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47.html 本文是四年前净雯耀舍师兄跟随东林寺净土研究班的师父和师兄们一起参访西安祖庭和终南山的见闻记录。虽是旧文,且有诸多不足之处,但为弘宣祖庭庄严道风,传承正信佛法,今在此刊出,与众共瞻顶礼六宗祖庭与终南山! 缘起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几年前读过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描述了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现状,令人神往。读完后心起一念,今生必定要去参访一回。无奈福报因缘不足,始终无法成行。 年初,听到了东林寺第三届净土研习班要组织参访西安诸宗祖庭和终南山的消息时,内心却纠结起来,一方面很期待能成行,另一方面也担心会有阻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直到起程前的两三个星期,去了次九华山,因很单纯的原因孤身上转身洞,拜见了专一念佛治愈肝癌的果勇师父,从而对佛力加持更有信心,也对自己的行脚能力有一定的掌握,终下定决心报名参加参访活动,以期圆梦。 抱着恭敬的学习心态,末学和信愿行堂群的另一管理员来到了西安长安的净宗祖庭香积寺。时值暮钟偈响起,亲切而庄严,听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寮房走廊挂满了大幅阿弥陀佛庄严立像,令人肃目。夜渐入深,怀着对接下来五天美好行程的期待安然入睡。 参访六宗祖庭 法相宗祖庭兴教寺 兴教寺又称护国兴教寺,距今已有余年历史,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其中塔院是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中间即为唐三藏塔。 做为法相宗祖庭的兴教寺,近年来被更多人知晓的是去年发生的“兴教寺事件”,随着有识之士的抗争、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因此之故,尉迟公子就不能够再抗拒出家之事,皈依后法号窥基.驾着这三车,他来到了寺院,听到钟声感觉越来越熟悉,突然醒悟“我的老天,我这是在干什么呀”,立即把所有奴婢(美女)赶走,酒肉闲书退掉,专心修行。 从此,窥基开始了他的弘法生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礼拜后站在塔前,遥想玄奘大师当年披星戴月,历经千艰万苦寻典西行,返回长安翻译经典,一生为法捐躯,死而后已。从当年无意去南京灵谷寺到现在入兴教寺,同样是礼拜玄奘法师灵骨,时隔近四年,冥冥之中似有安排一番,不禁心中感慨万千。幽幽思古情,绵绵续佛声。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又名唯识宗。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李白 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之一,位于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居高临下,俯瞰樊川,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唐朝时樊川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春秋宴乐、夏日避暑之胜地。 历经沧桑变迁,目前寺里仅保存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和四祖澄观塔。 东边的是杜顺的灵骨塔,相传杜顺禅师是文殊菩萨再来。据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杜顺传》所载:杜顺(~)华严宗初祖。唐代雍州万年(陕西临潼县北)人,俗姓杜。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因而杜顺禅师受到当时僧俗的崇敬,这对他传法十分有利。虽是禅师,却又以华严为业,住静终南山,著《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法师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其尸身一个月后仍肉色不变,一直有异香飘出,后起塔藏葬。 关于杜顺和尚,佛教内也有个“远去五台山求文殊菩萨不得”的典故。 杜顺和尚长期都在终南山修行,有很多出家人跟他一起在那里修行,后来有一天,有一位法师跟杜顺和尚说,要去朝五台山。他说,我们多少年来都是修学《华严经》——华严法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表示智慧,我们应该去朝朝山。杜顺和尚跟他讲:其实你去不去朝拜五台山并不重要——文殊菩萨就在《华严经》里头,就在心里头,你再到哪里去找菩萨呢?然后给他讲了一个偈子:“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杜顺和尚为这位法师讲了这样的一个偈子,这位法师还是信不过,他就离开了杜顺和尚,去朝五台山去。到五台山的时候,见到一位长者——这位长者非常地慈祥,非常地慈悲。他就问这位长者:“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什么地方?”这位长者反问他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位法师给他说:“我是从终南山杜顺和尚那里过来的”。这位长者一听,就回答他说:“你搞错啦,杜顺和尚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就是文殊菩萨,你还到哪里去找文殊?”