俗事》、《梁上君子》、《熊耳山》、《胡阿毛》等新剧目。后又改编了《蝴蝶杯》,与范紫东合写了《燕子笺》、《焚嫁妆》、《金莲痛史》等。
王晚年虽身居省城,但对家乡人民疾苦十分关心,民国18年至民国21年年馑,关中大旱,扶风饥殍载道,他致函省府主席,力主赈灾,省府赈灾委员王幼农等携白洋余元来扶赈灾。民国24年()扶风县成立秦腔剧团时,他尽力在西安招募名演员,添置戏箱。
王伯明于民国31年()因病逝世于南街私寓。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长蒋中正,检察院院长于右任等发来唁电致哀。于右任先生亲书“正气所存”四个大字以挽哀。陕西省政府拨款助葬,扶风各界人士在忠烈祠举行公祭仪式。易俗社来扶,为其演出,以示敬仰痛哀之情。
(注)原文中“复邠义塾”是否应为“扶邠义塾”,即扶风县、邠县义塾?据史书记载,商代后期,周人在古公嬗父率领下,从邠(音bin)地迁居“岐阜”,历经三代,灭商而建西周,邠县于年改为彬县,“岐阜”就是现在的岐山、扶风一带,请王伯明先生后人指正。史积诚
史书勋(—),字积诚,扶风县建和乡白龙史家村人。年弘道高等学堂学习经学,后考入北京公学(后改为民国大学)大学部,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钻研中国文学,民国4年()肄业。
清末,先在扶风县南阳村设馆教学,辛亥革命后,在西安参加同盟会,曾积极动员其学生董振五、温天纬等十多名青年前往凤翔参加革命新军。民国5年(),任扶风县高等小学校长。年,在任省咨议局议员期间,与老友豆彤臣等向社会募捐巨款,办起了西安“新民中学”,任副董事长兼国文教师。年再回扶风县立小西街小学任校长,曾多次向当局申述“教育救国”的主张,还积极参与扫盲、“天足会”(妇女不裹脚)和禁烟所的主张,以易风易俗,唤起民众。
民国27年(),任扶风县教育科科长。提出“教育应为抗日救国服务”的主张,并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抗日,改良残存私塾,发展国民教育,提倡女子上学,促成县立女子小学的成立。在各乡(镇)设立农民夜校,扫除文盲,收效显著。(注:据我的二舅妈、年愈九十二岁的李育芬回忆,史积诚先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的孙女史宏文与她是扶风县首批女学生,也是首批放脚的女孩子)。
年(),创办扶风县立初级中学并任校长。在建校中,带领师生搬运砖瓦。学校礼堂立木时,亲书“一木焉能撑大厦,众才自可建奇功”的楹联。勉励师生团结奋进。大门建成后,又在两边亲书“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生活”以表办学思想。为了搞好校风校纪,要求学生具有“自立立人的精神,自爱爱人的品德”。还经常讲述扶风著名人物班、马、耿、窦的事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好功课,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民国31年()因年事已高,冬末辞去扶中校长之职,千余学生集体为其树立了德教碑。次年,老友冯化堂在创办的“豆会亲民小学”基础上创办了“豆会亲民农业职业学校”,再三邀请,盛情难却,于秋初,接任校长兼副董事长职务,选聘西北农学院农艺教师马麟瑞等担任教务,为本县培养了首批农技人才。根据我的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史积诚先生创办的豆会农场仍存在,学校曾组织我们前往参观,接受教育。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用拖拉机耕田等先进农业机机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民国34年(),被选为扶风县参议会副参议长。
年被省文史馆聘为研究员。年受扶风县文卫科委托,以其早年的医学所长,筹办起“中医讲习所”,培养了数十名中医。年被选为扶风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他将自己珍藏的书籍经典25种册捐给扶风县文化馆图书室。年9月5日患病溘然去世,终年77岁。生前撰有《辛亥革命在西安》等回忆录。
我年至年在扶风中学学习期间,曾目睹先生视察学校的风采,他留着长髯,精神抖擞,聚精会神,认真听取学校领导汇报教学工作,不时提出意见建议。张和鸣
张鸾声(—),字和鸣,民盟盟员,扶风县建和乡白龙张家村人。民国7年()在北京中国大学哲学系上学时,受李大钊、陈独秀等教师进步思想的熏陶,立志爱国,倾向革命,次年参加了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他是扶风县历史上唯一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老前辈,受人尊敬的革命先驱者。
民国12年(),他从北京中国大学毕业后,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陕西省立三中、西安女中、西安师范、西安女师等校任教。他不仅擅长哲学,历史地理知识也很丰富。在地理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地方,他能背对黑板上的地图,用教鞭一指,准确无误,扶风县人民无不称奇,广大师生赞叹不已,是老先生的一绝,能做到神机妙算。
