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来源

企业资讯网,本文原标题《关中人的观念》。

作者简介

刘新焕,笔名刘新,陕西扶风杏林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士学位,高级政工师。为陕西省总工会工运理论特约研究员、省企业报新闻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现为宝鸡九州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党群党支部书记、厂报主编。从事政工工作近30年来,先后发表各类作品余篇,其中有关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和论文多篇。与人合著《此情谁知晓》,有47篇论文和20多篇小说、散文、杂文及新闻稿件在全国、省、市论文征文中获奖。

关中人说话办事很瓷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不含糊,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直接的很。进了关中道,外地人先会从朋友那里学两招,一曰“燎扎了”;二曰“没麻达”。见了关中人,抛出这两句话,立马会拉近与关中人的距离,把你不当外人待。有时热情上来,像穿了连裆裤一样,对你随和大方的很,要鞋连袜子都给。

关中人一生只忙三件大事:娶媳妇,养孩子,盖房子。生活只图安逸,没病没灾,有滋有味。关中人说话有自己的语言。把太阳叫爷婆,把月亮叫月婆,把乌鸦叫老娃婆。把昨天说成夜儿个,把明天说成明儿个,把刚才说成蹑过等等。说话论事时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多爱用比方。譬如:“一勺舀一碗”,说的是老实人;“尻子客”说的是阳奉阴违的人,“跟风扬碌碡”,说的是传小道消息的人。机会来了说是“三年等个润腊月”;有矛盾了说是“碟子碗也有个相磕处”,不相往来了说成“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灵醒女人嫁个窝囊男人说成是“一窝白菜让猪给啃了”。另外在劝人明事明礼时也多用俗语。如指责人办事不认真,说是“挟的唢呐丢盹,操的啥心?”劝人做事不要把事做绝,不要干见不得人的事,说是“太阳要从家家门前过,”“老天爷在天上盯着呢”,让人勤快致富,常会说“手没钱龟着呢,灯没油黑着呢”,“活泼泼,转泼泼,勤勤快快弄两个”,遇到吵架,总要说“他叔他姨别生气,吃个鸡蛋放个屁”……

关中人话语不多,但非常丰富,说的直接,说的明了,说的随意,也说的巧妙,说的委婉,说的喻意深长,其丰富的俗语充实着关中人多彩的生活,也诉说着关中人的诚实和执著。仅仅这些,还不能真正了解关中人,要说关中人,必须知道关中人的思想和观念。尽管有些人不是关中人,但若长在关中,吃在关中,学习、生活、工作均在关中,必感染上关中人的“思想病”,有些天长日久,必被关中人“磁化”。

关中人的习惯自古形成,延续不变。过去陕西有“十大怪”,这“十大怪”是:房子偏偏盖;手帕头上戴;裤子像麻袋;面条像皮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一道菜;碗盆分不开;姑娘不对外;一条被子全家盖;板凳不用蹲起来。这些对关中人同样可以印证。随年代不同,时间更替,又添不少新怪。如:自行车全家带;女娃骡马卖;好出门不如在家待等等。从关中人这些怪中可以看出关中人自古以来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而可以窥视关中人的思想观念。概括起来,关中人的思想观念主要反映在以下十个方面:

1,祖宗成法,存在“羞先人”的思想。关中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史沉淀厚重,使关中人形成了历史优越感及温暖感,凡事总喜欢以前人为楷模、向先人看齐的思维定式。表现为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少人缺乏闯荡的勇气和气魄。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先人如何”、“忘了他先人”、“羞他先人”等等。

2,不愿出门,存在“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思想。关中自然环境好,风调雨顺,粮食满屯,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传统的靠天吃饭习惯,养成了关中人自大、保守的思想意识,也使关中人恋家,不爱出远门,老爱在家门口打转转。别人开火锅店、开麦当劳、开经销铺子到家门口,但关中人向外发展相对的少。主要表现:一是小富后,易满足。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二是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上。三是宁肯躺在家里啃馍馍,不肯跑外面寻发展,说那样奔来跑去是“瞎折腾”。四是有时出去,没呆多久因常常想家恋家撑不住,往回跑,变得没出息。