然后呢,这位长者又把“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的偈子讲了一遍,就跟他来以前杜顺和尚为他说这个偈子一样,——讲完了以后,这位长者就消失掉了。那这位法师感觉到非常地惊奇,就回到终南山去了。回到终南山以后,杜顺和尚已经圆寂了,往生了。这位法师非常地感慨,他又重新在那里一直在念这个偈子。 这个故事正应了那句著名的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澄观和尚,相传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出家,后遍寻名山,旁求秘藏,广学诸宗。因感华严的旧疏文繁义约,决心撰华严新疏,历时四年撰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这两部书后合刊为《华严经疏钞》,是《华严经》注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观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元十五年,德宗诞辰,澄观国师奉召入殿,阐扬华严重宗旨,德宗曰“以妙法清凉朕心”,赐号“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圆寂,年岁,僧腊88岁。往生以后肉身不坏,舌如红莲。后世尊其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和尚的一生以振兴华严为目标,恢复和继承了法藏的五教判释和十玄宗义,并加以发挥,吸收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由于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从而极力将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澄观和尚的禅教一致、诸宗融通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清凉国师十愿自励: 1、体不捐沙门之表;2、心不违如来之制;3、坐不背法界之经;4、性不染情碍之境;5、足不履尼寺之尘;6、臀不触居士之榻;7、目不视非仪之缘;8、舌不味过午之肴;9、手不释圆明之珠;10、宿不离衣钵之侧 站在华严寺边,遥望终南山,似雾似画,仙境一般浅彩浓墨。宏净师父指向那边,开心的对我们说,明天就可以去啦。向望之情顿生。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唐密祖庭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于晋,初称遵善寺。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更名大兴善寺。印度僧人曾住寺内译经。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鼎盛时期,据传曾住有十万余众,令人惊叹! 天王殿前,和其它历史悠久的大型寺院一样,左右两边各矗立一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出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关于这部佛陀因慈悲救度善住天子而宣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如何传入中国的有个传说: 古德偈云:昔日尊者往东来,却被文殊化引开;东土若无尊胜咒,孤魂难以脱尘埃。 佛陀入灭之后,直至唐朝的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印度有婆罗门僧人,名叫佛陀波利,跋涉千山万水,备历艰辛,来到中国山西省五台山朝礼文殊师利菩萨。 他在五台山下,以最虔诚的心,五体投地,一步一拜向山顶顶礼。 他以无限悲切的心,发自心灵深处的语言,说:我佛陀波利,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故此,特地远涉万水千山,怀着最诚敬的心,来拜谒大士文殊师利,乞求大士啊,您大慈大悲,允许让我得见您庄严尊贵的仪容。说完,向山顶礼,悲泣泪如雨下。 正在顶礼之际,一抬头,忽见一位老人,气定神闲,从山中缓缓走出来,对佛陀波利说:「法师,您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来访寻圣迹,慕道求法的心令人感动。但是,中国的众生多造罪业,孤魂难以被超度。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才能够灭除众生的一切恶业。未知法师有没有带此经来? 佛陀波利说:贫僧一心一意,直来礼谒文殊大士。没有带此经来。 老人说:法师既然没有带此经来,空来何益?就算您见到了文殊大士,又如何能得识?法师不如回去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流传中土。这就是等于奉献给诸佛的很大供养,又利益广大众生、拯救幽冥、报答诸佛的大恩了。 佛陀波利听闻老人一番话,恍然大悟,不胜欢喜,于是向老人至心敬礼。 就在抬头之间,眼前的老人忽然不见了。佛陀波利惊愕不已,更为加倍虔诚,一心一意,返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去了。 经过餐风宿露的六个寒暑,佛陀波利终于在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二年),佛陀波利取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再次来到中国西京。 按照当时唐朝的法律规定,把梵文的经书翻译成汉文是要经过皇帝的批准。