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一口香传奇文/山中草说起扶风一口香臊子面,我本来是没有发言权的,但事实上我也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因读书工作等原因,走遍了扶风的村村寨寨,品尝过扶风的多种风味一口香臊子面,其中的味蕾感受,当然与众不同。我小时候长在城关街道万杨村,扶风岐山界畔上的一个古老村庄。户政上属于扶风县,饮食风俗习惯上更接近岐山县,大人们跟集上会去益店,学生上中学多数去益店,因为益店近在咫尺,去益店一马平川,而去扶风则要下西坡也比较远。毫无疑问,万杨的一口香臊子面就是岐山风味的余脉,也是扶风风味的开端。万杨的一口香臊子面,融合了岐山、扶风两县的优点,面条薄、筋、光,面汤酸、辣、香,汤碗里飘着淡淡一层红色的臊子油,红色一方面是做臊子时放了辣椒面,于是臊子上就沾有辣椒油,二是做汤时放入了一定比例的油泼辣子油,汤碗里飘着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既好看又好吃,汤味微显酸辣,劲韧爽口,一碗面只需吸溜一口,就能见底,美其名曰“一口香”。18岁以前,我一直认为家乡的“一口香”臊子面是天下最好的美食。18岁以后,就像青春萌动的少女一般,我遇上了扶风“一口香”臊子面,而且恋上了她。今天我认为,岐山臊子面就像阳刚的小伙子,火辣辣的味儿冲面而来;扶风的臊子面就像温柔靓丽的青春少女,只要看一眼,亲一口,就忘不了她。扶风“一口香”臊子面面条和岐山的相同,也是薄、筋、光,但汤味、配料、色泽有明显区别,差距就像小伙子和大姑娘的区别,扶风“一口香”臊子面的酸辣香是一种温柔的、清雅的、淡淡的乡愁,就像湖南酸辣粉中的微辣型口味。岐山“一口香”臊子面的酸辣香就像关西大汉唱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扶风“一口香”臊子面的酸辣香就像香闺佳人轻吟浅唱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咥上十几碗岐山一口香臊子面,满头大汗,酣畅淋漓,大汉用手甩汗珠,媳妇香帕沾粉黛;咥上十几碗扶风一口香,赏心悦目,身心俱坦,大汉低头回味,姑娘顾盼少年郎。今天我认为,扶风臊子面一点不比岐山臊子面差,甚至更好,口味更显得大众化。其实,岐山一口香臊子面和扶风一口香臊子面是周原母亲一胎所生的一对儿女,说不上谁好谁孬。两种面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是历史上几次巧合的结果。最初,周王以蛟肉切丁做汤煮面,不期发明了臊子面,得到上至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欢迎,臊子面风靡西府,成为当地最好的风味饮食。千百年来,其风味一直小变大不变。传说唐朝时期,扶风法门寺香火盛绝九州,唐朝皇帝九迎佛骨至长安宫中供奉,皇帝也多次亲临扶风,多次品尝扶风特产,对鹿糕馍、锅盔、擀面皮、甄糕等赞不绝口,尤其对扶风臊子面盛赞有加。但女主武则天却有微词,适逢武皇偶感风寒,不能吃辣,法门寺主管和扶风县官绞尽脑汁,就以清油汤代替辣椒油汤,以葱花代替蒜苗做漂菜,无意中迎合了武皇喜好甜食、不喜十分酸辣的特点,武皇品尝后身心舒坦,感冒也好了,大力奖赏厨子和众官员。于是一种新的臊子面做法诞生了,从周原臊子面里分化出来,以不放辣椒面为主要特点,形成扶风臊子面。后来,少年时的贵妃杨玉环侨居野河山下叔叔杨珣家,喜食臊子面。小玉环那时比较腼腆娇柔,吃饭时总是一小口一小口轻轻嚼慢慢咽,厨娘怕她面凉了,就给她每次用小碗盛几条面,保证她每碗饭都是热的、都色香味俱全,小玉环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对扶风臊子面喜爱不已。随着贵妃走向帝国中央,扶风臊子面也走进了京城宫廷。因为每碗面只够吸溜一口,味道又特别香,时人谓之扶风一口香臊子面。扶风出了三斗菜籽那么多的官员才子,不管走多远,他们都忘不了一口香臊子面,随着扶风人走向九州,扶风臊子面也走向各地,但只有扶风当地的味道最好,因为扶风的厚土盛产优质小麦,秦岭雪山造就优质水源,还有当地特产岐山醋、扶风醋、优质菜籽油,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总是惦念家乡的味道。扶风一口香臊子面一定能够和岐山一口香臊子面一样,重现辉煌,走向九州、走向世界。作者简介
