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82.html ■来源 唐都学刊年7期,本文原标题《扶风是班固的故乡》。 作者简介 徐兴海,男,陕西西安人,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记》《汉书》及历史文献学研究;郭天祥(一),男,陕西扶风人,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受范晔《后汉书·班彪传》的影响,都认为班固(班彪之子)的故乡在汉扶风安陵,即今咸阳市东北。徐兴海教授等人数度实地考察咸阳、扶风两地后一致认为:班固的故里应在今扶风县,而不在咸阳市东北。因为扶风不仅有班固墓,而且还有很多有关班固及班氏家族的遗迹和传说,而所谓的班固故里“咸阳东北”一带任何历史遗存也没有。 视频 中国历史人物之班固篇 一、班彪于社会动乱之中移居扶风 说班彪移居扶风就会有一个问题,即与历史的记载相矛盾。 范晔第一个为班固作传,说班固的父亲班彪是安陵人,“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而安陵不属扶风,而是属今天的咸阳管辖。于是人们都说班固是安陵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其实,说班彪是安陵人有许多疑点,而说班固是安陵人更是有问题的。 范晔只说班彪是安陵人,并没有说班固是什么地方人,更何况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注释或证明班彪是安陵人,何以到了安陵,安陵和班彪到底是什么关系?安陵和班氏家族到底是什么关系? 从班氏家族的迁徙来看,班彪之前,有一个从北向南,继而由东向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历史的进程有关。 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班家始祖“班壹避地楼烦”、“班氏之初与楚同姓??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楼烦。”楼烦县,古楼烦国和汉朝设置的楼烦县,皆在今雁门关北。班固的三世祖班回迁居平陵。平陵,汉昭帝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十三里。班固的五世祖班况迁居昌陵。昌陵县:汉置,故治在今西安临潼区北;七世祖班彪迁居扶风安陵。《后汉书班彪传》中说“班彪扶风安陵人”,可见班彪已迁居扶风安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说:“安陵县,汉置安陵县,以惠帝安陵所在,故名。晋废,故城在今咸阳市东。”总体而言,班氏家族的迁徙体现了家族的兴旺,并且有强烈的参与社会政治的倾向,越来越接近京畿之地。但是随着汉朝末年政治的动乱,班彪选择的是向西逃离。 按照《后汉书·班彪传》的说法,班彪二十多岁的时候躲避战乱到了天水,又到了河西:“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班彪到了天水。“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避地河西。”这个时候,班固还没有降生。汉代河西地区的范围包括北地郡、上郡、西河郡、安定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并不包括安陵。 班彪关心时政,心系天下,但又要与政治漩涡的中心保持一段距离,最适合的地方即是扶风。扶风在天水与京城之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最好所在。不可能到长安以北、渭水北岸的安陵县上仁里。 班彪公元3年出生,班固公元32年出生,班固出生时班彪30岁,班固或出生于扶风。 班固画像 二、班固是扶风人 陕西考古界名人王学理提出了一个问题:“史载班固是扶风安陵人(今咸阳市东窑店镇北),可是,他的墓怎么会在今天扶风县呢?对此,只好留给学者去考证了。”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更进一步的问题,班固就是扶风人。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叶落归根,根就是故乡。何谓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也即是说,出生地是故乡,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故乡。 第一,班固的墓在扶风,这一点近两千年来无争议。而墓地指示的是故乡。《扶风县志》记班固墓在扶风。班固墓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重点单位的确定不应是随意的、任意的可以推翻的。 考古学家王学理是陕西考古界的权威,踏遍了关中的山山水水,也认为班固墓在扶风,他在拜谒班固墓后感慨地写道:“这就是班固墓?要不是他人的指引,路边那块‘重点文物保护’碑实在引不起人的注意。来到所谓的‘陵园’,但见一人高的坟丘上稀疏地长了些荒草。除此之外,什么标志性纪念性的物品都没有。说它是‘一拯黄土’,一点儿也不过分。在旷野里,它显得那么孤单。