于是,佛陀波利去见唐高宗李治,将事情经过具奏明白,并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梵文原本交给唐高宗。 唐高宗接到佛陀波利的经文梵本,命令日照三藏法师等人在宫庭内进行翻译,将翻译好的汉文经本留下,把梵文经本交还给佛陀波利。 佛陀波利得回梵文经本,到处访寻懂得翻译的人。几经辗转辛劳,终于在西明寺,找到善解梵语的汉僧顺贞法师。 于是,又奏请唐高宗,得到圣旨批准。佛陀波利就在西明寺,与顺贞法师等人共同翻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经文翻译出来之后,佛陀波利心愿已了,就带着原梵文经本,去了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接引,从此不再出山。 过了五年,到唐朝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有定觉寺的住持志静法师,亲自拜见日照三藏法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谘询,日照三藏法师于是口宣梵音,经过十四天的精详校对审核,将皇宫的译本与民间的译本之间,其中有小小差异之处,全部重新勘校注音,使字字句句梵音注音,毫无差失。并记录在朝庭文献之中。 当初释迦佛陀为救度善住天子而宣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及其因缘,是记载在印度梵文经本之中,由佛陀波利尊者与顺贞法师翻译成汉文。 佛陀波利尊者被文殊师利菩萨点化,回印度取经,及至后来辗转翻译的史实,由唐朝定觉寺住持志静法师记载为文。 在大雄宝殿前方有两通石碑,分别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密宗祖庭书写的“密藏宗风”和保护后的清康熙年代的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上方雕刻有佛祖释迦牟尼佛佛足印记。 密宗,是相对于大乘佛教的显宗而言的。因自称金刚萨埵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称“密宗”“真言乘”“金刚乘”等。唐代时期传播广泛,主要是开元年间从印度来华的三位梵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佛教史上称其为“开元三大士”。 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汉地密宗有胎藏、金刚二部;善无畏所传以胎藏部为主,《大日经》是根本经典;金刚智、不空所传以金刚部为主,《金刚顶经》是其根本经典。后不空门下青龙寺惠果继承法系,其弟子日本僧人空海在日本传扬瑜伽密教,成为日本真言宗祖庭。 又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是发源于印度传至中国的密宗流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传入,主要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为主,称为二部纯密。唐朝之后,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在中国失传,外传至日本,现代日本所传的东密、台密二个流派皆是源自于唐密。 律宗祖庭净业寺 车行近半小时,周边换成了清秀石峰潺潺流水的山中景色。这就是传说中的终南山啦,师父对大家说。一片欢呼~众人欢喜着下车奔去。 这里是终南山北麓沣峪口凤凰山(亦称“后庵山”),悬壁欲坠,挺拔高矗。律宗祖庭净业寺就座落在山凹处,海拔七百多米,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 早听闻过律宗始祖道宣和尚的事迹,一直对其修行处还没有什么概念。与众拾阶而上,隐约听到有人说这里曾是终南山修行者的物资集中站。 石阶两边草木丛生,林中时有鸟鸣声声,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石路漫长而曲折。幸沿路有些佛事宣传栏和佛语石刻,引领我们驻足欣赏一番,权当歇息理由。山路旁还有通往山顶的长长轨道,用于运输建筑石料等物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辛攀爬,终于到达了净业寺,映入眼帘是赵朴初题的“律宗祖庭”四个大字,竖体绿墨石刻矗在寺口处。寺不大,大殿、禅堂、僧寮、客堂、斋房围成一座完整寺院,曲径通幽,禅经轻诵,收拾得十分干净。时至巳时,偶有驴友进进出出,本来幽静的院内变的有些热闹起来。 师父带我们进入大殿,礼拜忏悔,开始念佛绕佛。参访的妙处在这里就能体现一二了,绝不同于普通的旅游,于每处道场都可以由僧宝领众念佛拜佛,绕塔供养等。共修力量不可思议! 净业寺是律宗始祖道宣法师的道场。释道宣(公元一年),南山律宗创始人。吴兴(今浙江北部)人(一说长城人。宋《高僧传》作丹徒人)。俗家姓钱,九岁能作诗赋,可谓天才。十五岁时,厌弃俗家生活,即开始从日严寺智额诵习诸经。十六岁正式披剃。隋大业年间(公元-6l3年)从禅定寺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唐武德年间(公元-年),又依智首研究律学。 大师一生精持戒律,学识渊博,依佛制筑戒坛为人授戒,曾参加玄奘的译场。撰述疏钞解释戒律,著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等。以《四分律》为基础,参考其他各部律典,综合各家之所长,会通大乘和小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大演毗尼,后世尊为中国的律宗初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居终南山,故世称“南山律祖”,而中国的律宗也被称为“南山律宗”。 