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岐 左顾右盼一“杂家” ——访著名作家李西岐 ■刘省平
人与人交往一定是有缘分的。十几年前,我常在《读者》上看到李西岐老师的美文,不久又从新浪博客上读到他的更多文章。那时候,李老师还在兰州市工作,我们偶尔互访博客,以文末留言或发送纸条的方式进行着断断续续的交流。
约略是在年夏天,某日下午,我与扶风乡党马婷相约在陕西省体育场体育公寓A座见面。到那儿之后,进入一座三室一厅的房子,才知道这是岐山书法家张刚老师的工作室,马婷与他们在一起办公。当时,马婷正在办《西府名人》的杂志,想让我参与采访与撰稿工作。我了解了一下情况之后,便初步应承了下来。那天,还有一位年逾六旬的长者过来看望张刚老师,我乍看有些面熟,却不好确认其身份。经过张刚老师介绍之后,才知这位长者就是我多年前在网上所认识的李西岐老师。张刚老师多年来从事书法学习、创作和教育工作之余,也擅长吟诗作词。李西岐老师不但写小说、散文、诗词、文学评论和书画评论,著述颇多,还兼擅书画创作,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杂家”。我们已神交多年,彼此并不陌生。马婷是我的小老乡,是年代生人,两年前我策划和主编《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时曾收录过她在学生时代写的两篇散文,有过一些接触,她那两年很勤奋,时不时地在报刊发表文章,已在陕西文坛暂露头角。因了极深的文艺情结,所以大家相聚在一起,言谈甚欢。当晚,张刚老师请大家在体育场一楼吃了顿饭。在饭桌上,大家觥筹交错,高谈阔论,最后还彼此留了联系方式,说好以后常来常往。
不久,我在 年春天,陕西农村报社在杨凌举办陕西乡村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暨陕西乡村文艺工作创作联谊会成立大会,我受邀参加。开完会议,主办方组织采风活动,我在大巴车上与李西岐老师并排而坐。他虽然只见过我一面,却把我记下了,主动给我打起了招呼。这让我很是感动,同时不禁想起曾在网上留言要买他书的事情,便感觉有些尴尬。一路上,我们东聊西扯,都没有说起那件事情,似乎那件事情不曾发生过。
时光好快,一晃又是近三年过去。昨日,我在自己新创建的一个 我在忙完工作之后,4点多便赶到了李西岐老师所住的小区。李老师亲自在他们那个单元门口接我,将我引进自己的家里。他的夫人和外孙坐在的客厅的沙发上,我主动打了一声招呼,就随李老师进了书房。书房约有十几个平米,西边靠墙是一排书架,上面摆满各种书籍杂志;书架旁的脚地上堆起十几摞包着牛皮纸的新书;东边靠墙摆着一张长方形画案,上面摆放着不少书画用品,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画案和书架之间逼仄的空间刚好容下一张转椅;南边约一米之外就是窗户了。站在书房里,我左顾右盼,眼花缭乱,如一头牛犊闯进了一片广阔的草原……
他家虽在一楼,但书房里的光线还可以,不开灯依然很亮。李西岐老师让我在靠门的一张塑料高凳上坐下来,给我倒了一杯绿茶,然后拿出一盒“兰州”,弹出来一支递在我手上。他在点火之前,先把过滤嘴在一杯水中轻轻蘸了下,然后才点着,慢慢悠悠地吸了起来,一种很享受的样子。我便效法他的动作,抽起烟来。我们抽着烟,喝着茶,闲聊了起来。
李老师是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杨柳村人,年生于西安,2岁多跟随母亲回到岐山照顾婆的日常生活,从此便在乡下长大。他说:我的父亲上过私塾四五年,写得一笔好字,曾经是孙蔚如将军家里的勤务兵,前后待了七八年时间。那时,于右任先生常来孙将军家里挥毫泼墨,父亲在一旁研墨抻纸,每当看到那么多的人向于先生求墨宝,他内心深受感染。所以,便把这个桥段经常讲述给我听,人只要字写得好,才能受人尊敬啊。父亲当过工人,辗转了多个单位,后来改行学了厨师,是西安工业学院筹建时的第一批员工。年我回到了岐山,有一次闲谝,父亲问我,现在陕西谁写得字最好?我说是刘自犊老先生。他眼睛一亮,说,老刘现在这么厉害啊?我说刘先生是陕西书协主席、篆书大家。父亲在外漂泊大半辈子,年底调离西安工业学院,来到岐山五二三厂。父亲问我,你还能记得你刘伯么?我摇摇头。父亲不高兴了,大声斥责道,瓜娃么!你每年暑假来学校,刘伯总是手把手教你写字哩,咋能忘嘛?!你以后有时间,再去西安看一看刘伯,我们在一起工作几十年,只要说我的名字,他一定记着呢。父亲这么一说,我似乎有点印象,刘伯个子不高,背有点驼,说话爽朗。我们住在同一排平房里,大人们下班后,总是坐在门前谝闲传。年,我来西安,打算办完事拜访刘伯,却不料在报纸上看到了老人家逝世的噩耗,从此阴阳相隔。
