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自媒体商务观察,图为日前出版发行的王洁散文集《六月初五》。 作者简介|王洁:青年作家,诗人。陕西扶风人,长居西安。多才多艺,除文学外,亦爱好音乐、书法、舞蹈等,其中书法以小楷见长。担任中华风采人物全媒体、中华文化艺术风采人物主编、中华百家姓风采人物大典组委会副总编等职务。由其主创的大型文化电视专题片《太白仙道》,大型城市文化宣传片《秦汉新城》、《帝都咸阳》、《大话韩城》播出后获得较大反响。 王洁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著述颇丰,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现代诗歌《无悔》《母亲》《谁从大唐舞来》等;散文代表作有《六月初五》、《奶奶的粽子》、《我的中学时代》、《永远的长恨歌》、《唤鱼池边的最美爱情》等。作品得到贾平凹、余秋雨等名家的充分肯定。 “蛋蛋,快过来,让奶奶再给你多缠几圈,以后就再也不会生病,不会打针了……好漂亮啊!突然间,我看见缠绕在手腕上的五彩丝线,散发出了色彩斑斓闪闪发亮的光芒,我情不自禁的伸出右手想要去摸左手腕上那闪着光的五彩丝线……“妈妈,妈妈快醒醒啊!我迷迷糊糊听到了儿子叫我的声音,努力的睁开眼睛,像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很迅速的转头去看我的左手手腕,像是在寻找着什么……但却什么也没有看到……“妈妈你咋了?你在找什么呢?儿子好像发现了我的异常冲着我问了一句。我莫名的冲着儿子大吼了一声:“干嘛要叫醒我?我能感觉到我冲儿子大吼的时候虽然声音没有那么大,但明显感觉到全身的血液一直往头上冲,眼泪瞬间夺眶而出……有种无比的失落和沮丧,但眼前浮现的仍然是刚才梦境中的一切…… 我出生在周礼文化的发源地宝鸡,自西周之后的后世各朝各代均以周礼为基准,登基、社交、祭祀、外交,等重大场合礼仪皆从周礼。而这种文化习俗的传承似乎在我们这些从小就出生在此的人们身上更加体现的深刻和淋漓精致! 记忆当中,凡是在任何一个节日,甚至包括平常老百姓家里的红白喜事都是会很讲究。小时候不知道五月五就叫端午节,当地人也不这么叫,只知道在每年的这一天要吃粽子。并且嫁出去的女儿要在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当天收到娘家送来的蜜粽子,以示生活甜甜蜜蜜。舅家的亲戚也要在这一天给外甥们要送“裹肚”,其实就是背心,汗衫等衣物,也代表了对小孩子们的关爱和一种美好祈愿! 记忆中,儿时的端午节里最深刻的就是包粽子,带奶奶亲手编制的“花花绳”(五彩丝线)。粽子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开始包,说起包粽子,就不得不提起我的奶奶,记忆当中奶奶一直都是那么的年轻,有气质,个头在女性当中属于比较高的那种,肩膀不宽,但很平很平,特别的好看,皮肤特别白皙,并留有一头特别漂亮,特别浓密,但又夹杂了好多雪白发丝的银发。奶奶特别勤快,做任何事情都特别细腻和精致。在我的记忆当中,无论是身上穿的,嘴里吃的,地里种的奶奶没有不会的。其中一个就是最喜欢看奶奶包粽子,那时,离我们村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池塘子,池塘里长满了各种可以在水里生存的植物,其中就有包粽子时用的粽叶,至今我都叫不上来那种植物的名字,但它的样子却始终清晰的烙印在我的记忆当中。包括每每微风吹起时,它左右摇摆,晃动的样子在我脑海里依然清晰无比。