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相继阐扬他的遗教弘化最盛,朝野崇奉,南山一宗风行更广。至今中国出家僧徒,还大多以他的《四分律》学为行持的楷模。 关于作为唐朝有名的两大和尚,道宣和窥基,还有一段有趣的公案。 道宣律师作为律宗初祖,持戒精严,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养,所以他不需要托钵,吃饭时间,天人送供养给他。有一天窥基法师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精进,就去拜访他。 窥基我们前面有说过,著名的“三车”和尚。道宣律师听说窥基来拜访他,对于窥基大师的学问当然很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行持就生起轻慢心,所以想藉天人送供养的机会,向窥基法师显示其严持戒律的德行感应。哪里晓得等了很久,吃饭时间都过了,天人竟还没来送供养。 夜里睡觉,道宣律师整夜打坐,不倒单。窥基大师不管这一套,倒头就睡,睡相不佳,又打呼噜。次日道宣数落窥基:出家人不打坐也该作吉祥卧,你睡得太不规矩,又打呼噜又乱翻身,吵了我一夜。顺便说一句,你的脚还很臭。窥基大师说:我才一夜没睡好呢!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好好地,结果你腰中有一只虱子,咬了你一口,你手伸进去,本想把它掐死,又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往地上一放,放也该好好放,那么高一放,把它的一条腿跌断了,所以,它哎哟哎哟地叫唤了一夜,吵得我睡不好。顺便说一句,你的脚也香不到哪里去。道宣有点发懵。等窥基走后,中午,天人又来送食。道宣律师很不高兴,质问他为何昨天中午不来?天人回答说,昨天中午来了,结果看到满山满顶被五色祥云笼罩,找不到佛殿,而且祥云外面,金刚护法神很多,一定有大菩萨在这里,我们欲界天的小天人进不来。道宣听了简直无话可说。"公案传了多年,难免有些后世戏说的成份在内,道宣和尚这般凡夫心态可能性很小,要知道这律宗初祖可不是谁都能担当的。此处的重点在于,用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修行人的禅定功夫,以示佛法戒定的甚深关系。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草堂寺原称大寺,后秦弘始三年(),皇帝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至长安,住此译经。茅茨筑屋,草苫盖顶,以山为宅,以草为堂,故起名“草堂”。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我国佛教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也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起点。 寺的面积比想像的大,游客不多。寺内建有鸠摩罗什舍利塔,又名“八宝石玉塔”。为保存舍利塔,外建一亭,亭上书“烦恼即菩提”。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公元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时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经和《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和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又称为《摩诃般若释论》,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多万字,鸠摩罗什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六十多万字,共一百多万字。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堪称佛经入门级必读经典。无现存梵本,也没有藏文译本,仅有汉文译本。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宗、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卒后,以火焚尸,名为“荼毗”。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烂。所说的“罗什口吐莲花,无一字之差”的“莲花井”还留存于塔前。 众人行至舍利塔前,开始齐声持诵《佛说阿弥陀经》,并绕塔数圈,最后统一回向并礼拜。 寺的西北角有个烟雾井,常年烟雾腾空,蔚为奇观。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遂成“烟雾”。大家很是好奇,纷纷驻足探视,更想用手去捉,怎奈皆是“如露亦如电”,只能是“应作如是观”了。 行走在寺内,正值樱花盛开时,粉樱繁茂,煞是好看。心中怀着感恩之心绕寺转了一圈,若没有大德的精湛翻译,亦没有我们现世所读的诸多经典,特别是曾发愿读诵一辈子的《金刚经》。 鸠摩罗什的经历相当传奇,后世演绎出的故事版本众多。下面就节选一小段以飨各位吧。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罗炎天赋异禀且有高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而且毅然出家。随后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征。