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城市,有过历史的辉煌和落寞,也有新时代的崛起和归于平淡。 相传淮北最早建城,是在三皇五帝的时代;有文字记录可追朔到公元前21世纪;在春秋时,七雄齐聚,座谈天下风云,不可谓不兴盛。 淮北位于中原南部,更是南北联结的交通要道,但在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动乱后,不可避免地成为战争的中心,一度被历史废弃千年。 随着近代化的过程,占据着地理优势的淮北,因煤矿而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一跃成为安徽最富裕的城市。 如今的淮北,在所有安徽老工业城市中,大概算是最有魅力的一座,从历史到今天,它的潜力总让人惊叹不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追寻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探寻它曾有过的荣耀,追忆它逝去的辉煌 年前的开始和多年的辉煌(一) 淮北,北依相山,南面濉水。淮北也有两个重要的名称:相城、濉溪。 关于淮北城的来历,据说是颛顼建城,颛顼者,三皇五帝中的人物,相传是黄帝的儿子,平九黎之乱。 这在明清的一些地方志中也有对这个的推断,清康熙年间《凤阳府志》中记载:古碑云,相故城盖帝颛顼所筑也。 这里的古碑说的是淮北在明清事情挖掘出的古代遗物,这件事情使没有文字记录的。 从“相”之造字、颛顼帝平九黎之乱以使神民不杂的史实、以及相山周围史前聚落文明的发展多方面综合考证,并结合相山庙古碑之记载,颛顼帝筑相城并非空穴来风, 建城的真正原因应是“相”天以指导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是统治者加强管理的体现,而“相山”、“相水”、“相城”得名可能都源于此。 相地也是商三祖最早经营之区域。昭明之子相土作为商汤十一世祖,生活在距今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本为“子”姓,初封于相,居于相地,故以地名为氏。 相土本人精于计算,测天量地助其父昭明佐禹夏立下赫赫功绩。《诗?商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这是对相土功绩的最好总结。 在重视天文的古代,这样的封地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至少这个地方能够匹配这个人的身份。 但这中属于上古文明的事情,拿出来说,炫耀也好、吹嘘也罢。 淮北,最初关于筑城的文字记载,是在周代,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时,代王摄政的周公旦把旧都商丘周围地区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爵为公,国号宋,建都睢阳(今商丘)。 宋国一个较大诸侯国,其爵位之尊、地位之重而与齐、燕、卫、晋、鲁并列。曾统治过整个豫东地区、鲁西南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山东西南部广大区域,其存亡本身对春秋列国与战国七雄间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时期,相城属宋之沛地,一直都是宋与齐、楚争霸的前方重镇。 《春秋左氏传》载: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年),“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chi),伐郑。” 当年的“袲”,就是与今天的相山近在咫尺的渠沟镇,这算是淮北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想一想,两千七百年前的某一天,这里已经聚集四国诸侯,旌旗翻动,鼓乐齐鸣,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据说一直到明清时期,渠沟还有土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城门上有谯楼,城内有十字大街,城外四周有护城壕,城内外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井,人烟之繁盛足可想见。 年前的开始和多年的辉煌(二) 宋,是春秋战国时代比较重要的诸侯国,也是各诸侯国中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后来相城被楚国占领,战争的减少也有理经济的发展,特别使酿酒业。 据《商颂》(《史记·宋世家》)记载,殷商时期,相城已开始酿酒,并有了以酒祭祖祈祷的习俗。 也许这就是口子酒的渊源。战国时期,随着古濉水交通的发展,酿酒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来此周游,著作《宋人酤酒》。 酒在古代是奢侈品,酿酒业的发达,至少证明两件事情:经济发展不错,交通便利。 经济发展的不错,人文也不会落下,淮北就有两个孔子的著名的弟子:颛孙子张、闵子骞。 颛孙子张创就了今天的”学田村“,因为致力于教育,被后来的统治者一路追封,雍正甚至封其为陈国公,如今孔庙里孔子旁边的弟子就是他。 闵子骞则被记载在《二十四孝》中。而淮北濉河之滨,也因此有了一个地名特长的村子,这就是“鞭打芦花车牛返”。 作为中原的一部分,特别又是南北交通的据点,淮北在秦汉时期,在大一统的时代有着重要的位置。 秦汉时期,淮北一直是重要的城市,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公元前年春,刘邦与项羽在濉水北渠沟一带发生激战,刘邦部队死伤数万人,尸首弃入濉水“濉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有马英九的祖先墓 年4月,马英九的父亲——台湾马氏宗亲总会理事长、世界华人和平建设促进协会创会主席马鹤凌先生,亲率台湾及马来西亚宗亲会寻根祭祖代表团一行30人到陕西扶风故里寻根祭祖。 祭拜的就有汉代的汉波将军马援。