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插图未有“爱我岐山”水印的,皆来源网络 青化有个玉皇阁,揣着玉皇一只脚 法门有个法门塔,离天只有丈七八扶风有个天河寺,把天磨得咯吱吱朋友的母亲八十多岁了,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她小时候的民谣。老人家说青化庙会过去大得很,西北五省的客商提前一个礼拜带着草料赶着牲口来岐山青化玉皇阁赶庙会。 据《岐山县志》记载:『青化街道设立集市贸易是在明朝万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一五九零年,玉皇阁是三层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无量神殿宇在阁楼的第一层,最顶层为玉皇大帝阁』,由此推算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玉皇阁的存在历史应在五百五十年左右。相传古时候的青化镇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农历十月二十三会是西门会,简称“西会”。古历十一月初七是东门会,简称“东会”,改革开放后统称为物资交流会。我的家乡在岐山县城东北的青化镇,与世界佛都法门寺仅一条七星河之隔,法门寺在七星河的东岸,玉皇阁在七星河的西岸;遥相呼应,蔚为壮观。“玉皇阁”民间俗称玉皇爷庙;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玉皇阁是青化的一大景观及地标性古建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尤其是古历七月二十五和十月二十三庙会期间,善男信女们都会云集于玉皇阁焚香膜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传说玉皇阁祈福相当灵验,来青化祈福的人越来越多,逢庙会时生意人更会抢占商机,庙会一年盛过一年。解放后,玉皇阁被改建成“青化中学”,再后来,青化建起第二所中学,就更名为“青化一中”了。每逢家乡庙会到来之际,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跟会的情景,那时候虽然来回步行很累人,但仍然乐此不疲,天天缠着大人要去跟会;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乡的庙会,永远是最繁华、最热闹、最开心的。 改革开放以后,商品贸易空前活跃,经济异常活跃;原来的庙会也逐渐演变成了会期五天的物资交流会,物产丰富,应有尽有;庙会高峰期,与会人员每天在三万人左右。 每逢过会,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人满为患,肩并着肩,前胸贴后背,每个前来赶会的人都鞋底紧贴着地面,在人流的涌动下,缓慢向前挪动着脚步,即便是你想迟疑停留片刻看看路边的货物,都不由你自己,会让人流夹裹着带走。人流中偶有叫卖声不绝于耳:“百灵打火石两毛钱一盒”“上门修理缝纫机”;路边摊位上老板急促的吆喝声:“甑糕,甑糕,甜甑糕”。拐枣一毛钱一把子。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那时候,青化西街八队的西南土壕里是牲口集市。干农活离不开牲口,庄户人把牲口看得比啥都金贵。过会期间,有人把自家骡、马、驴、牛等牵到集市来交易,小马驹、小牛犊活蹦乱跳,非常可爱。如果有人相中了某个牲口,一般不会跟卖家直接谈价,卖家也不会轻易告诉买家心理的底价,通常请中间人来两头议价。 中间人把手分别伸进卖家和买家的袖筒或是衣服的前襟下面,或是用草帽遮盖,双方用手指头在下面互相掐捏来掐去,讨价还价,整个过程中,双方几乎不说一句话,只是点点头或摇摇头,彼此就心领神会,许多时候,买卖就这样悄悄成交了。偶尔也会遇到个女中间人,她们跟男中间人一样,与买卖两家在袖筒或衣服前襟下用手指头捏价,非常老练。这种女人,大多比较泼辣,一般不太注重穿着打扮,有时嘴里还叼着纸烟,走路风风火火,说话理直气壮,是十足的女汉子,民间人称“男女社员”。当然了,中间人每谈成一笔买卖,买家和卖家都会给经纪人一些好处费。 西街村庄北边城壕里是猪羊集市。羊市占东边,猪市在西边。有出售肉公羊的,也有母羊带着小羊羔的。怕小羊之间产生混淆,主人往往会给自家小羊脖子上,系个小铃铛或其他颜色的布条,以示区分。小羊羔白净可爱,一般都很听话,很少离开母羊半步。有时候,也会看到两只强壮的公羊跳起来,用犄角顶仗,你来我往,劲场很大,互不相让。羊市旁边紧挨着猪市,母猪、小猪相对比较多。卖家怕小猪乱跑,用软布子把小猪两只前腿背绑到耳根后面的脖子上,叫“背绑猪娃”,这样,小猪才会老老实实卧在地上。如果有人过来二话没说,挨个提住小猪的耳朵,把它高高地拎在空中,左瞧瞧,右看看,任凭它拼命挣扎叫唤,这人肯定不是在欺负小猪,而是观察小猪叫声的清脆程度和身子扭动的力度大小,判断其是否有病;如果回头还仔细打量一番母猪,说明这人是大内行,买猪有相当眼力,能预测小猪长大后的体型到底能有多大,这种人,十有八九是买主,主家定要热情对待。 也有农家妇女把自己家养的鸡拿到集市变卖,无论公鸡还是母鸡,鸡的双腿都用布条牢牢地绑着,防止乱跑乱飞。为了讨个好价钱,女人会使出浑身解术,与买家讨价还价,有时候,老远就能看见卖家满嘴的唾沫星子乱飞,嘴角白沫都顾不上擦。 青化老十字的东街是木头集市,有成品的木制品,如风箱、门窗、箱柜、桌椅、凳子等,也有棺板、寿材,以及盖房用的新、旧木头,有人要盖新房,或者给孩子结婚置办家具;为寿星老人早早料理后事,都会来这里置办。 