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罗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当鸠摩罗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鸠摩罗什的母亲想出家,但丈夫不允许,后来又生下一个男孩,名叫弗沙提婆。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是苦本,就立誓要出家修行。但是丈夫鸠摩罗炎坚持不答应,于是她绝食抗议,经过六天,气力衰竭,命若悬丝。她的丈夫,只好忍痛答应。然而她在尚未落发前,坚决不吃任何食物,于是即刻命人剃除头发,方才进食。隔天,正式受戒,进而修习禅法,专精不懈,终于证得须陀洹初果。 当时,鸠摩罗什年方七岁,也跟随母亲一同出家。鸠摩罗什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如此背诵完《阿毗昙经》,老师为鸠摩罗什解释经义,没想到鸠摩罗什早已自己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导。 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宗派。因据印度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后秦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弟子僧肇撰《不真空论》等,阐发万物缘生性空的理论,进一步确立了三论宗义。后来,南朝刘宋时僧朗将鸠摩罗什、僧肇的学说传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诠,僧诠门人法朗,数代相传,教义渐趋成熟。法朗门人吉藏集鸠摩罗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的大成,创立三论宗。吉藏门下有慧远、硕法师等,硕门人有元康,继续弘扬“三论”。但是流行不久,该宗即渐趋衰微。 净宗祖庭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这次参访人员全程挂单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净宗祖庭香积寺,位于西安市西南约十七公里神禾原西首长安区郭杜镇香积寺村,南临滈水,西傍潏水。 为了纪念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功德,其弟子怀恽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寺内古树挺立,草色清秀,环境幽深,小径静谧、闲淡雅致,格局大中见小,错落有别。 我们的寮房紧挨着闭关房,外面长期驻有护法护持。大家进出都会尽力小心,以免扰到闭关行人。 没有闭过关,还不知个中滋味。但见外围护法,不间断的护持,早上十几个水瓶的打水,早午斋端盘送去,提醒进出人士小声。这样的辛苦付出,令人称赞。 参访的第一天,我们先去了寺里的善导灵骨塔,绕塔礼拜,感念祖师大德,怀古忆今。塔门额上嵌有砖刻“涅磐盛事”四字。历经年之风雨浸蚀及地震、兵燹之灾,塔身遍体鳞伤,仅存12层,高31米。 善导大师,山东临淄人,生于隋大业九年(公元),幼年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出家为僧,唐贞观五年(),受具足戒。贞观十五年(),在山西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拜高僧道绰为师,专习净土法门。贞观十九年(),到京城长安,先后在悟真寺、光明寺,弘法讲经,广行教化,多施写经。善导大师曾为检校僧主建河南龙门石窟部分石雕佛像。 著有《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偈》、《净土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等多种净土宗典籍,承前启后,创立了净土宗。八世纪其经典传入日本,日僧法然据此立教。 其中《观经四帖疏》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导大师所建立“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往生正定业,顺彼佛愿故”之理论,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印光大师赞言:「净业行人之指南针」。 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能否做到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其净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亦即:「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可说大师著述之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一切众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唐朝贞观年间,善导大师发现西河绰禅师所创的净土九品道场,很高兴地赞扬说: ‘这真是指引人脱出迷途的良方,也只有这种法门,能使人很快速能解脱生死。’ 于是他以身作则,精勤拜佛,早晚不停的念阿弥陀佛的洪名。不久他到京都长安的地方,更加激励四众弟子,每进入佛殿必须长跪,一同称念佛号不到精疲力竭绝对不停止。又对四众讲解净土法门,宣扬念佛的要义。三十多年来为法忘身,从来没有贪睡过。护持清净的戒律,一点都不违犯。 一向是把好吃的食物供给大众食用,自己仅仅吃些较粗劣食物充饥罢了。凡是信众供养他的钱财,就用来附印‘阿弥陀经’达十万多卷。