伴随着每个夜幕降临时从池塘里传来的一声声或近或远,或大或小的青蛙叫声时,让我眼前总会出现一副荷塘月色的美…… 每到端午节快要到的前两天,我就跟奶奶穿上一双过膝盖的黑色大雨鞋,带着厚厚的线手套,背着小背篓,拿上小镰刀,下到池塘里去采摘粽叶,奶奶教我要选颜色绿绿的,叶子宽宽的那种采摘。记得每次采摘粽叶,我的手都会被锋利的叶子边穿透手套割破流血,这个时候奶奶就心疼的用她的手使劲捏着我流血的地方用嘴给我吸,我能够清晰的记得,有好多次奶奶低头给我用嘴吸伤口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摸奶奶的头发,心里总在想,奶奶的头发好漂亮,好干净…… 奶奶对包粽子的粽叶是很讲究的,采摘回去的粽叶,奶奶要再细致的重新挑选一遍,挑选好的粽叶经常会被她清洗上好几遍,然后选阴凉通风的地方待到自然晾干后,又一根根整体的整理起来。接着就是煮粽叶,奶奶告诉我,粽叶不能煮黄了,一定要绿绿的包出来的粽子不但好吃,也很好看,并且保存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记忆当中,每次经过奶奶的手煮过后的叶子摸着嫩滑嫩滑的,就像摸在丝绸锦缎上一样,特别的舒服。那个时候我总感觉,奶奶无论在做什么时的样子,都像是在描绘一副美景,雕刻一件珍宝一样的美妙和细致。每次煮粽叶时,奶奶都是要放一大锅的凉水,我的任务就是添柴火拉风箱,直到把一大锅的凉水烧开到沸腾,这个时候,奶奶就将早已洗干净整理好的粽叶放入烧开的水中,即使放在了水中,依然还是那么的整齐……我继续拉风箱,等到再次开了之后,奶奶就迅速的从大锅中捞起煮好的粽叶放入锅台上另外一个盛满凉水的大铝盆中。每次奶奶捞粽叶的时候,锅里冒出的热气都会烫的让她表情很难看的样子,我问奶奶为什么不等放凉了再捞起呢,奶奶很认真的告诉我,叶子如果在烧开的水里放凉了就会变黄,也不能用凉水直接煮粽叶,否则也会变黄的。我就在想,奶奶真的好厉害,什么都懂得。 糯米、冰糖、有时候奶奶也会用白砂糖代替,大红枣子、还有奶奶提前煮好的红豆沙泥,捆粽子用的红绳子,奶奶说红绳子系上去喜庆也好看。一切准备就绪,奶奶便开始包粽子了,至今奶奶包粽子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奶奶干了一辈子农活,但手一点儿也不粗糙,如果不是看到手掌上的几个厚茧子,你无法相信那会是一双天天都在干着农活的手。奶奶包粽子的样子既快又熟练,我就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认真的看着,偶尔帮奶奶递递绳子,递递叶子,但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奶奶包粽子的双手,奶奶都是选一片宽大的叶子包一个粽子,选两片窄小的叶子包一个粽子。 叶子拿在奶奶的手里简直就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儿,奶奶先把叶子卷成一个漏斗状,固定在左手中,右手在盛着水的糯米盆里不断的旋转搅动着(为了筛沙子)然后取适量的米倒进握在左手中的“漏斗”里,放大概一半的米时,在中间会放进去两三颗红枣,豆沙泥,还有糖等,上面再盖上糯米,“漏斗”顶头会留出来一小段距离,再把上面的叶片翻过来,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粽叶捏一个小棱,把叶片头扎好系紧后,再完成最后一道程序捆粽子,现在想想,捆粽子绝对是个技术活儿。记得每次捆粽子的时候,总感觉奶奶的两只手不够用,到最后都是要用牙齿来帮忙的,每到那个步骤时,我都能清楚的感觉到,坐在一旁的自己都是在用全身的力气替奶奶使着劲儿…… 最期待的就是煮粽子了,因为煮好了就可以马上吃了。奶奶会把盆里包好摞起来的粽子放进大锅里,另外再烧一锅水,待水烧开后倒入摆放好粽子的大锅里,然后进行继续加热,直到粽子煮熟。