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岐山臊子面、西凤酒、扶风鹿糕馍”,为舌尖上的“西府三绝”。其实西府宝鸡能够称“绝”于世的舌尖上的美食,绝不止这三种。吾窃以为,譬如陇县马蹄酥、岐山擀面皮、凤翔豆花泡馍、西府扯面、宝鸡茶酥、醋粉、凤县花椒、岐山醋等等,那也是绝无仅有的一等一的舌尖上的美食。在中国饮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的西府,遴选整合出“西府八绝”、“西府十绝”、“西府十二绝”,都不成问题。 笔者在这里不是探讨西府众多美食中,哪些能够“称绝”的问题。在此只想宣传推介一下年6月28日,中国陕菜网携手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发起的陕西美食探秘之旅第39站走进扶风,评选出的三大“口碑菜”之一的“鹿糕馍”。 在前年的6月28日那天,陕菜探秘百人团队来到了浓缩关中民风民俗,再现关中民事民情的旅游美食之地关中风情园,挖掘推广当地传统菜品,在听相声、快板、学做鹿糕馍、猜菜名赢大奖等活动之中,品鉴了特色美味的6道凉菜、5道热菜、12道特色小吃,经由省城各行各业美食达人与中国烹饪大师、陕菜烹饪大师、饮食专家、文化学者、旅游达人、新闻媒体人组成的百名探秘者的民主推荐,评选出扶风关中风情园的“红油老豆腐、扶风四碗、鹿糕馍”为三大“口碑菜”。 坐落在扶风县的关中风情园,是我省目前最大的明清建筑群。园内的各类小吃加工坊、手工挂面坊、土梁榨油坊、豆腐坊、农家醋坊、织布坊、民间工艺品展坊、名优蔬菜、名贵花卉、优质名果果园等,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劳动生活场景,收存并保护了大量的石器文物。譬如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拴马桩、石羊、上马石、石槽等,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陕菜探秘团队的人们亲自感受体验到关中民风、民情的淳朴厚道。并以很强的观赏性、参与性,吸引了每一个到这里的省城陕菜探秘人,品尝关中风情园的西府地方名吃,使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尽情欣赏关中民俗文化的永久魅力。多姿多彩、魅力十足的关中风情园,是宣传陕西特色农业、饮食文化、风情文化的窗口和法门寺旅游景区的一个熠熠闪光的亮点。 关中风情园的民俗小吃有数十种之多,久享盛名的扶风鹿糕馍,就是其中的一种。年6月1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扶风鹿糕馍荣列其中。扶风鹿糕馍,是一种圆形的烙馍。因为形似满月,小碗口大小,厚寸许,皮薄如纸,内外一色,白中略带乳黄,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间有一旋涡似的圆坑,坑中有一胭脂红的小梅花鹿图案点缀,故名“鹿糕馍”。其味道酥松香甜,泡不散烂,贮不霉变。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风鹿糕馍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建于公元年),距今已有年上下的历史。据扶风县世代以制作鹿羔馍为生的传承人王浩义介绍,听他爷爷讲,“鹿羔(糕)馍”的起名,源于唐代。相传当年武则天在位时,曾来法门寺拜佛,路经扶风县城时,进孔子殿拜谒,孔子殿外的“照壁”旁有个摆摊刻印章的人,近旁还有卖鹿羔馍的小吃摊。那时候,鹿羔馍还不叫鹿羔馍,而是叫“柱丁石馍”。因为这馍的外形极象一个鼓状的柱石样子,中间还有一个凹坑,仿佛正好用来立柱木似的。这“柱丁石馍”,圆圆鼓鼓,玲珑精致。馍边沿白如雪,底部鼓起的地方黄如金,散发着扑鼻之香,武则天被这馍吸引住了,吃了馍后,对卖馍的人说:“你这馍好看好吃,可这‘柱丁石’的名儿不好。”说罢拿起刻印章之人刻的一枚小鹿羔印章,照准馍中间的小凹坑印了下去。顿时,一只活泼可爱的梅花小鹿羔便出现在馍上,馍上印了小鹿羔,显得更好看了,遂赐名“鹿羔馍”。 从此以后,“柱丁石馍”便更名为“鹿羔馍”了。因为受到武则天的青睐,鹿羔馍更是名声大振,流传至今。据《唐六典·膳部》记载,称它为“九日麻葛糕”。《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这里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缀饰有鹿的图案。另外,唐时首都长安是今之西安,由于扶风鹿羔馍(现多写作“鹿糕馍”)是一种远近闻名的食品,进京城长安办事皆带鹿糕馍,作为旅途食品,或馈赠京城亲朋好友,久而久之便流传下了“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里走”的民谣和美誉。 扶风鹿糕馍虽然历史悠久,盛名远播,可以说是古时候的“快餐”和“方便面”。但如今已面临濒危状态。