李老师接着说,他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去了甘肃兰州。在部队的二十年,他一直喜欢写东西,在军队的各大报刊上发表过大量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在此期间,他曾因为写作特长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因为他在调往北京前家人为他偷偷订了亲,因此受到影响,最后回到了兰州老部队。听到这里,我说,那你应该认识王宗仁和窦孝鹏老师吧?他俩是我们扶风人呢。他说,这是值得我非常尊敬的两位老师,著作等身,是全军后勤系统的大手笔。不过,他俩去解放军总后勤部比我要晚好几年,至今仍缘悭一面。李老师还说,他年轻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但特别喜欢写东西,在兰州军区有一定知名度。自从转业到地方后,他一度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时间一长也慢慢想开了,在放弃了三四年写作爱好之后,又重新拿起了笔,那时候他刚四十岁出头,精力特别旺盛,每天都坚持读书、写字,有时还作画,先后在《解放军文艺》《昆仑》《读者》《西北军事文学》《飞天》《中国报告文学》及《兰州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书画及评论作品。他一直在甘肃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担任党办主任、纪委及宣传工作。同时,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晚上和周末又写出不少文学作品,还被《读者》杂志聘为第一批签约作家,渐渐地在全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另外,他还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集《金城关》、小说集《有朋自远方来》、《李西岐文学作品选·小说卷·散文卷》、散文集《三月飘雪》、《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等。提到长篇小说《金城关》,他特别强调说,这是他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当年《兰州晚报》副刊上曾选载半年,后来还被评为“第四届黄河文学长篇小说二等奖”。他还说,《大周原·西周开国传奇》是他退休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虽然是年出版的,其实此书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开始构思了。他接着抽了几口烟,略微沉思了一下,又说道,他的故乡在岐山,那里是周原的核心地带,是西周文明的发祥之地,除了明代许仲琳先生的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之外,好像再也没有人写过西周开国创业的故事,作为一名道地的西岐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西周树碑立传,这也是他被长安大学文学研究所聘为研究员时接下来的一项写作任务,于是就耗时多年终于写出这部小说。我是扶风人,我们那里也是周原的核心区域。我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就读过《封神演义》,深受其影响而爱上古典文学,因此对西周的历史和文化特别 一阵沉默之后,我们互发了香烟,又继续闲聊起来。李西岐老师说,咱俩于十几年前在新浪博客上相识之后,我经常 我们越聊越投机,夜色渐渐从窗外蔓延了进来。李西岐老师走到门口旁边打开了电灯。接着,他取出两本书,然后从画案上挑出一支小楷毛笔,在有墨汁的白色碟盘里掭了几下,便在书籍扉页上题词签字。在长篇小说《大周原·西周开国传奇》的扉页题了“周秦故里”,在散文集《三月飘雪》的扉页题了“学海无涯”,然后签了自己的名字和落款年月。我手捧着他的两本书,很是高兴,连连称谢。接着,他又拿起一本新出版的《岐商》杂志给我。我说,这个杂志我读过几期。李老师说自己是这本杂志的文化顾问,张刚现在是主编。你若有写岐山或周原文化的稿子就投过来。我看了一下手机,时间不早了,就把这几本书刊装进了自己的背包里,准备告辞。这时,他从书架旁边的一摞子还没拆封的书里取出一本书——散文集《左顾右盼》,放到画案上,又在扉页首列写下一句话“书画一生事,金刚百炼身。”接着,又写了“刘省平友存正批评”。看到这里,我说:“作为晚辈,我存阅就可以了,哪敢批评呢?”他笑了笑说:“没事,我是为了章法上的好看。”我笑道:“李老师还挺讲究嘛!”
