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00级考研er,大家好,欢迎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帷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五)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等,可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不同,是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 (六)魏晋人重门阀,陶诗中有写宗族关系或对儿子的训诫,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等。 二、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一)《五柳先生传》 .之前司马迁《自序》,王充《自纪》,只带有自传性质而已;阮籍《大人先生传》,虽表现志趣,但不是自传; .《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形式,不重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是陶渊明首创。此后,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都是深受其影响的。 3.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成为寄托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二)《归去来兮辞》 .托想象之辞表现对自由的向往。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三)《桃花源记》描写美好的世外仙界。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的是普通人,不是神仙,但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是通过劳动取得的。 三、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一)被发现:陶渊明在当时不以文学创作知名,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第一次发现陶诗文价值,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宋之后经苏轼、朱熹弘扬,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士大夫的精神归宿。 (三)酒、菊、“孤云”成为陶渊明的象征:“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其一)。 南北朝民歌南朝:一、吴歌与西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6首,西曲共4首。 二、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数是情歌。 三、现存吴声歌中,《子夜歌》(4首)、《子夜四时歌》(75首)、《华山畿》(5首)和《读曲歌》(89首)最重要,多为女性吟唱。 (一)内容: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既得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坚贞不渝的爱情,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婚姻不自由的苦闷等。 (二)清新浅近的语言,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再现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西曲 (一)产生于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城市。 (二)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离别之情,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且更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描写爱情,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 五、南朝民歌艺术特色: (一)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雕饰。 (二)大量运用双关语。 六、抒情长诗《西洲曲》(收于《杂曲歌辞》中) (一)内容: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穿插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 (二)可能经过文人加工,全诗基本四句一换韵,运用连珠格的修辞法,形成回环婉转的旋律和似断似续的效果,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沈德潜:“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 北朝:一、北朝民歌大部分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二、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一)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富有地方色彩,如北齐斛律金《敕勒歌》。 (二)描绘北方旅人的艰苦生活,如《陇头歌辞》。 (三)表现北方民族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四)女子不让须眉的英雄豪侠的行为,如《木兰诗》《李波小妹歌》。 (五)战争诗,如《陇上歌》等。 (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剧命运。 (七)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思乡,如《陇头歌辞》、《折杨柳歌辞》。 (八)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如:“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歌辞》)充满劳苦之人的愤激与不平。 (九)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不同,如:“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多半表现女子希望早嫁,如:“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歌辞》)。 三、风格特点: (一)南北方生活环境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跟南朝民歌有显著差别。 (二)语言朴素无华,情调坦率爽朗,风格刚健豪放。 (三)北朝情歌直率而朴素,无忸怩羞涩态,与南朝民歌相比有直曲、刚柔之别。 四、《梁鼓角横吹曲》中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最初当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可能经隋唐文人加工,成功塑造了具淳朴与高洁情操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优秀品质的木兰的形象。