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郁的扶风 文/冯西民 扶风人爱过年,是年的容太丰富,太精彩,人情味太浓烈。 一到农历腊月,过年的序幕徐徐拉开,喜庆弥漫了所有的乡村和城镇。人们已经开始筹办年事,各个集市空前火爆。特别是县城的腊八会,从初一到二十九,历时一个月! 腊月是农闲,正好从容的岀嫁女儿,儿子完婚。人们快乐的操办着。厨子从腊月初二到腊月二十九预排的满满的,针尖都插不进去。真是: 七家下柬八家请, 桌桌请的有缘人, 儿女婚姻头等事, 立春之前顺意定, 寒冬腊月喜洋洋, 一醉方休慰平生! 喜庆的办婚事,有的是丰富的集市,要啥有啥。女人们给全家人买衣服,男人们买菜割肉。有人说,办年事只要有钱,一个集就买齐了!实际不是这样的。跟集回来,总觉得该买的东西没买齐,不该买的东西倒买了一大堆,下一集还是去了,甚至大年三十还要跟半天的跑集。 腊月还有两个传统节日,歌谚: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 腊八这一天,人们用碾去皮的玉米煮腊八粥。颗粒不能磨碎,吃完整的浑颗。表示一年沒有破茬事,圆满,平安。谚云,腊八,赶明八哈(碗)。八碗的圆满是多少?这颗粒就是,有多少个颗粒,就有多少个圆满! 还有个节令就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这一天灶神夫妇要回天宫,向玉皇禀奏人间一年的善恶之事,以期玉皇裁处。灶婆爱说话,献送她胶糖粘住嘴,少说人间坏话: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看来这灶神保佑谁家也是有条件的。 比如某家的孩子小时爱生病,他奶就在年三十晚上跪在灶神跟前,把孩子交给灶神管护,一直管到十二岁。当时有的人给灶神许愿是一头大黑牙猪。也有许一只大红公鸡的,一只羊的。常言道:给人许愿人想,给神许愿神想,万万不可放空。腊月=十三这一天从神那儿把孩子的身赎回来。这一天鞭炮大炮不断,宾朋满座。现在人稀男欠女,家家把孩子看得值钱,不论男娃女娃,都交托给灶神管。因此祭灶赎身算得上与婚嫁平分秋色的节令。 扶风的年味浓在全国是有名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外工作的人回家坐火车。如要坐快车,从西安过来的车只在兴平,杨凌停一下。但是扶风回来过年的人太多,铁路部门允许特快列车在绛帐临时停2分钟。这2分钟下车的扶风人黑压圧一大片。下火车后人们急着又往汽车站赶。有些人没坐上汽车,就大包小包提着或扛着往家步行。大家一个意念: 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一定要回到久违的家中!一声爆竹响,五更分二年。不然一年就变成了两年了。 现在年前,城西客运站去扶风的班车最紧张。男娃女娃坐不上车都急哭了。家里的在西安坐上车没有?他们最渴望享受的是三十夜晚一家人团圆的温韾气氛。爷爷奶奶慈祥的目光,母亲疼爱的目光,父亲赞许鼓励的目光,是他们心中的星星,月亮和太阳!虽说春晚节目热闹,他们只偶然的看一下,更多的是讲述一年来在外面的打拼故事,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比春晚的虚构更真实更生动更感人。 全家人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婚事。年前年后,在外面打工的大多数人回来了,机会难得。于是提亲,见面。托亲戚拜朋友,互相转告,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争取。因为在电话上话来话去多半说不清楚。 三十下午去坟地请回祖先,是必不可少的风俗。请亡故的亲人回家过年,寄托思念,不忘根本。去坟地里的人群穿流不息。祖父或父母辈,他们为家族为家庭为子孙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虽然阴阳两界,但他们的音容笑貌,精神风范,永远活在后辈的心目中。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分享后人的好日子,或者后人日子过的暂时不如人,让祖先给于鼓励和种种的暗示吧。 大年初一,扶风玩的地方多。县城的七星河,飞凤山,倒虹,风情园,西府古镇。烧香的地方有城隍庙,大明寺,朱村寺,凤泉寺,法门寺。法门寺这一天人山人海,车辆一直停放在几公里以外的公路上。 过了大年初一就开始走亲戚。有在外面干得好的年轻人,在大城市买了房子,小车,回家时又领了个曼(美)媳妇。可谓衣锦还乡了,走亲戚时一家人穿得时新,精神焕发,欢天喜地。开着小车,缓缓的行走。开了车窗,露岀笑脸,或停在村人密集的地方,停车给大家发烟。大家看是啥烟:蓝好猫,红好猫,芙蓉王,软硬中华······他们在外面不抽烟或者不抽档次高的烟,但过年待客待乡亲一定要好烟,这是一种礼貌。 车到亲戚门口,主人会在车前放一串鞭炮,往车上搭一条红缎子被面,以示庆贺。 如果有的小伙子车开回来,如一阵旋风从村里驰过,让乡党急忙躲避。过后大家会说,这娃是个生生,半斤少识 走亲戚的路上,人流车流似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澎湃着人们过年的激情,从早晨的七点到九点,望不到头,看不到尾。下午亦是如此。这是扶风人过年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过去走亲戚拿两把挂面,用红纸包住,现在提的都是外观精美的礼盒或奶箱,十分体面。 这亲戚不走不行。女人去娘家,娘家给小孩送灯笼,两挑担互走,外甥看老舅,兄弟看老姐,姑表姨表互走。 有人说,走来走去都是吃臊子面,礼当我提给甲,甲提给乙,提来提去还没吃,谁家最后待客就落在谁家了。似乎太累人,太麻烦。把这风俗掀倒去。可事实上谁也掀不倒!因为这是一种积淀很厚重的文化。并且越耒越浓烈了。 亲戚一旦一年不走,特别是老亲戚,就捎话来了:这你舅老了,不中用了,没人看了。或是老外甥说,我自娃娃起就爱舅家,老了舅家的人也不来了,死了舅家的献饭怕等不着。诸如此类的杂聒,必须重视。一年才走动一回,若不去,就等于把提货笼笼挂起了(绝交)。这就是亲戚。在艰难的岁月互帮互助,休戚与共,垂暮之年不去看望,于情于理说不过去啊! 当然有外甥年关不看他舅或不愿走亲戚,也可能是事业不太好,怕别人问。如果有的人在外混的落魄,一旦发迹,会开着小车领着媳妇娃把从前根本不走动的亲戚,朋友,角角落落走了个遍。谁不爱风光,谁不爱体面! 当然还有人当官了,当大老板了,发财了,也不愿多走穷亲戚,怕人求,怕人借钱,这是个例。更多的当官的,老板们,以帮顾亲戚,建没家乡为自豪。谁不爱体面!特别是扶风人。 以前人说:小初一,大十五。现在多的单位正月初七就收假了。在外面打工的回来时就把返程的车票,机票预订好了。他们没能看上家乡热闹的社火,没能与家人共庆元宵,高放礼花,但他们遗憾中满载着亲情,友情,爱情,满载着家乡的鼓励,满载着责任,勇敢的投入下一年的拼搏中。他们心中凝聚着家乡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再盼明年更美好! 这就是充满人情味的扶风人过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丙申年腊月初三于浙江台州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