民国16年()在岐山城内创办陕西省第八师范,并任校长,为西府培训小学教师。后因校内地下党组织暴露,学校停办,又去西安任教。民国29年()扶风县创办中学,应邀回县,任扶风中学教导主任。与校长史积诚一道办学治教。时年,又被任命为扶风县教育科科长兼扶风中学教导主任,经常派员巡视各校,举办教师业务讲习会。后又在扶风中学附设了简易师范班,培养小学教师,推动全县教育事业。
他为人赤城,性情和善,热爱学生,倾向革命。年,为营救中共地下党员韩象来出狱做了不少工作。
建国后长期任扶风中学副校长,并任扶风县民盟主委。先后被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省、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
年因病回家,不久谢世,享年73岁。为纪念先生的丰功伟绩,多年后许多学生创议立碑纪念,我也曾通过扶风县教育局冯仲民先生捐款,以报答他当年的教育之恩。
在扶风县历史上曾有一家几代人,都是他的学生,真正做到“桃李满天下”,荫及几代人。我在扶风中学学习时,我的“自然地理”课,就是他教授的,目睹了先生的背对黑板那神奇、准确无误的一指,他简朴、和善的形象,让人终生难忘。他上课时,一旦进入状态,立即精神振奋,语言生动,条理分明,印象深刻,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家。刘秉侯
刘维藩(—)字秉侯,扶风县杏林镇北巷人,祖辈多代执教,为名门教育世家。幼入私塾,聪颖好学。年,就读于扶风县立高等小学,年,考入陕西省立师范学校(四年制),年毕业,受聘于扶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任教。
—年,关中连年大旱,五谷不收,到处饥荒,饿殍载道,全县学校相继停办,他与毋(音wu吾)实斎等教育名流,受县政府委托,去省城报灾请赊,请来了华北慈善联合协会到扶风,与其一起投入发放赊济饥民款,立粥厂、散赊饭的赊灾工作,并协助华北慈善联合会,创办扶风县灾童教养院,使多名灾童始有安身受教之处。从年起,他就在灾童教养院任教,相继任教导主任、院长等职。年急性传染病霍乱传入院内,灾童染病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先生不畏疾病传染,亲自为患者送药送水,灾童感动的声泪俱下,说“刘老师教学苦口婆心,救命更是菩萨心肠。”任院长期间,他恪守该院“实业救国”的办院方针,采取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开设医疗、机织、缝纫、鞋袜、木工、理发等科,分初、高两部,因材施教,学工、学文同步进行,使灾童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具备一技之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他平时安于清苦,节衣缩食,用所余工资资助灾童十余人继续深造。
年调任扶风县小西街小学教育主任,后升任校长,治校有方,成绩卓著。此间正值抗日战争,先生竭诚爱国,言传身教,组织学生抗日宣传,募款、募物,慰问抗日将士。原宝鸡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主委的张伯华先生说:屏侯先生是好人,他支持革命有功,也救了我的性命。
年,应杏林父老邀请,辞去县西小校长职务,回到杏林,与地方热心教育的侯铭九,刘子厚等社会名流共同筹资创办杏林镇完全小学,并任校长,历时七年。其间,他爱校如家,虽家离学校近在咫尺,却食宿在校,昼夜不离,竭忠尽智于学校管理工作,治学有方,教学质量迅速在扶风名列前茅,东片、南片乃至武功慕名求学者甚多。
年春,杏林镇民选镇长,他以学莘品端,清廉正直,誉载乡里,被选为镇长。在众望难却之下,他勉强从政三月。因不屑行贿受贿,阿谀奉承,得罪了上级,遂被以“剿匪不力”为罪名而免职。会计赵敬中向接任的新镇长交账时说:“人家当官赚钱呢,刘老师当了三个月镇长还倒贴了三石麦。”
他一生爱好书法,喜撰诗文,常为乡里撰文书丹碑匾。年解放后,任县联社主任,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曾创作秦腔古典剧《璇机图》草本,“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而被抄走失遗。年12月28日病逝于家,终年72岁。吴英伯
吴俊彦(—),字英伯,法门镇张吴村人,名盟盟员毕业于西安英算学校,终生从事教育工作。
民国24年()公秉藩在法门七里桥创办“心如小学”,慕名请他任教。他执教严谨,成绩显著,为人忠厚朴实,公秉藩颇为赏识。拟提携军中任职,英伯写信:“百年树人责任重,误人子弟罪不轻”,谢绝了公秉藩的提携,仍专事教育。解放前在县城东街完小任校长期间,县长郭忠麟拟任吴为北乡收粮主任任职,吴亦知此为肥职,可发大财,但仍坚决拒任,仍从事教育,甘过清贫生活。
建国后,任法门小学校长五年,年调扶风中学担任语文课教学,他擅长古典文学。曾多次举行示范教学,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期间参加陕师大函授学习,获得大学文凭。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忧郁成疾,含冤而死,年县人民政府为其平反昭雪。
(注):年至年,我就读于扶风中学时,曾目睹过吴先生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投稿|admin ffbx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