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中特理论研究中心、陕西省社科联和西安市社科联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高层学术应用研讨会”已落下帷幕,本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发言。 abcdefg 作者简介杨晓东,博士、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新疆大学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信息中心特聘教授;河北金融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PPP项目专家库专家;国家旅游局5A级旅游景区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大西安发展影响深远 (一)“一带一路”将携手各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一带一路”战略已进入落地深耕阶段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国家主席习近平于5月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年成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年完成顶层规划设计,年进入规划布局实施,年“一带一路”稳步迈入落地深耕阶段。近四年来,“一带一路”成果显著。 一是,“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近四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 二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一些优先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电力设施、石油天然气开发、管道建设等相关大型建设项目已积极推进。尤其是亚投行的建立为推进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平台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正在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年至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正在开创21世纪人类共同家园和共同命运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致辞时指出,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为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用而生,自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国内外场合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据不完全统计,有70多次。在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机制化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一带一路”建设是“交响曲”、是“集体舞”。各国借助高峰论坛这一平台,逐步形成广泛共识、探寻发展路径,有利于携手共进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大西安发展在“一带一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1、大西安有充分条件和实力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大西安包括西安市行政区域、咸阳市城区和西咸新区,相应辐射到咸阳其他县区。大西安空间发展战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大西安都市圈辐射范围。包括洛阳、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太原、包头、银川、兰州。 第二层次——大西安都市圈范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富平、扶风、黄陵、华阴、柞水。 第三层次——大西安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富平县城及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涉及用地共平方公里。至规划期末,建设用地共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第四层次——大西安主城区规划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涉及用地共平方公里。 大西安空间格局规划的“三带多轴多中心”,将最终形成北望北山、南抵秦岭,渭河生态带贯穿其中的多轴线、多中心大西安城市空间格局。未来的大西安将以此布局为基础,带动和辐射整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并以此助力大西安早日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 2、大西安以全方位改革开拓和探索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年是“大西安”发展的重要之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提出要“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建设”。在总理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时提出“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年1月西咸新区由西安市代管。为此,大西安格局初步形成,为大西安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大西安发展的奋斗目标是聚焦“三六九”。“三”:就是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过万亿、建好国家中心城市三个目标;“六”:构建“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等六维支撑体系,即做强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九”:就是扎实抓好未来五年九项重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在9个方面实现明显提升。 2多年前,张骞从汉都城长安出使西域,万里险途由此闪烁着丝绸光芒,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了这段历史。如今,昔日的长安城换了模样,新丝路再度出发。大西安将会作为西北的龙头再次扬起,将会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力推动者。 二、大西安文化旅游发展可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一)大西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1、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大西安具有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 大西安,尤其是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那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二百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2、实施“文化+”和“旅游+”深度跨界融合,做强大西安全域旅游,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泾阳茯茶小镇 借助大西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丝路文化、秦岭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突出特色、彰显魅力。 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大西安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丝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论坛等国际性会议的举办,通过“西安港”建设、“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西安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大西安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名城、名山、名水、名文物景点为载体,围绕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主题,合理开发文物旅游、宗教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保健旅游、会展旅游,形成大旅游产业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品牌。 按照板块开发和精品带动的策略,加快环古城墙、四大遗址、曲江、终南山、佛道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文化遗产观光游、秦岭自然风光游、关中民俗风情游、健康休闲娱乐游、现代科技文教游等众多精品线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推进讲好西安故事,实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提升国际化程度,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发展全域化旅游。 (二)“一带一路”战略开拓了文化旅游产业大通道 1、“一带一路”沿线是历史上众多国家文明发源地和交流融合地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孕育了多样性的灿烂的人类文明,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一带一路”促使古老的中外文明在此交流、碰撞和融合,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古就是具有各自特点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交汇地。在资源分布上,拥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明显的互通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沿线国家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基础。