奶奶告诉我,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叶既不会变黄,而且还会带有浓厚的粽叶香味。时至今日,虽然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这一幕幕仍然清晰并深深的烙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无时无刻晃动在我的眼前,出现在我的梦境当中…… 每个端午节的早上,在还是刚刚才能够感觉到即将要露出头来的太阳的光芒时,,就被奶奶从被窝里给弄醒了,迷迷糊糊的就看见奶奶给我双手的手腕上,两只脚腕上一圈圈的缠绕着粗细不一样的五彩丝线(我们叫做花花绳)脖子上也要带上她亲手缝制的香包,那种香味我至今还可以闻到的……奶奶说带这些可以辟邪,驱除各种病痛。我时常就在想,奶奶是在什么时候编织的花花绳子,做的香包呢?前一天干了那么多的活儿,第二天早上竟然又跟变魔术似的编织了那么多的花花绳子和香包来,奶奶告诉我,香包和花花绳子要在太阳升起之前带在我身上才管用……记得小时候,我平时脖子上挂钥匙用的,扎头发用的,捆铅笔的……都是用的奶奶编织的花花绳子,五颜六色的,特别特别的好看。 太阳升起,奶奶把我打扮的焕然一新,我便迫不及待的冲进厨房,此时的厨房热气腾腾,弥漫着都是淡淡的粽香味,早已令我垂涎三尺。伸手抓起奶奶盛在碗里早已帮我剥开的粽子,嘴便直接吞了上去,奶奶来不及拉住我,嘴和喉咙已经被烫住了,烫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但也顾不上疼,直接用嘴对着粽子使劲吹气儿,奶奶在一旁开心的看着我吃,任由粽子里留出来的汁子沾满了我的脸和衣服,奶奶也不会责怪我,只是看着我笑,不挺的笑,那种笑没有声音,但很好看,很温暖…… 18岁那年我离家来西安上学,每年的寒暑假才能回各回去一次,但每次回去都是跟奶奶住,仍然习惯吃奶奶做的饭菜。来西安上学后,那个时候的端午节是没有假期的,家离西安太远,也就再也没有吃过奶奶包的粽子了。后来听奶奶说,自从我离家去了西安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包过粽子了。 又是一个18年过去了,奶奶也去世了很多很多年……从离开家那年的端午节开始,我就再也没有吃过一口粽子,也没有想过要吃。我记忆中的粽子,粽叶都是奶奶留给我的。后来到了这座城市,我才知道原来粽子还有很多种类,甚至还有用各种肉类,各种辅料做出来的各种口味的粽子。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它们,甚至从未想过要去尝试吃上一口。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故乡情,我家乡的端午节! 岁月的流逝慢慢的养成了我的依赖,培养了我的懒惰,离开家乡近20年了,孩子也即将成人,但我却从未给自己,给孩子亲手包过一个粽子。虽然我的脑海里依然可以清晰的记得每一个制作的过程,但却始终没有敢去尝试过,除了自己的懒惰,其实更多的是不敢去挑战奶奶的手艺,总怕自己的愚笨会毁坏掉奶奶留在我心中那副美好的画面。从未敢,也从未想过要去尝试吃过一口外面卖的粽子,总是害怕吃进嘴里以后会冲刷掉了奶奶包的粽子的味道。 时常看到文章中描述说,时间可以淡忘掉一切,时间是治愈伤痕,冲刷记忆最好最有效的良药。而对于奶奶留在我心中的一切却是恰恰相反的!记忆里除了有奶奶的笑容,有时常回荡萦绕在耳边奶奶的声音,有奶奶满头浓密、漂亮的银发,也还有奶奶包的粽子,有梦中奶奶系在我手腕上的花花绳子…… 王洁书写于年5月5日下午西安市朱雀大街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