马援者,汉武帝时期汉波将军是也。 淮北也有一个马援墓,这个陕西人,墓葬怎么会在淮北? 淮北市(东汉属沛国,治所设于相城)是当时南方通往西北的水路枢纽,历史上淮北是华南通往西北的中间地带,且水系发达,古睢水在当时是沟通南部——西北的水运要道,可通达洛阳和长安。马援棺椁北运必然经过淮北。 马援病死在南方的武陵战场,棺椁当由水路运回陕西,必须经过淮北。 当年平武陵,随军耿舒暗中参了马援一本。光武帝派梁松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部队。 梁松到时,马援已死,但梁松乘机诬陷马援。光武帝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很多人也落井下石,纷纷诬告马援,光武帝更加愤怒。 此时,马援的尸体已经到了淮北,马援家人不知皇帝震怒之因,也不知马援所犯何罪,惶惧不安,也不敢马援尸体运回故里。 而当时,马援的尸体已臭,没有办法等待,只得在淮北找个地方安葬。 汉朝时候,风水之说十分盛行。马援墓背山临水,旁边还是开阔平地,是选墓的好风水地。 马援妻女子侄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光武帝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家人才知蒙受的冤枉。 后来马援之女被立为皇后,朝廷又为马援在陕西故土修建了新的墓葬,所以陕西的马援墓一直都成为马氏家族认定的马援墓。 而事实上,马援的尸体所葬之墓就在今天的安徽淮北。 大概,从这也能看出来淮北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何如。 百年战争让它毁于一旦,它却生生不息 作为重要的城市,处于中原地带,和平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战争一旦开始,破坏也是最大的。 特别是两晋南北朝的时期,也是最重要的南北大融合的时期,中部位置的相城就夹在其中。 西晋八王之乱后,淮北地区是主要战场,经过少数民族的贵族政权的残酷掠夺,相城渐渐衰落。 南北朝约年,兵连祸结,战争频仍,淮北地区又是主要战场,经过战争的残酷掠夺,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政权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领地, 战争对相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直到北齐天保七年(),沛郡、相县废,相县并入当时的龙城县(今萧县),为相城乡。 从此之后,一直到明清时期,淮北都一蹶不振,虽不至于沦落,却也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在长达近年间,只是陆续出现过几个县制城镇,但都是昙花一现,未成规模。 但作为中原南缘,淮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也较发达,作为商品集散交换的集镇的出现势在必然。 元朝末年,在濉河和溪河交汇处的一个徐姓渡口的基础上,逐渐兴起了一个集镇—徐溪口(或濉溪口)。 明朝时期,境内商贾、富户多聚于濉溪口,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规模有较大发展。 到清顺治三年(年),濉溪口辖43集,已是宿州四大重镇之一。 在日军侵占前,外地客商络绎不绝,仅沪、宁、无锡、常商人坐开粮行就达59家,日上市量均在百担(30万斤)以上。 城内更是商铺栉次邻比,当时繁盛行业有南货业、烟酒业、洗染业、服务业等。南货业经营京广杂货、海味糖茶等。 大的商号有聚成、日丰、鼎峰、恒泰、西聚隆、王裕和,这些都是在全国内有极大名声。 煤矿让她焕发生机,曾使安徽最富裕的城市 历经几百年的濉溪,在抗战中再次遭受到蹂躏,这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却在新中国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中国的大建设中,淮北的煤矿成为国家的重要资源,随着煤矿的开采,城市的经济发展一度被带动。 特别是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提议,从上海源源不断的知青们,将淮北变成了安徽最富裕也是最美的城市。 安徽省第一趟去上海的火车就是方便淮北的上海知青返城开行的,现在依然有。 上海知青曹晓兰同志还做过淮北市市长,那时候的淮北市市民更是受到了上海人敢为天下先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与其抱怨不如实干精神影响,市民面貌在安徽省独树一帜! 上海人给淮北市的市区规划,电厂建设,医院,淮北一中,等等带来巨大影响,医院医院援建,淮北市第一中学由上海老师讲课。 现在在广大矿区离退休老师中,依然有个别上海老师留在了淮北。友谊巷、教育巷、民生巷等等无不含有上海弄堂的风格。 计划经济时代,淮北的大企业从地方院校分配来的大量的外地大学生,包括现在合肥工大、中国地大、徐州矿大、南京工学院、淮南矿院、山西矿院、辽宁阜新矿院、徐州等地煤校。 那时候的淮北市,全国各地的移民汇聚相山脚下,那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燃烧的岁月!以至于淮北市和周边传统的安徽城市呈显明对比。 “上海人就是瞎讲究,搞什么环境卫生?”当初调侃的笑话,上海人没有在意,依然高度重视淮北市区的卫生,那时候虽然城市很小,但是她非常干净整洁! 当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上海人基本上已经返回上海。 现在是市场经济,大学毕业生也不会分配来淮北,濉溪县也划入淮北,周边宿县萧县等地来淮北市,再也没有任何束缚,随着为数不多的上海人慢慢的老去去世,淮北市区已经很难重现当初小上海的景象。 移民散去,繁华落尽,淮北市市区的城市文化--移民文化已经逐渐向传统的皖北文化过渡。 如今的淮北呢?凤凰涅槃?荣耀再现?立足现实?面对一切?何去何从? 或许,这该是淮北人自己考虑的事儿了。 徽脸文化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