由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生机,也让丝路沿线国家心贴得更近。通过加强“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业的相互合作,带动沿线各国在经济、贸易、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使得“一带一路”真正成为改善沿线国家综合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民心工程。 2、迎来黄金时期的大西安文化旅游可深度链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旅大通道 当前,文化旅游迎来了黄金时期,文化旅游投资正式进入万亿时代。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年中国旅游业完成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42%,投资额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项目有个。旅游投资热点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向现代文化旅游业转变。年全国旅游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年文化旅游直接投资将达到1.25万亿元,到年,实现文化旅游投资总额比年翻一番,达到2万亿元。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文化旅游发展的各项政策,明确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不断增长的新兴产业,正扮演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角色,尤其从供给端发力,将自然、文化、创意、艺术融合并与需求端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旅游发展,催生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方向,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旅游显现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和差异性,可极大地丰富文化旅游的多样性、娱乐性和产业性。 年4月出台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支持国内“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企业跨区域经营,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可将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符合条件的城市纳入扩大文化消费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促进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大西安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全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以旅游带动文化大发展,实现旅游强市,推进西安全域化旅游和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让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景点。实施“旅游产业倍增计划”,以构建大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体系和大遗址保护为重点,加快临潼秦唐文化、古城旅游聚集区、小雁塔历史街区等十三个旅游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古城文化游、自然山水游、休闲度假游、乡村古镇游、农业观光游、工业遗存游、会展游、养生养老游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培育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大力推进“旅游+”行动,促进旅游上下游深度融合发展。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加快西安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智慧旅游”城市。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城市旅游合作,打造精品线路,不断扩大西安旅游“版图”。与此同时,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通过传承弘扬大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用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稳步实施。 三、文旅特色小镇可极大促进大西安文化旅游发展 (一)特色小镇以及文旅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质 1、特色小镇是以产业为特色,承载“产城人文”综合功能特征 特色小镇始于浙江,继而在全国迅速发展,但特色小镇并非浙江原创,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江西南昌等地都曾提出建设特色小(城)镇并长期持续培育。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了一场特色小镇的专题发布会,浙江、贵州两省特色小镇具体负责人谈了相关经验,浙江、贵州被视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地区,伴随中央的肯定与推广,特色小镇迅速推广,多地开花。按照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培育和提升各种特色要素的聚集区。同时,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得益彰、互为支撑。特色小镇是小城镇中的重要发展主体,小城镇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载体。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 2、文旅特色小镇在于凸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特色 蓝田汤峪温泉小镇 文旅特色小镇是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特色的小镇,文化是旅游小镇的灵魂,重点突出文态升华和传承弘扬,特色小镇在于凸显自身独特的文化标识,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精神追求。文旅特色小镇在于传承历史文脉,既要挖掘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又要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同时凝练旅游小镇文化主题,形成文化主线,确定发展方向,进而把文化基因植入小镇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通过文旅产品的展示来演绎文化、激活文化,焕发出文化旅游创新创意的无限动能,从而构建文化旅游的产业体系、游憩方式、建筑风貌、商业业态、节庆活动等,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促进发展文化旅游的业态和产品及服务。 文旅特色小镇的业态在于文化整合和文旅产业聚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方式,通过科技化、情景化、动漫化、艺术化、游戏化、演艺化、影视化等文化活化手法进行文化资源的活化与转化,运用“泛旅游”产业模式构建历史体验场景、文化互动演艺、创意艺术景观、游戏游览方式,丰富文化创意商品和旅游产品,通过业态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聚合化发展,进而创建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宜居宜游宜体验的特色小镇。 (二)文旅特色小镇同大西安文化旅游紧密结合 1、大西安众多的美丽乡村和古村落为文旅特色小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西安既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又有众多的乡镇和文旅景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创建文旅特色小镇,从而构建起大景区、城市景区、特色小镇和乡镇景区、美丽乡村、古村落以及环城游憩带和城乡交融的文旅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组团。 2、文旅特色小镇将在大西安历史文化的沃土里生根开花 围绕大西安文化旅游资源和景区,文旅特色小镇要以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为引领,体现“产业+社区+文化+旅游”的四重功能,注重文旅产业的策划和综合配套。 一是,打造特色小镇的文化核心特色。结合大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大西安文化特色,这是小镇的灵魂。这就需要大力挖掘和传承弘扬拿得出手的文化名人,需要有说得出口的历史文化故事,需要有亮得出来的文化古迹和非遗项目,从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 二是,设计完善生活休闲体验线路。结合大西安的民居、民俗、民宿以及建筑风貌和生活习俗,这就需要用心设计一道精致的民居风景线,设计一条典雅的街区生活线,设计一湾乡愁般的自然风貌线,还原一种独具特色的休闲体验的生活场景。 三是,全力培育特而强的产业。依据大西安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按照自身产业发展的特质和潜力,培育和壮大独具特色的产业,这就需要培育和吸引文旅方面的产业领军人物,壮大具有发展前景和自身特色的文旅支柱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聚而合的文旅产业链。 四是,建设和完善“产城人文”的综合配套设施。根据文旅特色小镇的功能特点,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的需求,建设产城融合的、独具文化特色的、满足居民休闲体验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综合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 文旅特色小镇类型选择是根据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历史遗存、地质地貌、生态环境、产业潜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基础、独具产业特点的小镇。