一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同司马迁齐名,留下的《汉书》与《史记》同属于不朽的历史典册,《后汉书》中就有‘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的话。《汉书》同《史记》《后汉书》和《三国志》列为中国的‘前四史’。而今,班固身后的归葬之地竟是如此萧条!围绕封土堆走了一圈,在墓前向班固先生深深地三鞠躬。” 百度搜索“班固”条认为班固葬于扶风张家沟,然而对籍贯问题采取调和的态度:“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死后葬于扶风张家沟村。” 扶风当地人秦川有文《汉班固墓记》详细地记载了班固墓所在:“正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出扶风县城沿西宝公路东行,翻过浪店沟,爬上东边坡塬,顾不上观赏田园五彩缤纷的锦绣风光,来到太白乡肖家沟北,西宝公路南侧,我去拜谒了久久敬仰的班固之墓。这是一个距扶风县城十公里的偏乡僻壤,空旷寂寞的去处。我急急环视一周,映人眼帘的是一座一米见方的雕刻着宝鸡市人民政府年l0月所立的‘班固墓’的水泥碑铭,将我的目光吸往一座与平民百姓坟墓大不了多少的小土丘墓冢上。啊!墓旁一切历史古迹荡然无存,竟是野草丛生,一片凄凉荒芜。此情此景,不由使我惆怅若失,亦不觉为此伤神。班固墓,呈圆形,直径6米、高3米。 第二,有人用班固的《幽通赋》证明班固是安陵人,然而正相反,它也可以用来说明班固是扶风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谣。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懿前烈之纯淑兮,穷与达其必济。”对第三句的内容,班固的妹妹班昭曾解释说:“贻,遗也。里、庐,皆居处名也。言我父早终,遗我善法则也。何谓善法则乎,言为我择居处也。”意思是说,我的父亲由于在乱世中没有迷失方向,最终保全了自己;同时,为了将从事多年的史学事业坚持下去,又为自己和家人选择了宅居之地,因而迁居。那么,迁居到了什么地方呢?班固没有说,但是迁居却是肯定的。既然是迁居,那就是离开了父亲所居,有了新的居所。这个居所可能在什么地方呢?是父亲所“终保己而贻则”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方向性是非常强的,与班彪的经历有关。 第三,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的徐兴海教授独立考察过咸阳的安陵一带,又到过扶风,认真地探访班固遗迹。后来又陪同台湾学者吴福助、陈文豪再度考察咸阳、扶风两地。他们一致的意见是:咸阳安陵不是班固的故乡,扶风才是班固的故乡。因为咸阳没有任何历史的遗迹,当地的中学历史教师也都不知道安陵与班固有什么关系,没有任何的佐证,没有任何的民间传说。而扶风就不同了,既有班固墓、班家谷、兰台(因班固做过“兰台令史”,故名),又有班家祠在扶风县城郊。当地关于班家有许多传说,有热心人整理出了小册子,在香港出版。 第四,从班固死在洛阳、归葬今扶风县地的事实看,扶风县也应是班固的故乡。《后汉书·班固传》写得很清楚,班固是受窦宪“谋反”案牵连,被洛阳令种兢挟私逮捕下狱,随后死在狱中的。固传日:“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这就是说,班固死在洛阳狱中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班固死后归葬故里,必然要扶柩西行。当时最便捷、最好走的大路(今天也是如此)自然是发洛阳,西入潼关,沿渭水河岸西行过长安,经咸阳,至扶风。如果说咸阳近旁的安陵就是班固的故乡,那么,为何班固的灵柩途经咸阳而不在安陵下葬?为何还要舍近求远,过咸阳再西行上百公里,在今扶风县安葬呢?众所周知,对我们汉民族来说,安葬亲人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大事,这种事是容不得开半点玩笑的。况且,班固还是一位有身份、有地位,死后也得到当朝皇帝过问和关心的名人。再说,班家人不辞辛劳,千里扶柩,还不是为了让故去的亲人能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吗!如果说扶风不是班固的故乡或祖坟的所在,还有必要做那种舍近求远吃力不讨好的荒唐事吗? 综上所述,我们的一致结论是:班固是扶风人,而不是咸阳东北人。 扶风班固墓 三、班固墓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不符 到扶风县寻找班固墓确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地图上显示它就坐落在西(安)宝(鸡)公路边上,但车向西走了好久,我们才意识到已经过了班固墓。下了车就赶紧往回折返,仔细地寻找才在路边发现了它。难以想象一代大史学家的封土竟是如此的低矮,毫不起眼,以至于坐在车上,稍不留神就错过了。 早先有报道说,年即可修葺一新,不知是否真实? 扶风没有把班固列为本地名人,没有认识到班固的历史价值。在扶风县政府的网页介绍“名人与旅游”时竟然没有班固,也没有将班固墓作为遗迹推介,岂不令人遗憾? ■相关文章: ◎扶风县委书记周宇松撰文:在文化自信上,扶风最有理由,也最应该自信! ◎一位兴平研究生:扶风杨凌为何与兴平“抢”马援? ◎扶风杨凌为何与兴平“抢”马援?扶风作家撰文回应 ◎历史上4位窦皇后:扶风窦家缘何能出四位皇后? ◎关中西部结婚为什么送帕帕?源于这个扶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