李文斌,笔名山中草男,陕西扶风人。曾为大学辅导员、语文老师。现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记者、编辑。有余篇散文、诗歌、随笔、新闻报道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新媒体网站。 扶风臊子面,好吃看得见文/吴炜在这千载佛教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大美扶风,豆花泡馍、功夫锅盔、甑糕等特色美食比比皆是,唯有“一口香”臊子面独占鳌头,大放异彩。我对家乡麟游的血条面一往情深,也对扶风的臊子面情有独钟。它色香味俱全,是农家不可或缺的主食,也是宴席待客必不可少的佳肴,可谓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美味。菜是“一口香”的韵。花花绿绿、富足多样的飘菜让人赏心悦目,而那不声不响、低调含蓄的底菜更显得虚怀若谷。红萝卜热情如火,洋溢着浓烈的气氛;黄花雍容端庄,表露着固有的平静;豆腐雪白鲜嫩,展现着无暇的洁白;鸡蛋片如黄色小舟,停泊在汤的港湾;木耳圆滑厚实,饱含着刚直、坚毅;韭菜画龙点睛,让面魅力大增,彰显出绿色、希望之意。几样菜欢聚一堂、缺一不可,共同塑造着臊子面的形象。臊子是“一口香”的魄。顾名思义,臊子面是以臊子为主要辅料的一种面食,臊子依附于面,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臊子“油”通常将大肉剁成大小适宜、形状相近、肥瘦兼有的小丁块,加以辣椒及各种调料炒制而成。刚出锅时肉块淹在油中,数小时凝固后或盛碗里,或装罐内以供日后食用。每餐剜一疙瘩置于汤锅和面碗,轻搅几下随即融化,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面是“一口香”的根。有如针若线的细面,丝丝缕缕;有宽窄均匀的九叶,整齐绵长;也有薄如纸张的片片面,棱角分明。每一种面都是纯手工制作,凝聚着加工者的心血和真情。每一碗面都散发着浓郁的家乡味,尝之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每次挑上几根面用筷子较难断开,仿佛每根面里有细绳拉扯着;放到舌尖不易烂掉,够劲有嚼头。但很多时候把面搁在嘴边,还来不及细品就如游鱼般顺着食道溜进肚里,光滑又细腻。汤是“一口香”的神。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好面汤决定”。毋庸置疑,汤为面隐姓埋名、马首是瞻。扶风臊子面的汤“煎”体现在无论大碗还是小碗汤的温度都较高,滚烫煎活。臊子油与辣子油亲密无间融合在一起,严实地封住汤的热气,酷暑时节端上桌放置许久依旧烫嘴,数九寒天捧在手心一阵仍未为变凉。面在汤中游,汤把面条浮,面少汤多,一筷头捞一碗,故此取名“一口香”。味是“一口香”的魂。即将取筷前,独具特色的味扑鼻而来,令人闻香而动,食欲大增。三五碗的量,叫“品”臊子面,回味无穷;二三十碗的量,叫“尝”臊子面,意犹未尽;三四十碗的量,叫“吃”臊子面,沁人肺腑;五六十碗的量,叫“咥”臊子面,酣畅淋漓。味“酸”来自于陈年老醋,蔓延出一种无法拒绝,难以抗拒的舒爽。翻滚的热油泼在辣子面上反复搅拌,发出“滋啦啦”的声音,汤料辣里透鲜,辣得实在,辣得过瘾。扶风臊子面的香不是麻辣香,不是醋溜香,不是蒜泥香,也不是五香,而是一种无与伦比,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香味。扶风臊子面,面食之翘楚!扶风臊子面,好吃看得见!作者简介吴炜,陕西麟游人,系陕西郭家河煤业公司工人,现为陕西省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麟游县红十字会志愿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