如文化名城小镇、休闲古城小镇、文创小镇、教育小镇、传媒小镇、儒学小镇、禅茶小镇、民族风情小镇、艺术小镇、影视小镇、乡愁小镇、诗歌小镇以及滨湖小镇、避暑小镇、温泉小镇、氧吧小镇、山地探险小镇等。 (三)文旅特色小镇对大西安社会变革和新兴业态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1、文旅特色小镇“新而活”的市场化机制将会促进大西安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西工大翱翔小镇 文旅特色小镇不是政府再办一个有行政级别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之类,而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建设非行政的发展平台。为此,文旅特色小镇管理和服务体制方面要有所创新,要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新型城镇化浪潮推动下,文旅特色小镇将带动大西安的古镇、古村、古民居迎来了一波巨大的变革,不仅仅是传统建筑空间、商业业态的变革,更是其内在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乃至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的质变,由此促进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大西安推进新经济发展进程中,文旅特色小镇需要紧密结合传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乡村文化、传统建筑、古村落、古民居、传统生活方式等形态,切入民俗风情、民宿文化、工美艺术、美丽乡村、原生态产品、特色种植等重要领域,进行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与当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智能科技,开展新技术、新流程、新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条的重组整合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等。 2、文旅特色小镇将会通过提升文旅业态促进社会变革 文旅特色小镇将根据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其业态要进行适时调整和提升。 一是,结合游客需求层次的提升,进行文旅业态同步提升。近20来年旅游的大发展,已经从原有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游转型,旅游需求层次提升所对应服务的旅游业态也要有所提升,这将促使原有的古镇古村业态进行提升,改造。 二是,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的到来带来文旅业态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办公的工作形态和地域界限,文旅特色小镇有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可充分开展创客空间、创意工作坊等双创活动,带来文化创意、消费体验、休闲娱乐等业态变革。 三是,文旅特色小镇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新平台。文旅特色小镇在于塑造小镇性格和特质,体现宜居宜业多样性、建筑风格独特性、民俗文化特色性,体现生活让小镇更美好本质,以及体现小镇的工作便捷、生活便利和功能混合、设施完善、交通通达特点。同时具备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厚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的综合功能。 四、构建大西安文旅特色小镇的独特模式 (一)文旅特色小镇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文旅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相继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政策,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份城镇化规划,并在年2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号),提出“在符合条件的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等不同层面选择试点地区,开展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试点探索,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截止年12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已进行了三批,试点城市(镇)个。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可开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空间,为新型城镇化助力添彩。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可吸引大批文旅人才进驻,促使新型社区发展,疏解大城市人口,促进人口聚集。可进一步创新发展文旅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培育文旅特色产业,解决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2、文旅特色小镇要顺应文旅新型城镇化发展 杭州梦想小镇 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依托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民族特色等资源要素,体现城市定位、人文内涵和旅游特征,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构建独特城市风貌、错落有致空间结构的特有形态,打造文旅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以及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城镇格局,形成人口聚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文化鲜明的,具有旅游景区、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文旅消费产业聚集区的,以全域旅游为特质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大西安独具魅力文化资源和精彩缤纷旅游要素,有极佳条件和资源禀赋打造体现历史传统文化特质的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可概括为体现“历史映衬文化,文化助力旅游”特点,以文化为支撑、旅游为主线、山水为基础、政府为平台、企业为主体的文旅新型城镇化范式。 (二)构建大西安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的模式 1、构建消费引领、产城融合的文旅特色小镇模式 浐灞世园罗曼小镇 文旅特色小镇建设,以文旅消费为引领,以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聚合为手段,以文娱消费人群和就业人口聚集为目的,以配套设施及服务的完善为依托,构建产城融合的综合开发与运营模式。 一是,消费引领。以文化+旅游为吸引核,将长期居留型聚集与中短期流动性聚集相结合,促进人口就业和文旅消费,构成特色小镇的文旅产业结构,形成文化娱乐、旅游体验、民俗民宿、节庆活动、户外运动、教育培训、购物娱乐、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多种消费业态。 二是,产业聚集。以文化和旅游双产业为支柱,链接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生态链。以互联网+为桥梁,搭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平台,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以及“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教育”等颇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链。 三是,产城融合。文旅特色小镇是以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小镇社区为载体,以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为引领,以管理、金融、运营的创新为相关保障,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为目标的,体现“产业+社区+文化+旅游”的四重功能,实现各功能相互之间有机整合与融合。 2、因地制宜,形成适合自身条件的文旅特色小镇独特模式 文旅特色小镇既要挖掘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又要充分开发利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不断开拓进取,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创意,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元素、新活力,进而创建形成独特的文旅特色小镇模式。 模式一:"文化和旅游聚而合"的综合功能模式 主要特征:以文化和旅游作为小镇的核心产业,将文化基因注入到旅游产业中,形成“产城人文”有机整合的充满活力的聚合功能,进而融入“文化歌、田园诗、民俗风、山水画、生活曲、梦幻情”的生活情景,产生对城镇的工作、生活、交通、金融、购物、游憩、餐饮等需求,形成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动力。 模式二:“文化+旅游+产业”的互联网平台模式 主要特征: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搭建跨行业跨领域以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平台,通过“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生态链和产业集群,带动促进文创产业、休闲度假业、演艺展会产业、工艺美术产业、文体娱乐业、健康养生业等其他相关产业,进而推进衍生产业发展和产业分工协作,形成独特的核心吸引点和品牌形象。完(来源西安智库) 西安社区(_an),为西安本土社区白癫疯怎么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怎么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