我有点小激动。说实话,这些年也接触了不少文艺界的名家大咖,今天却在李老师身上看不到任何文人的傲慢与矫情。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胸襟广博、谦虚低调,一身的儒雅温和之气,是一位真正的隐藏民间的文艺名家、杂家和大家。
一下子拿到三本签名书,我说:“李老师,你写书也不容易呢,总共多钱,我把钱给你……”李老师笑着说:“咱相识多年了,你今天又拿着礼档过来看我,咱们又聊得很开心,我咋能收你书钱呢?”我立即说:“哎,这一码归一码,书钱还是要给的嘛。”说着,我就逐一去看这几本书的定价,默默地心算起来。他摆了摆手说:“不要这样嘛!”我看他一脸真诚的样子,也不再计算书钱了,便说:“是这吧,我一会儿回去给你发个 我们四人一起走出小区,步入崇业路与吉祥路丁字口旁边的一家粤菜馆。我让李西岐老师及夫人点了菜,自己点了一壶大红袍茶。正要开吃之时,李老师接了一个电话,是他女儿下班回家了。我说,你让她过来一起吃嘛。几分钟之后,李老师的女儿来了,我们互相认识了一下。原来,她比我小三岁,她是西安美院毕业的,目前在一所大学里任教。她们喝不了酒,我就为孩子要了一瓶加热过的酸奶,让她们母子俩喝茶。我和李老师喝起了酒。
李西岐老师拿起酒瓶,微笑着说,这是朋友为纪念他的散文集《左顾右盼》的出版而特意订制的一款纪念酒。我也笑着说,这个堪称“李氏家酒”了,本人虽不擅饮,却最喜茅台镇的酱香型酒了,咱俩今晚好好坐喝一下,借此好酒,一是庆祝你的新书出版,二是预贺新年吧……在两个多小时里,我们二人喝下去大半瓶酒,说了很多话,感觉痛快至极!
分别后,带着三分醉意,我背着一包沉甸甸的书,左顾右盼地走在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感觉所见之处皆是一片光明灿烂。
年1月28日于西安半醒斋
作者简介:刘省平,生于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资深策划人、青年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在《西安日报》《宝鸡日报》《咸阳日报》《昆山日报》《榆林晚报》《民族日报》《华商报》《中国文学》《黄河文学》《华夏散文》《华文百花》《少年月刊》《打工文学》《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80多万字。作品入选《中华散文精粹》《当代文学作品精选》《陕西青年散文选》《宝鸡文学六十年》等文集。曾与人合作主编《西府散文选》《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旅行随笔集《西路行吟》,著有散文集《梦吟关中》、小说集《驶向春天的火车》。 声明:网络图片权属不详,如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往期↓ 小说 秋子红:玉米 王炜:拿铁(短篇小说) 野水:圣诞狗(小说) 高远:一个人的村庄(短篇小说) 高远:私刑 散文随笔 杨绛:人生的价值 张爱玲:钱 朱鸿:哭泣的老牛 莫言:过去的年 付玉莉:梨殇 评论 余华:在中国,年轻作家都是自己冲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金怀斌:《西京烟云》自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