3,顾虑太多,存在“爱扎势、不爱动”的思想。关中人脑袋活泼,看问题想的多,考虑的多,但聪明有余,受犯“迷糊病”,常常“起得早,行动迟”,对需要决定的事情,爱左思量,右思量,等等看看,难于下决心,迟迟没有动静,。有些等人家干了,有利可图了,才磨蹭着跟上来,屡屡丧失许多发展良机。

4,不敢露富,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关中人生活相对俭朴,有些既就大富了也藏富不露,装着一副穷酸相。其表现为:一是有好处不告人,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饭碗。二是有了钱不示人,生怕谁向他借钱似的。另外,比上不足,比下不余,小富后常自我满足,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这充分体现出其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浓重。

5,财迷心重,存在“不敢冒险”的思想。历史上宋、元朝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关中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落后中东部地区,长期贫困使关中人对生活缺乏安全感,攒钱成为关中人生活中唯一的冲动。表现主要有四:一是手里有一分钱,能捏出水来,舍不得花。二是“爱钱、怕死、没瞌睡”。有点钱东藏西藏,亦喜亦忧,喜的是有了钱,忧的是生怕一不留神弄丢或被人偷。有了钱后,常常不是在梦中惊醒,就是在梦中笑醒。三是干指头蘸盐,尽想一些不花钱、能捞钱或天上掉元宝的好事。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有时做出守着宝山讨饭吃的事来。四是不敢投资冒险,怕这怕那,恐惧感强烈,弄不成事也就在这里。

6,固守家院,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思想。汉唐盛世之后,关中沦为边关洪荒之地,使关中人有巨大的历史失落感,心理形成如下病症:其一,面子是天,把面子看得特重。传说从前有一关中人经常在人前嘴唇油油的,问之说啃肉啦,喝香吃辣啦。一天出门,孩子追出喊:“爸爸,你还没有抹嘴呢。”众人一瞧,孩子手里提着一块干猪皮。原来此人每次出门,都要用猪皮抹抹嘴,以在人前炫耀自己,给自己撑面子、争面子。其二,打肿脸充胖子,爱称能。特别是遇红事、白事时,有钱没钱撑着大弄,摆排场。其三,不愿主动与人谈钱讲利,觉那样没脸面或丢面子,宁肯饿着、穷着,也不愿抹开面子去闯荡,更不愿为钱的事低三下四去求人。

7,生活俭省,存在“活着就好,得过且过”的思想。长期落后和独有的自然环境,造成关中人俭省的生活模式。譬如凡事以节俭为主,生活简单化。在吃上,一把青菜、一碗麦面、一碟辣子、一片锅盔,甚至一根葱加一块黑干馍就算一顿饭;在住上,瞎好有个窝就行,一个土坑、一片凉席、一块毡片、一条大被子就能对付过活好多年;在行上,宁可多走一阵,也不愿花钱搭车;在穿上,凑合过日子,一件衣服几个孩子轮着穿;在用上,一条毛巾全家用,有时用半年也舍不得丢;在文化上,关中人独独钟情于秦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油泼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特别是吃饭,过去老一辈子人吃过饭要“舔碗”,即把刚吃过饭的碗用伸的长长的舌头转着圈舔一遍,不这样舔干,被骂成“遭罪”,是“党阁老后人”(败家子)。平时家里有个鸡呀,蛋呀,舍不得自己吃,攒着想卖钱,卖了钱存起来,更舍不得花。关中乡俗说:“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祖祖辈辈就这么节俭,一代人一代人就这么一点一滴聚财,在这传统美德的背后,除过贫穷以外,也说明关中人只求俭朴,守住并耐心适应这种生活,而不能奋力抗争改变这种生活,其思想自然封闭,被束缚和围困在这种生活圈里,难有开拓精神。

8,老实厚道,存在“狭小的个人信用”的思想。市场经济交换经济,平等是前提,互惠是基础,利益是目的。而关中人在思想上、行动上以及个人信用上都与以利益驱动力为准则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主要原因是人太老实,常常老实疙瘩一个,不言利,给人帮忙死认真,过后不求回报。平时瞎热乎,别人求助特热心,有时“要鞋连袜子都给。”这种个人信用说穿了是建立在狭小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