而且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幅之多。另方面还努力修建塔寺,这样的燃无尽灯续佛慧命,无论出家在家受他度化的不计其数。 即以他的弟子来说,有人持诵阿弥陀经十万遍到五十万遍的,也有每日念佛做为固定功课,念佛号一万到十万声的,由此证到念佛三昧命终而往生极乐净土的,多得难以记述。 有人怀疑询问说:‘仅仅靠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吗?’ 善导大师回答说:‘是的,只要一心念佛,必定能达成你修行的愿望的。’ 说完随即念‘阿弥陀佛’,每念一声佛号,就有一道光明从他口中吐放出来。这样一直的持续下去,声声佛号就有道道光明示现,使大家啧啧称奇。善导大师有首著名的‘劝世偈’说: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大师一生倡导念佛,不遗余力。他仔细叮咛大家说: ‘你们应知,念佛必须持续不断,一直念到命终为止。念佛一事,只要专注而无杂想,万人修万人去,请你们时时警惕自己,必须持之以恒。要知我人身体本来污秽不净,是种种恶缘组合而成,就是因为有种种业纠缠不已,带来人生许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觉悟,宁愿舍此不净之身超生净土,才是无上的快乐,世事变化无常,又有什么好留恋的?是以平常就要交待好亲属们,当自己因病重危之际,家人好友切勿流泪哭泣,这样徒然扰乱了病人的净念,因之失去往生的机缘,那就令人遗憾终身了。最好的办法是:一旁的至亲好友共同虔诚助念,念阿弥陀佛圣号,直到病人往生为止!’ 这以后,有一天,大师忽然召集弟子们来到跟前,对大众说: ‘这个肉体诚然可憎厌的,我准备往生西方净土去了。’ 说完了以后,便走到寺前的一棵柳树爬了上去,向西方祷告说: ‘但愿佛来接引我,菩萨来帮助我,使我始终不失正念,安然往生净土!’ 说后投身跃下舍报生西。 唐高宗皇帝听说言件神异的事迹,特颁赐匾额给寺长以纪念善导大师,匾额写的是‘光明’二字。 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禅宗祖庭卧龙禅林 这次参访福利不少,还有临时加餐。比如师父们又安排我们参访了位于西安碑林区柏树林街上的卧龙禅林,著名的禅宗道场。禅林创建于汉灵帝时(—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 和其它西安的寺院一样,不收门票,甚至还免费赠送一烛一香,并敬告文明礼佛。寺内建筑结构紧凑,为典型的汉传佛教建筑风格,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各个门口均挂有“照顾话头”和“念佛是谁”的牌子,时时提醒禅和子们观照于当下。 教内,人人常把西安的卧龙禅林和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扬州三汊河口高旻寺相提并论,禅宗大丛林,大德常涌现,禅七每年都有。 时值午后申时,寺里正在上晚课,大殿里咒文齐诵,宏亮悦耳。不少同修站在门外合十跟诵。 天王殿左右两侧的长廊里有不少祖师雕像的石碑,未得及细细摩拜。经过祖师堂,门开着在,进去礼拜了一番。里面供奉的是菩提达摩祖师。达摩为印度人,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历史上我们所熟知的是达摩祖师与梁武帝一段有关于功德与福德的对话,下面引篇宣化上人的相关开示。 达摩祖师最初从黄州到南京去度化梁武帝,梁武帝就问了,说:「我这一辈子造了很多庙,我度了很多和尚出家,也供僧。我这个有什么功德呢?」 你要知道,梁武帝这个人,什么都愿意第一的,所以他见到达摩祖师,他不求法,先尽想请达摩祖师来赞叹他一下,来给他戴几个高帽子。所以他恐达摩祖师不知道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这个功德,不知道他这些好处,于是乎他就自我介绍,说:「你看我,造了几百处庙,又有这个庙,又有那个庙,所有庙里都住着很多和尚,这些和尚都是我一手成就他们出家的。我又做了多少布施,供养多少僧,你说我这功德怎么样啊?」这个意思就是自我介绍,自己说;「唤!你看我,我这个做皇帝是专门做好事的,做功德的,你说我这有什么功德呢?」他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 好像某某大护法:「你们看,知道我吗?我是护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有钱我都供养三宝了。」其实他去玩女人那个钱,比供养三宝多出几千万倍;那个他不讲,他只说他供养三宝了,玩女人的钱也都说是供养三宝了。你说颠倒不颠倒?的确的啊,真事啊!你看哪一个他去花天酒地,他不说他用了多少钱,在庙上用了一块钱:「我去布施了一块钱,你知道吗?」这都是梁武帝的徒弟,我告诉你。他做功德将来都可以做皇帝。 达摩祖师听梁武帝这样子自我陶醉,自我这么介绍,自我炫示功德,自我卖广告,自我来说自己有什么什么好处,自己赞叹自己。达摩一听,你看一个圣人怎么会说拍马屁的话?普通人一听皇帝这么讲,就:「啊!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真大啰!你的功德世界上没有的。」这是一般的人这样子讲。达摩是个祖师,他根本怎么能有阿谀奉承的这种行为呢?所以就说:「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实无功德,实实在在地没有功德。 你不要疑惑这个祖师所说的话。武帝心里不正当,他只知道沽名钓誉,只知道求名。他不知道求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这都是求福,在福田种福。不可以将这个福就做为功德,就说是功德了。功德在你的法身里边。不是在这个修福能有功德的。 当时达摩祖师本来预备救度梁武帝,但是梁武帝也就因为自视太大,自己看自己太大了,是个皇帝,已经有无量的功德了。