代表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与骈散(上)一、“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一)沈约将建安文风归纳为“以气质为体”(《宋书·谢灵运传论》),气质体现为个性,文学更注重个性表现。曹丕“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陆机“吐滂沛乎寸心”(《文赋》)。建安辞赋、书信、诏令等的创作,既表现为对旧体载的改造,也表现为强化应用文的文学性,开其后文章创体增类、标能竞才的风尚。 (二)刘勰“气爽才丽”评魏三祖(《文心雕龙·乐府》),“气爽”与“才丽”结合,是建安群才共同特点。沈约:“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建安文章重“气质”,故对藻饰讲求情辞相称,为后世建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二、曹操的教令有通脱之风,思想无所顾忌,行文风格不拘常例。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身世志愿,恳切坦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因称心而言,流动率真之气,易带个人色彩。其《求贤令》标举“唯才是举”。 三、曹丕、曹植的书札。写作动因似无具体事由,内容多抒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裁书叙心,情文并茂。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曹植《与吴季重书》、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曹丕“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与吴质书》)。“乐”,透露出创作与鉴赏双方对作品文学性的瞩目。繁钦《与魏文帝笺》、吴质《答东阿王书》、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增加用典和骈偶成分。从总趋势上看,建安文有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 四、辞赋 (一)辞赋的新局面—抒情小赋,拓展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的发展方向,魏晋之际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情感表现领域扩大,作者表现力在个性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深化。如王粲《登楼赋》。 (二)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强化,涌现体物写志佳作。如曹植《洛神赋》、向秀《思旧赋》、阮籍《猕猴赋》、鲁褒《钱神论》、刘伶《酒德颂》、陶潜《归去来兮辞》。 (三)大赋体式功能的调动。 、魏晋以来,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与汉代不同的是,它更多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西征赋》及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山居赋》等。 、汉赋多有以“乱”、“诗”、“歌”等形式系之文末,一般这类文字声情之美游离于主体结构之外,魏晋后大赋倾向于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不少作品命题取自诗骚或抒情小赋。如庾信《哀江南赋》题目取自《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 五、魏晋刑名、老庄兴盛,道佛二教发展,形成春秋战国后又一个思想活跃期。谈辩之风影响文章,赋体出现辩难之作和以思理见长作品,包括探讨玄学或寄寓佛理。但最能凸现这一时期论辩风采的,则是论辩文。论辩文至魏晋出现高潮: (一)主题广泛,有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箴贬风俗、讨论礼制等内容; (二)名家辈出,并形成具时代特征的风力,嵇康《声无哀乐论》、王弼《易略例》、何晏《无为论》与《无名论》。章太炎《论式》“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嵇康成就最杰出,其论辩文多涉及当时重要玄学论题,析理缜密,辞喻丰博,兼宗名法家与道家论理特长,精核不失之苛察,通贯不失之虚浮。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与骈散(中)一、南朝文坛沿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有阶段性特点。刘宋时情采魅力焕发,抒情体物的华章美文繁盛,文风密丽不乏疏朗;齐梁后踵事增华。 二、傅亮——骈俪句法的美富,如《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三、“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一)谢灵运诗歌“才高词盛,富艳难踪”(《诗品序》),赋与文也是如此。 、山水题材——《岭表赋》、《长谿赋》、《山居赋》,状物写景巧似,选字修辞清新,与其山水诗呼应。如《岭表赋》“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看朝云之抱岫,听夕流之注涧”。 、《山居赋》以汉大赋规模铺写隐居生活,文体上创新;以散体笔调作自注,对后世散体山水游记有导源滋养之功。 (二)颜延之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赭白马赋》、《陶征士诔》等。《赭白马赋》序及正文几乎全为偶句,有雕缋过甚性情隐没之憾;《庭诰》通体骈丽,文风整饬。 (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辞,《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奇丽风格代表。 四、史传文学 (一)晋陈寿《三国志》和宋范晔《后汉书》。陈寿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如《诸葛亮传》末“评曰”。 (二)范晔有心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纪传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富篇翰之美。 五、“深得文理”——《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末,具议论文性质,采用骈文体裁。东晋葛洪《抱朴子》有骈偶成分,但不完全。刘勰汲取魏晋来以骈俪偶语论事析理的经验,使骈文说理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学实践与其折衷通变文学思想相合,而其理论建树也植根于创作心得。如《物色》篇赞:“水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纲。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纪昀:“诸赞之中,此为第一。” 六、齐梁时,文学“新变”意识对文章体貌的影响 (一)永明声律说兴起。《南史·庾肩吾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其“新变”的意义是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上,变以往自然巧合为人工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道路。永明声律说对诗体转变影响,形成“永明体”;对文章韵律之美也强化,写作更重声调谐和美。 (二)文笔之辨的深入。文笔之辨发生于宋齐。 、颜延之:“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文心雕龙·总术》引)肯定“笔”的文学性,将经典与文笔分别对待,反映文学自觉意识; 、文与笔如何区分:“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有韵与否是标准;梁萧绎:“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篇》)对原来文笔之辨纯形式标准有所超越,由于追究的是“文”的实质,因而兼容文笔。 (三)不拘常体的呼声。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张融:“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常有其体。”(《门律自序》)“常体”从前代作品中归纳出的定式,而好“不阡不陌,非途非路”及“不文不句”的创作方式。 、齐梁文章善于在题材风格上翻新出奇。 ()江淹《别赋》与《恨赋》抒情小赋。《恨赋》“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文选》李善注:“心当云危,涕当云坠,江氏爱奇,故互文以见义。” ()任昉文虽多出于应酬,但措辞得体,骈文技法高超,与沈约并称“沈诗任笔”之誉,如《奏弹刘整》。 (3)孔稚珪《北山移文》在俳谐性杂文中有代表性。 、诗体赋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 ()沈约《愍衰草赋》有一半篇幅使用五言句式,五言诗与赋有机融合; ()萧悫《春赋》等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用于赋体,如有“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 (3)庾信同题赋运用娴熟,如首段曰: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末段曰: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这种形式是对诗赋界域的消解。 3、宫体诗风调也进入辞笔中,赋的题材处理方式宫体诗化,如萧纲《咏舞》和《舞赋》轻艳丽靡。这种文风的极致以徐陵《玉台新咏序》为代表:至若宠闻长乐,陈后知而不平;画出天仙,阏氏览而遥妒。至如东邻巧笑,来侍寝于更衣;西子微颦,将横陈于甲帐。陪游馺娑,骋纤腰于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反插金钿,横抽宝树。……惊鸾冶袖,时飘韩掾之香;飞燕长裾,宜结陈王之珮。虽非图画,入甘泉而不分;言异神仙,戏阳台而无别。真可谓倾国倾城,无对无双者也。全序靡丽风情与《玉台新咏》“艳歌”性质合拍。 4、写景文。文人笔下的山川景物更富情韵。如丘迟《与陈伯之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强将投戈”: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再如吴均《与宋元思书》(初中语文课本上是《与朱元思书》),史称“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斅之,谓为‘吴均体’”(《梁书》本传)辞笔工丽而不拘忌。“吴均体”“古气”,是对齐梁翰藻的变化,和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回应。再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与骈散(下)一、《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集六朝地志之大成”(清陈运熔《〈荆州记〉序》)——郦道元《水经注》。 (一)理念:不分南北,对东晋后南方地志广泛参考,寓有希望祖国大一统理念。 (二)晋宋地志中的山水描写与语言风格是先导,如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 (三)作者与山水互为“知己”。山水散文往往随物赋形,深受北方山水陶冶。 (四)心灵与自然之趣相通,从山水中得到“畅清”、“游神”的体验,写江南水道风景,文学意味更浓。 (五)明张岱《跋〈寓山注〉二则》:“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琅嬛文集》)晋宋地志是山水散文的胚胎,郦道元总结和发展之。《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 二、《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南北朝分裂下文学:南方文坛标新立异,北方文坛受其笼罩。 (一)《洛阳伽蓝记》因富于创意和才情,成为现存寺塔记典范之作。杨衒之把此书视为名山事业,出于个人内心沧桑感、兴亡感,因而笔端或隐或显地带着感情,流露出北魏旧臣意识:故都伽蓝不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也是北魏国运的象征,书中流露出恍若隔世的悲怀,构成全书情感主旋律。 (二)结构:魏晋南北朝时佛书合本子注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三)栩栩如生地刻划现实人事或怪异内容,寄寓褒贬之意。如《龙华寺》。 (四)语言。 、整齐的句法,主要为四言,有时也用四六骈句,又能发挥散句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形成典丽清拔的风格。 、善于吸取辞赋作品尤其是京都大赋状物写景的经验。《四库提要》以“秾丽秀逸”评此书行文,擅长整饬的四言句法,是其中最“秾丽”之处。 魏晋南北朝小说(上)一、释名 (一)“小说”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指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在古代,小说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二)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虽是小道,尚有可取处;明确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 (三)中国小说起源 、神话传说。仍能看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两因素。神话传说分化出新的神和英雄,增添新情节,后被记录下来,成为逸史。逸史是小说直接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可视为早期小说的是《穆天子传》和《燕丹子》。胡应麟称后者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 、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都有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已有小说意味。《韩非子》之《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用“说”标目。 3、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素材,或为小说积累叙事经验。理由: ()演义小说。 ()传统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缺少严格区别,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二、《汉书·艺文志》录小说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著的小说,都是魏晋南北朝时伪托汉人作,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的小说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 三、志怪与志人 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表现宗教迷信思想,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 (一)志怪小说 、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其兴盛的土壤。渊源: 上古巫觋(从事祈祷、占卜、占梦等活动活动的人),志怪小说的素材是社会上流传的巫术灵验故事→方士(战国后期从巫觋中分化出来的,鼓吹神仙之说,求不死之药),秦汉以来方术盛行,关于神仙的故事也层出不穷,这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东汉晚期建立的道教、东汉传入的佛教在魏晋后传播,产生神仙方术、佛法灵异故事,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这些素材被搜集记录下来,带有自神其教的目的;志怪小说作者有的是宗教徒,如《神异记》王浮是道士,《冥祥记》王琰是佛教徒。志怪小说适应宗教宣传需要,也提供谈资,因而得以流传。 、按内容分三类: ()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神异传》、张华《博物志》。 ()鬼神怪异。如曹丕《列异传》、干宝《搜神记》、托名陶潜《搜神后记》、王嘉《拾遗记》、吴均《续齐谐记》。 (3)佛法灵异。如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3、志怪小说中曲折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爱憎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如《搜神记》中《三王墓》、《韩凭妻》、《董永》、《紫玉》,《搜神后记》中《白永素女》、阿香推雷车布雨故事,《幽明录》中《刘晨阮肇》,《死异传》中《谈生》,《续齐谐记》中《青溪庙神》,《博物志》中浮槎故事等。 (二)志人小说 、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互相促进,其编纂适应了社会需要。 、按内容分三类: ()笑话。(魏)邯郸淳《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野史。东晋葛洪托刘歆《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并有怪异色彩。 (3)逸闻轶事。是志人小说主要部分,东晋裴启《语林》、东晋郭澄之《郭子》、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成就和影响最大。 四、魏晋南北朝小说特点 (一)篇幅短小、叙事简单,粗陈梗概。 (二)基本按传闻直录,无虚构和细节描写;虽有人物性格刻划,但未能展开。只是初具小说规模,不是成熟小说作品。 五、影响和地位 (一)在人物刻划、细节描写,叙事语言运用等方面都为唐传奇积累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倩女离魂》与《幽明录》中《阿庞》,《柳毅传》与《搜神记》中《胡母班》,《枕中记》与《幽明录》中《焦湖庙祝》,有继承关系。 (二)唐后文言小说中有志怪一类,《聊斋志异》是顶峰。 魏晋南北朝小说(下)《世说新语》 一、版本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思想有崇儒的一面。但多有谈玄论佛及蔑视礼教内容,思想倾向不单纯。 刘义庆编撰。不少故事取自《语林》、《郭子》,文字也间或相同。梁刘孝标为之作注,引古书四百馀种,补充史料,保存了许多古书佚文,为后人珍重。 二、思想内容 (一)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起到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二)冯友兰: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这种人格美以当时士族标准衡量。 (三)《世说新语》3卷36门,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3门是正面褒扬; 下卷3门较复杂:褒扬的如容止、自新、贤媛;有贬意也不尽是贬责的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等;贬责的如“谗险”4条,及“汰侈”某些条目;写某种真情流露,无所谓褒贬,是一种风流的表现的如王子猷好竹。总之,编撰者只将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采集来汇编成书,态度较客观宽容。 三、艺术——“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一)《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多个,魏晋两朝主要人物,帝王、将相、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对魏晋名士种种活动都有生动描写,从中可以看到魏晋士人群像,进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风尚。 (二)对人物的描写重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表现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特点,如《俭啬》王戎有好李。 (三)刻画人物表现手法多样: 、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记谢安等人泛海。 、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写王述吃鸡蛋。 3、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王导“以麈尾指坐”。 (四)虽无虚构,但有所提炼。如关于钟会和稽康的两段故事。 (五)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机智幽默。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许多成语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 00级考生可以阅览其他推文: 第三版贸大百科金皮书的介绍(本月上架第三版各院校通用的百科白皮书,各位小伙伴敬请期待): 千呼万唤始出来,第三版贸大百科金皮书终于上架啦! 第二版金皮书和白皮书淘宝好评截图: 道阻且长,唯有向上 00级贸大MTI英语翻译基础复习规划(这篇翻译复习规划也适用其他院校考生) 00级贸大MTI英语翻译基础复习规划 00级贸大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复习规划 00级贸大MTI百科复习规划 每天百科一点点——第一讲至第十讲每天百科一点点——第一讲至第十讲 每天百科一点点——第十一讲至第十七讲每天百科一点点——第十一讲至第十七讲 0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英语MTI考研初试成绩排名统计0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英语MTI考研初试成绩排名统计 CATTI一级笔译考试心得CATTI一级笔译考试心得 08贸大MTI金牌团公开课贸大MTI金牌团公开课 09英语专业考研复试视译公开课09英语专业考研复试视译公开课 09MTI口译复试公开课09MTI口译复试公开课 09英语专业考研调剂公开课09英语专业考研调剂公开课百科老师徐晨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