9,倚老卖老,存在“爱充老大”的思想。关中人爱卖老,常以老大自居。邻里相遇,总爱排辈份,论资格,争老大。教训数落人时,常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你那时还穿开裆裤”,以此把别人说成小子辈,似乎这样就贬低了对方,抬高了自己,自己比别人能,比别人优越,进而自我感觉良好。在骄人中欺人,也自欺。长此以往,形成对别人的长处看不见、也不想学的排外思想。

10,眼睛向上,存在“汉族正统”的思想。由于关中是13个朝代建都的地方,形成了关中人以汉族正统自居的心理优势,抑制了关中的发展,也抑制了关中人的发展,形成关中人固执充大,过于自信自傲的思想,在正统的光环下显得固执,有时水泼不进去,养成“生冷噌倔”的脾气。特别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起微利,出现“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上”的现象。有时自己得不到,还不让别人得到,像打麻将一样,我和不了,也不想让你和。

关中人的思想观念既有历史的烙痕,也有环境的造化,更有现代的翻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今天市场经济下,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高兴地看见关中人那些旧的思想观念已在一天天根除着,有些已清理,该过筛的已经过筛了,不少人的脑筋也彻底换了,但有些观念还根深蒂固,难以彻底改变过来,像久远的“老照片”,尽管已经发黄退色,但无法消失己逝的投影。对关中人来说,在当前形势下,树立新的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发展意识,已到了时候。在市场大潮中,愿关中人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走向一片新天地。

延伸阅读

西安城记:陕西落后的症结在哪里?时隔十多年再看“陕西现象”

按:这篇发表于年名为《陕西落后的症结》文章,分析了“陕西现象”。在陕西“追赶超越”的今天,依旧有借鉴意义(限于篇幅,部分有删选)。

陕西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但又是典型的“经济小省、收入穷省”。经过十年西部大开发,尽管年经济总量从年全国排序的27位,上升到第16位(编者注:年排名全国15位),但人均收入依然居于全国后列。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和较大反差,被经济学界称之为“陕西现象”。

陕西怎么了?为何“资源强省”是“经济弱省”?“陕西现象”根源何在?实现“富民强省”目标,陕西到底缺什么?

试问十个“为什么”

WHY

▲陕南、关中和陕北概况(图/西安城记)

按理说,陕西具有资源、教育、科技、旅游等优势,本应该就是“民富”、“省强”,但横向对比差距依然较大,症结到底在哪里?我们试问几个“为什么”——

1、为什么陕西有关中平原、汉中盆地、陕北能源基地等自然环境,但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不仅落后于中东部大部分省市,而且还落后于条件较差中西部省市区?

2、为什么陕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旅游这块蛋糕始终做不大、做不强,旅游收入在全国却由过去的前几位节节落后呢?

3、为什么陕西科技、教育优势十分明显,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专院校林立,但不少科研成果在本省的转化率就那么低,往往在本省开花却到外省结果,墙里开花墙外香呢?

4、为什么陕西国防高科技、高精尖人才等优势就不能嫁接地方经济,为陕西的“富民强省”服务,而出现不粘连的“两张皮现象”呢?

5、为什么陕西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喊叫几十年,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格局始终没有多大变化,而且经济结构出现的问题却更加突出呢?

6、为什么陕西非公有经济发展慢、规模小、档次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过小,而长期缺政策、缺资金、缺人才的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呢?

7、为什么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全国是提得较早的省份之一,但二十多年了,至今还未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而且一些企业单位管理方式更集中、更死板、更粗放呢?

8、为什么陕西经济发展速度多年来一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但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那么低,在全国位居后几位呢,为什么领导希望的GDP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低增长反差就那么大呢?

9、为什么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发展多年来思路一直不够清晰,发展战略的提法变来变去,口号一个接一个,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耽误了时机,直接影响到陕西及三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呢?

10、为什么本省的和尚到外省能念好经,外省的和尚到陕西又念不好经,这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陕西“人的差距”

Disparity

▲当年"秦人"敢为天下先,而非今天所谓“楞娃”

“陕西现象”,就是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本应协调发展但实际中却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即“十个为什么”提出的现象。

年,由陕西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陕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杨永善提出,曾引起很大轰动,署名文章《陕西现象值得深思和







































白癜风治的好吗
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