他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钱,又供养三宝,认为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着,就说他没有功德。 那么说他没有功德不要紧,这梁武帝当时一听这话,就不欢喜了,所以也就不睬达摩,达摩祖师再讲什么法,他也不听了:「我何必要听你讲呢?」因为不听,所以达摩祖师想要救度他,想要对他 有一种慈悲心,但是他不接受,也没有法子了。于是乎达摩祖师就走了,走了过了一个时期,果然梁武帝最后死的时候是饿死的。 你们大家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因为没有功德,所以就饿死了。达摩祖师当时就想挽救,不教他饿死,令他能生一种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自我太大了,所以就是达摩祖师也不能救,也救不了他。 所以你做善事要把它忘了,不要总想着:「我布施出五百块钱,我布施出一千块钱来帮助人。喔!我功德不小了,我现在功德很大了,我的功德把天都顶破了,几几乎就跑到三十三天的上边去,我的功德有那么大了!」你有这么个心,这就没有智慧啰!这就是愚痴了!这就和梁武帝是一样的了。 又称佛心宗、达磨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国十三宗之一。中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之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限于达磨宗;唐中叶,达磨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磨宗而言。 顶礼佛指舍利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这次参访的一个重要道场就是位于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由于世界第九大奇迹法门寺实在是太名声在外了,虽然处于县镇之中,游客依然如织。如今的法门寺文化景区被划分成法门寺、法门寺珍宝馆和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区三大块,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法门寺依旧保持着唐朝寺院典型的庄重大气风格,规模宏大,以木质结构见长。寺里的天王殿后立有一真身宝塔,地宫就在其下。 年,这尊明代八棱十三级砖塔半壁坍塌了,只余一半巍然屹立不倒,蔚为奇观。在之后的清理维修中,陆续发现了多部佛经、佛像等。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法门寺真身宝塔。就在此次重建工作中,塔下地宫了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穿过甬道,走过一道又一道的石门,是不计其数的精致石碑、佛像、各种法器,珍宝、佛经等稀世珍宝,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现世间! 法门寺珍宝馆是今人为展出从法门寺地宫挖掘出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而新建的,宝物数量之多为世界寺庙之最。馆内除了各种奇珍异宝外,还用图片文字石碑模型等演绎着法门寺的前世今生。 唐代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民国二十八年()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始建于4年,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塔高米,呈双手合十状,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塔内供奉着举世闻名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舍利塔前面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两旁用花岗石雕刻着巨大的佛像。 师父们引领着我们进入到塔内,依次排队瞻仰佛指舍利。快到时,来自绍兴的沈师兄忽然回头让我帮忙拿着包,她从包里快速捧出诸多的素斋食品,分发给师父和师兄们,请大家用此供养佛指舍利。边上的游客们有心的也跟着领取食物,纷纷供送至佛指舍利供奉区,并换得里面的师父赠送的佛指舍利三维卡片。没有想到同行的师兄里会有这般发广大心者,食品并没有多贵重,可贵的是一片成就众生与佛陀结缘的真心,令人赞叹! 福报现前了,我们有幸进入到离佛指舍利最近的正面拜佛区,顶礼膜拜舍利,并唱诵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长达数十分钟,时有阵阵清新檀香传来,妙音声声,众人齐声礼赞,或欢喜,或落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之后众人行至二楼的报身佛殿,合十顶礼并开始绕佛,本来只有参访人员组成的队伍越来越大,不少游客见状也纷纷加入,有不明的游客边跟随边询问,师兄们耐心解答。本来嘈杂的殿内开始被一种声音取代“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声又一声,清凉而纯净,在空旷的大殿中久久环绕,声声不息。绕匝三圈毕,回向,再次五体投地礼拜。忽见个别游客因此感动落泪。这正应了回向文里的一句话: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佛法的传播与推广,往往正是通过这样的身体力行而带动起来的。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感恩诸位师父!