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李白的诗作博采众长,风格多变,有时豪放奔放,有时清新婉约,有时悲壮慷慨,有时幽默风趣。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人生经历,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扶风豪士歌》,就是一首典型的反映李白的时代和心境的诗歌。 这首诗是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年)的春天。安史之乱,你们也许都听说过,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胡人将军,率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攻陷了洛阳、长安等重要城市,造成了唐朝政权的动摇和社会的动荡。这场叛乱持续了十四年,期间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无数的财产损失,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也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李白在这场战争中,起初是支持唐玄宗的。他曾经在长安得到过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被封为翰林学士。他也曾经写过许多赞美皇帝和朝廷的诗歌。但是,在安禄山叛乱后,李白发现自己对朝政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陷入危机。他对皇帝和朝廷也失去了信任和敬意。他觉得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政事,只知道沉溺于酒色和宫女。他觉得朝廷腐败无能,不重视民生,只知道争权夺利和拍马逢迎。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志气的人,却被束缚在一个狭小而肮脏的环境中。他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 于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李白就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流浪生涯。他四处游历,寻找志同道合的友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他也借酒浇愁,抒发自己对生活和命运的不满和哀怨。他在这期间写下了许多感慨沧桑、抒发忧愤、表达理想、展现个性、流露情感、寄托友情、赞美自然、咏叹人生、抒写心境等等各种各样的诗歌。这些诗歌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辉煌的篇章,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之一。 《扶风豪士歌》就是李白在流浪期间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李白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春天,从洛阳逃往吴地,途中遇到了一位被称为“扶风豪士”的人。扶风,是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扶风豪士,就是指出生或居住在扶风的豪放不羁、气魄宏大、好客豪爽、重情重义、不拘小节、不畏权贵、不惧困难、不屈不挠、不服输的人。 这位扶风豪士对李白十分敬重和欣赏,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做客,盛情款待他。他为李白准备了丰盛的酒席,邀请了许多朋友来与李白交谈。他还为李白安排了优美的环境,让他欣赏春天的景色。他与李白意气相投,相谈甚欢。他不顾朝廷的禁令和叛军的威胁,毫无畏惧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看法和主张。他也不拘泥于礼节和规矩,随心所欲地享受着生活和友情。李白为了表示感谢和敬意,也借此机会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即席写下了这首《扶风豪士歌》。 此诗一开始,直写时事。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李白无奈只能奔往东南吴地以避战乱。 就在这时,李白遇到了“扶风豪士”。“东方日出啼早鸦”以下十句,描写在豪士家饮宴的场景。这一段写得奇宕,就是叙事过程和描写场景有很大的跳跃与转换。经这一宕,转出一个明媚华美的境界,这是闲中着色:四句赞美环境,四句赞美主人,两句赞美盛筵。这些诗句并不意味着李白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沉溺于个人安乐,而不过是即事即景的一段应酬之辞罢了。从章法上说,有了这段穿插,疾徐有致,变幻层出。 李白并没有在酣乐中沉醉。铺叙过后,转入抒情。这里举出战国四公子,用以引发下面的自我抒怀。此时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报效国家。眼前这位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禁不住要将胸中事一吐为快。“明日报恩知是谁”一句极为自负,大意是说:我今天受了你的款待,明日定要干出一番事情来教你瞧瞧! 诗人故意用了反诘语气,将下文引出:“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末段表明心迹,一片真诚。接着,以张良为喻。李白把张良的事迹倒转过来,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这两句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没有象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功业未成,国难当前,我更得报效于国家。耿耿此心,黄石公可以明鉴。 李白七言歌行自由挥洒、不暇整饬,诗人的思想往往只包含在某些片断和句子中。《扶风豪士歌》以系念时事发端,以许国明志收束,这正是诗的本旨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