街道老十字附近,摆满的是各类饮食摊点,爨香味弥漫着整条街,羊肉泡、炒凉粉、热甜糕、豆腐脑、烧醪糟、油茶、麻花、油糕、炊家烧肉、景家面皮、冰糖葫芦、棉花糖、甘蔗等等,不计其数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每个摊子上,一般都坐满了食客,庄户人生活艰难,成年年改善不了一两次生活,街道逢会,卖了猪、羊、鸡,难得大大方方花一回钱,犒劳犒劳自己。十字南北大街上,卖布匹服装的,一家挨着一家,叫卖声一声高过一声:“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出口转内销!降价大处理!厂家直销!跳楼大降价!西宝鸡、东咸阳,么见过的好货在这里……”老剧院在街道往东的中间,白天晚上都在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轮番上演,让人百看不厌。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没有电视,也极少有电影,一到庙会,剧院里就人满为患,墙上爬的,树上骑的,还有钻下水道逃票的。老汉抽着旱烟吧嗒吧嗒,老婆子们也是眯瞪着双眼,个个笑得乐开了花。改革开放后,镇上在青化中学斜对面盖了新剧院,样板戏被传统秦腔剧目所替代,每逢庙会时,市剧团在新剧院白天晚上演大戏。 传统经典剧目《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三娘教子》《周仁回府》《下河东》等,重新回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中老年人最爱看。每晚大戏开演后必有几次翻江倒海的“扛台子”。之前坐好的观众席被十几个或几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吆喝着骚动起来,呼啦一下子全部站立起来涌动着、吆喝声、起哄声、抱怨声、夹杂着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治安民兵们用长长的竹竿使劲敲打观众头顶上的凳子,扯着嗓门大声吆喝道:都坐下!都坐下!观众慢慢安静坐了下来。有时“扛台子”一晚上会骚动三四次之多。老剧院每天放电影,俨然就成了年轻人的天下。在放映朝鲜黑白故事片《卖花姑娘》时,偌大的剧院内观众爆满,墙上、树上、房顶上到处都是人,电影机后面的人只好站起来看,而坐在中间的人,想上个厕所都非常困难,根本走不出来,即使出来了,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了,看电影也曾出现过“扛台子”。再往后,家乡的庙会越来越丰富多彩,除了放电影、唱大戏,还有杂技、马戏、劲爆歌舞等,吸引着大批的年轻人去观看。青化镇一年有五次古会,最盛大的古会要数农历七月二十五会和十月二十三会。那时候,正是农闲季节,年轻人相亲遇面(第一次见面)大都选择在庙会期间。这时候,姑娘们一个个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花枝招展,小伙子也把自己收拾潇潇洒洒,帅气阳光,然后三五成群,走上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轻人观念比较开放,找对象也不再局限于老家附近,而是面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外面创业的小伙子,如果谁能领个外地媳妇回来,家乡人都认为这娃有本事!有出息!而不是以前那种背地里说“谁谁在外面引回个媳妇”,含有严重的歧视和贬低。当然了,现在的故乡人,家家住楼房,户户有小车,再不行也有个电动三轮车,跟集赶会方便得多了,唯一的缺憾是街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出门打拼闯天下去了,很多人都留居在了大城市,村里只剩下看门管小孩的妇女和老人。以前街道过会,人多得走都走不动,而现在过会,人与小轿车、电摩随便穿行。现在街道有了正规的农贸市场,各类小吃干净卫生。市场对面,有一家大型超市,乡亲们需要购买什么,随时就可以采购到;有多半人学会了网络采购。农业机械化耕种的普及,骡、马、驴、牛等大型牲口再也派不上用场,牲口市自然也就消失了。农家盖房,全部改用砖混结构、铝合金、塑钢窗和防盗门,木材市场也消失了。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离开家乡三十年多了。多年在外奔波,一直忘不了家乡的庙会,忘不了纯朴的民风民俗。虽然,家乡庙会昔日的盛况已经淡去,但在每年的故乡庙会到来之际,我的心绪仍然会不由自主地飞回老家,与乡亲们一起追寻那往日的的繁华。-- 作者简介武双喜,年生,岐山县青化镇人,农民,现居西安。文学爱好者,年起曾在《陕西农村网》、《陕西市政杂志》、《陕西市政网》、《岐山作家》、《岐山洪霖》、《爱我岐山》、《秦岭天地》、《中乡美视角》、《昆仑文学》等平台刊载过数篇拙作,代表作有:岐山乡村爱情故事《香娟》。 ?编辑:luyee?校对:宝宏?审核:巨永文猜/你/喜/欢年岐山青化十月会的时光掠影 现场照:青化十月二十三会,风物民俗! 现场照:青化十月二十三会,美食荟萃! 现场照:青化十月二十三会,雪霁初晴! 奇文共赏 青化十月二十三会 网聚岐山人,共品岐山味! 邀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