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扶风在线”即可免费订阅。 扶风年俗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走亲戚的风俗来自于祭拜祖先,因为从除夕到初一祭拜祖先,出嫁女子因在婆家,不能参与,所以过了初一,必须回娘家祭拜祖先。由于外甥也与舅家有直系血缘关系,外甥也必须从正月初二起先走舅家拜祖。因此一到正月初二,出嫁女和外甥不论老幼,都必须回娘家、走舅家,给先人案看香祭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走亲戚的习俗。由于有走亲戚的,就有待客人的,所以,仅凭初二一天,完不成走亲戚任务,所以常常要延续到正月初五。 正月走亲戚若亲戚家有亲人亡故,还没有过三周年,客人中的血亲晚辈不得穿新衣服,须穿白戴孝以表纪念。走此类亲戚,所带礼品不能缺少一种特殊的馒头,就是把馒头制作成像云朵的样子,制作时,将面团团好,保持中间馒头样子的同时,在馒头两侧搓出一段长尖圆条来,然后将两侧的长尖圆条向相反方向盘成扁平形的圆锥状,形状就像古代青铜器上雕塑的云朵一样,这种礼馍叫“献祭”。由于两头代拐儿,俗称“拐儿头馍”,是专门用来给亡故的亲人献贡的,一般带三到五个“拐儿头馍”,带三个时,主家全收,带五个时,主家收三个,给客人返回两个。 过了初五,又要开始招待“灯笼客”,就是小孩子的舅父妗母、外婆外爷,给外甥、外孙送正月十五挑的灯笼,俗称“灯笼客”,灯笼必须与灯笼里面的照明设备配套,就是说不能忘了带上蜡烛。灯笼灯笼,先有灯,后有笼,有笼没灯,不成灯笼,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舅”,没有灯,外甥如何照舅?扶风人讲究送一种用大红帖子折叠加工成的圆球形灯笼,俗称“火儿罐灯笼”。舅舅正月给外甥送灯笼,一直要送到外甥年满十二周岁赎过身为止。 正月走亲戚 “初二初三待血亲,破五开始待灯笼”,这种区别就是先待血亲、再待姻亲,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做到长幼有序、上下有别,先尊老、再爱幼,先是女看娘、再是娘看女,先是甥看舅、再是舅看甥。如果出嫁女未生育,娘家人是不能利用正月走亲戚“看女”的。 如果是新婚女子正月回娘家,还有“请女婿”的风俗,把男子新婚后第一个正月去丈人家走亲戚看望岳父岳母祭拜妻子的祖宗,叫做“请女婿”。新女婿去的时候要带上礼馍,就是做成半圆状的白面馒头,一般是四十个大馒头。除了丈人家招待新女婿外,丈人家的至亲门子都要招待新女婿,俗称“下汤”,因为一般都用臊子面招待,臊子面讲究的就是个汤味儿,新女婿在丈人家已经吃过饭,去至亲门子只是认认门份,吃饭只是象征性的品尝一下,所以叫“下汤”。新女婿吃完早饭,还有一个“耍新女婿”的程序,多是由家族、街坊中的妇女进行耍闹,以要吃喜糖为借口,对新女婿进行戏耍,主要是给新女婿的脖子上套红萝卜圈圈。将红胡萝卜切成圆片,串在细绳子上,绑缚成圈,乘其不备,套在新女婿的脖子上。还有将罗圈、驴壅脖等圈状东西给套上的,新女婿要机灵应对,谨防上套。还有,新女婿的嫂子,往往在给新女婿“下汤”时,故意做一碗盐或醋调得特重,到了难以下咽的地步的臊子面,端给新女婿吃,给新女婿倒茶时,倒一杯热醋让新女婿喝,新女婿若正中下怀,会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扶风年俗到了正月初九,要吃一顿拉魂面,就是没有臊子调着油泼辣子的浇汤面。意为拉住过年的魂,收收过年的心,开始就要春耕生产了。实际上是到了初九左右,家里备下过年的食品差不多吃完了,要转入平常生活了,来一顿辣子面,收了过年的心,转入平常生活。 本文作者:冯高明 图片来源:网络/秦岚 文章来源/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 学会信址:扶风县西府古镇马府二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