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怎么样 http://www.txbyjgh.com/m/ 岁次壬寅,金秋大吉。洪泽汤汤,渭河泱泱。 有邰圣地,农神祖庙。遥念先祖,祭奠农神。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神农后稷,恩泽万世,择育五谷,教民稼穑。 富邦利民,功比尧舜。熠熠成果,物阜年丰。 伟哉后稷,日月同辉。丰功伟业,震古烁今。 后稷精神,力量源泉。同心同德,砥砺前行。 举族迁徙,再谋辉煌。周原文明,礼仪之邦。 重走祖路,寻根溯源。自强不息,吾辈奋勉。 丝路传情,中华复兴。阔步向前,再谱新篇。 不忘初心,岁时祭告。祈鉴赤诚,伏惟尚飨。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人之有祖,亦犹是焉”。近年来,历史属地之争沸沸扬扬,仅一段周人早期历史就引起了多地争议,寻根问祖、正本清源、再现真实历史、造福后代,已成为周文化研究者的重大责任。 8月25日,由“陕甘豫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扶风县文化和旅游局、武功县文化和旅游局、庆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彬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南省周文化研究会、洛阳市周文化研究会、长安区周文化研究会、周原博物院、扶风县博物馆、岐山县周公庙管委会、岐山周文化研究会、法门寺艺术馆、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庆城范仲淹研究会、彬州市古邠文化研究会、庆城县博物馆、彬州市博物馆等20余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为期4天的“重走周人迁徙路活动”拉开了序幕,这次横跨三省的大型文化探源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 开展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不同地区周文化研究合作交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新时代要求,通过探寻周人踪迹,依据考古成果、史料记载“正本清源”,重塑周部族历史节点文化体系;把周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中华民族“根脉”旅游线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信,让更多的中华儿女亲身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辉煌历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陕甘豫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是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扶风县文化和旅游局于年2月22日在周文化发祥地岐山县(筹)成立的三省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组织,成立该组织的目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通过考查周族发展历史节点,融汇贯通各地周文化研究成果,再现周朝真实历史,摒弃无谓的属地之争、名人之争,“放下小我、成就大我、直至无我”,凝心聚力,把周文化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对武功杨凌地区“姜嫄遗址”“古邰国遗址”“姜嫄墓遗址”等实地考查,再次确定了“古邰国”属地的准确性。四千年前,周人始祖“后稷”在此诞生,他创新农耕、以农立族,“教民稼穑”,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游徙发展的生存方式,其功比天,其德如海。后稷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奉献精神”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新纪元,蕴藏着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中华民族“根脉”旅游线路,“杨凌古邰”当属元点。 8月26日,陕甘豫三地专家学者团队对庆城县博物馆、“不窋墓遗址”进行了实地考查。研讨会上,庆城县原政协主席刘文戈介绍了周人“不窋”在古豳的发展历史。“陕甘豫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顾问、扶风县文旅局张炳利局长作了重要发言,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思想命脉,做大做强周文化、学习研究周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各地周文化研究组织相互学习交流,克服狭隘观念,着眼大局,深入研究周文化核心思想。 古豳庆城是周族迁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与戎狄为伍,他“教民稼穑”传播农耕,融合戎狄部落,历尽了生活磨难。在这块土地上,不窋、鞠陶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优秀的周族首领——公刘,就是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打磨出的周族新秀。凝炼“不窋精神”,建立中华民族“根脉”旅游线路,“庆城”当属第二站。 8月27日,联谊会在彬州市文旅局领导陪同下,对彬州市博物馆、“公刘墓遗址”进行了实地考查。通过讲解人员介绍,见证了周人在南邠的发展历史。当年,公刘率族从北豳迁往南邠,在此“陶复陶穴、枝草搭蓬”,研究土壤性能,大力发展农牧业,使当地民众外出者有资,定居者有蓄,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公刘率族人“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周族再次雄起,成为商朝西部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部落,“周道之兴自此始”。在这块土地上,公刘创造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务本求实”精神是建立中华民族“根脉”旅游线路的精神食粮,当属第三节点。 28日,陕甘豫专家团队对岐山“周公庙”、周原“太王陵”、“周三王”庙、周原博物院进行了实地考查。在周公庙考查过程中,“陕甘豫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顾问、岐山县文旅局局长杨惠敏亲自陪同讲解,他以渊博的知识和对周文化的深度研究,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地讲解,让与会人员深受启发,肃然起敬,他认为,研究周文化,首先要克服狭隘的地域思想,相互学习交流,把周文化思想研究与现代社会发展思想研究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提升周文化的研究高度。 “周公庙”考查结束后,大家前往周原“太王陵”考查了周人首领古公亶父“行怀柔政策,举避让之法”的迁徙过程。见证了年前周族“三王”在周原地区联姻结盟,营建城郭、实行“井田制”,兼容并蓄、韬光养晦,设有司、减租税、拢民心、创“礼法制度”,周原大地百业兴旺,各种典章制度深得民心。周人在此开拓疆土,快速昌盛,形成“天下三分、周有其二”政治格局,具备了与殷商王朝一决雌雄的实力。在中国历史上,周原是黄土文明之根、“政治文明”之源、“德政思想”之邦、治国理政智慧思想之宝库。周人在此创造的“城市文明”“青铜器文明”“甲骨文文明”“礼乐文明”等,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经典范例。 下午,“陕甘豫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一行,来到周原博物院,听取了院工作人员对周原历史的全面介绍。并在院会议室举行了周族历史研讨会。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认为“五帝”时代诞生的后稷“弃”,为中华“农耕文明之祖”。从沿途考查的遗址遗迹、文物铭文、历史资料、地理地名综合分析,位于武功古城和杨凌区“古邰国遗址”“姜嫄遗址”“姜嫄墓遗址”联系紧密,历史链条完整,文献记载清晰,地理位置处在早期炎黄生活区域,与历史地域完全吻合。周人迁徙路线清晰明了,“古邰国—庆城—彬州市—周原”与历史记载吻合。 研究交流联谊会会长聂宗科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举办这次“重走周人迁徙路活动”意义非常重要。通过这次活动,一是连接了历史断点,澄清了后稷历史真正的根脉,统一了认知,减少了无畏的地域之争,为更深层次研究周文化思想、弘扬周文化精神、做大做强周文化奠定了基础;二是通过各地区文化交流研讨,提高了认识,确定了研究周文化思想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方向;三是通过重走迁徙路活动,确定了周人在各历史节点的文化、思想、精神、成果,为中华民族历史“寻根游”探明了线路;四是通过文化旅游,带动科技发展,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果转化,让更多的“后稷”精神推动社会发展。 本次活动结束后,联谊会拟将《周原文明史论》成书,设立“历史大讲堂”,为周文化持续发展继续集结力量。同时,西周时期历史资料与东周时期历史资料已经安排准备,二次“重走周人迁徙路活动”将在资料齐备后择时进行。 来源:“陕甘豫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会长 作者:聂宗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