扶风县有关部门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鹿糕馍的传承范围小,当年制作鹿糕馍的“专业村”东四堡村的大多数人早已不从事鹿糕馍生意了。二是现在的年轻人嫌它苦累,不愿从事此业,后继乏人。三是现在少数做鹿糕馍的人家,为图省事,将用杠子压面,改为压面机压面;用鏊烙馍,改为用电饼档烙馍;还有偷工减料,将原来的白沙糖换成糖精,油的份量也不够,面粉的质量也不讲究,把鹿糕馍做假了。所以,这种鹿糕馍,徒有其表,已失去了原有的美味,他们的鹿糕馍经常卖不出去,把久负盛名的千年名品鹿糕馍生意糟蹋了。 扶风县文化馆制定了鹿糕馍的保护计划,采取了保护措施(此处省略数千字)。据说现在在“关中风情园”制作鹿糕馍的名师高手薛天祥,就是扶风县世代以制作鹿糕馍为生的传承人王浩义培养出的徒弟。关中风情园的鹿糕馍做工精细、外型美观,好吃好看,入口香甜酥脆,吃时越嚼越多,吃后余香在口,而最大的特点是耐于存放,能存放一两个月不霉不坏,仍可食用。扶风本地人,四时八节走亲会友,也总要带鹿糕馍,作为上等礼品以表敬意。外地来扶风之人,在一饱口福之后,走时总要带上一些,或作为旅途干粮,或带回家中以供亲朋品尝。因为在民间,鹿被誉为吉祥和长寿的代表,“福、禄、寿”三星图案中的“禄”,就是用一只梅花鹿来取谐音代替的。另外,禄有吃的意思,鹿糕馍馈赠亲友,既是实用,也是美好的祝福,表达对亲友的浓浓情意。 当年作为参加陕西美食探秘之旅的一员走进关中风情园,已经过去两个春秋,我对扶风鹿糕馍仍然念念不忘,仿佛唇齿间仍有鹿糕馍的余香。可能是孤陋寡闻的缘故,我在西安还没有见到过销售扶风鹿糕馍的店铺,也不知道13朝古都哪里有卖的?会不会有“糕”人能将“扶风鹿糕馍”大胆入驻有陕西小吃博物馆“镇守”的“关中十三珍之灞柳风情街”呢?到时我一定去连吃带买。抑或陕西美食探秘之旅有第二次走进扶风深度探秘的机会时,我要到关中风情园里买上它几斤,快递给远方的朋友,分送给老母亲、老岳母和姐妹兄弟,大家一起过把扶风非遗名品“西府一绝”鹿糕馍的瘾。写到这里,双手已打算离开敲字的键盘,可我的心里却在想,我和不少人的这个与“英特纳雄耐尔”不可比的良好愿望,能够实现吗? 图片:田建国摄 中国陕菜网《如画陕菜》专栏主编,作家、摄影家,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和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理事,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社副秘书长,中国文化魂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工运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陕西中洲知青帮助基金会理事,西安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监事长兼网络信息部主任、西安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长安诗词学会理事等。本人文学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吹牛;篇篇都是精品,胡说;得到读者一致好评,没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做梦。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文字“拙”品百余万字。前前后后挤上几十家报刊和数十本文集丢人现眼,反以为荣。出版有散文、小说、诗歌8(10)人合集9本,有若干文学作品和摄影作品获奖。 关中十三珍,地处灞桥区席王街道纺渭路与柳烟路交汇处东南角,南邻城东地铁枢纽,北临浐灞生态湿地公园,东靠绕城高速,西接东三环,是西安市政府打造“新纺织城”的39个重点项目工程之一。 这一横空出世的美食街区,主要由东府院子、西府院子和陕西小吃博物馆等三大部分组成。以渭南咸阳为中心的东府,和以宝鸡为核心的西府,一应传统陕西关中地方美食小吃,将集中在这里进行展示销售,相信一定可以让省内外以至四海宾客流连忘返,乐不可支。您既可以怀旧,也可以惊讶感叹。 需要着重说明地是,“十三珍”可不是指十三道陕西大地的代表性菜肴,它是十三朝烹饪烹调及餐饮文化的浓缩与升华,“珍”的意思当然是指这里的每一款菜肴、每一道小吃,一定都是而且必须是原汁原味的陕西地方美食,一定是特别好吃、特别健康、特别绿色、特别天然的关中美味。这里不仅有让您目不暇接、吃不过来、色香味形俱佳的地道陕西风味浓郁的物超所值的各种美味,更有陕西人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有弥漫在两院一馆内外那触手可及、亲切有加的大美餐饮文化。 关中十三珍,美味领导者! 招商咨询赵先生 推荐身边的陕菜旺店,期待您的参与! 联系张女士 关中十三珍∣美味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