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三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玄奘大师,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亲自督造了寺内的大雁塔。因此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我们去时正值清明节,大慈恩寺门口的雁塔广场人头攒动,中央台座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玄奘大师取经铜像。 听从师父的教诲,没有去登大雁塔而是绕塔三匝,回向后坐在一边瞻视这座已经屹立了一千三百多年闻名教内的浮屠。 当年,玄奘为保存千辛万苦从印度带回的经本和舍利而向唐高宗李治上书建议修建了慈恩寺塔,后称为大雁塔。此塔为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塔后是正反面书写着法门领袖、民族脊梁的影墙,后面的玄奘三藏院,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里面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铜刻、木雕和石雕的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 国人对玄奘法师的了解来自于那部著名的《西游记》,其实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唐三藏与历史上的玄奘相差甚远。 看过一部反映玄奘法师西行的记录片《玄奘之路》,提到了玄奘回长安后口述弟子辩机编次的《大唐西域记》。这本书真实记录了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其书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叙述。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记事谨严有据,文笔简洁流畅。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命令宰相房玄龄选取高僧,组织宏大的译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十九年间共译出佛教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我们现在常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行本就是其译作。由此,玄奘成为佛教史上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齐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在佛教理论方面,玄奘着重传播古印度无著、世亲一派的法相学,主张唯识论,成为中国法相宗的创始人。他还将印度的因明学(即逻辑推理的方法)介绍过来,引起中国学者对因明学的兴趣。 如今的大慈恩寺、大雁塔早就沦为繁华的旅游区了,位于广场北边的大雁塔音乐喷泉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喷泉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至今还保持着多项世界纪录。 拜同修挨到座位死活不起的精神所赐,我们得到一个绝佳的位置,不用跑太远,安静的靠在喷泉边等待一场音乐喷泉的盛宴。随着一曲《激情澎湃》响起,水流涌出,多个水管交相喷出各种花型来,在水景灯的照耀下,五彩缤纷,形成一个个光影水相交辉映的完美style。一位大叔手持相片和相机信步在喷泉区内,向人们兜售拍照。估计是多年的经验使然,无视喷泉水管,几乎滴水不沾的穿梭于各个区域,我们真的要叫他淡定大叔了。不禁联想到一句佛门常说的话:生处转熟,熟处转生。不由菀尔。半个小时后,宴席终散。娑婆世界中的美就是这般,露电一样,生灭无常。 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 从净业寺开始就正式进入终南山了,只因做为律宗祖庭的特殊身份就提前放在上一章表述了。由此,我的终南山情结也由空中楼阁而践行落地了。 洋洋秦岭,巍巍终南,叠峰邃谷,山青水秀,幽静爽馨,博大深远,历代高僧辈出,茅棚林立,素有“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之称。古时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主峰在西安周至县与宝鸡市太白县交界处。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峻拔秀丽,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大小峪总计七十二个。自古以来就曾汇集过不少高僧大德、名流雅士,相传姜子牙、陶渊明、王维、虚云、印光、道宣、善导等都曾隐居于此。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中曾记载:印祖年二十一时,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居终南山小五台狮子茅篷时,曾云:“秦山雪里梦惊回,拨尽寒炉不见灰。者片冰心谁领略?阳回春信自开梅。” 如今,终南山随着各种媒体的报道,其神秘面纱也被慢慢揭开。其特殊的人文魅力和隐士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修道人和游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