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宝鸡日报,本文原标题为《西周青铜器窖藏中的礼制》 西周青铜器在周原遗址区域出土最为密集,周原即今扶风、岐山两县交界的北部山前冲积扇平原地区 周原遗址范围内为什么会这么多的窖藏?就不完全统计,自建国后在扶风岐山两地共发现西周青铜器窖藏百余处,埋藏器物的年代从早到晚都有,窖藏的出现是晚期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的结果。 现有考古资料表明,周原地区作为周文化肇始之地,居住着众多姬姓和其他姓氏的贵族,其中还有一部分归顺或被迁徙来此地的商室贵族,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取得封地,过着安逸奢侈的生活,有专家研究认为,周原作为西周建立前的都邑所在地,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的特点,这一地区即使后来国都东迁丰镐后,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贵族的集中分布为窖藏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在这一地区的墓葬和窖藏遗留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如毛公鼎、散氏盘、大克鼎、胡簋等重器最具代表性,该地区也因此享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每年吸引众多学者专家游客前来观摩研究。 除了这个因素以外,作为客观因素的运输条件也是出现窖藏的一个间接制约性因素,在西周时期,速度比较快的当属于马车,但是实际上马车更多被用于战争之中,成为最具有机动性的兵种,而且贵族虽有平日自己乘坐的车马,但若用于装载空间十分有限,考古发现的车马遗迹证明了这一点,贵族出逃时如要乘坐车马又要携带相当数量的青铜器,那样明显不现实,在路上既显招摇,亦难免有劫夺之虞,所以埋藏在自己居住的地域内不失为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所以窖藏在那个时期十分的常见,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上面的文字记载,在自己再回来的时候足以证明自己的贵族身份和封地的所在范围,具有凭证和印信的作用,否则你用什么证明自己就是这块封地的主人或继承者呢? 西周青铜器何以珍贵?首先青铜器是贵族等级和身份的标志,在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背景下,不同级别的人们使用、陪葬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青铜器,它是区分尊卑长幼的一个标尺;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当时的铸造采取的是比较落后的范铸法,一器一范,铸造无论成功与否,浇铸用的陶范最后都会被损坏,所以要做好一件青铜器着实不易,故器物铭文最后的文字都是“……子子孙孙永宝用”文辞格式,表示这些东西将被视为传家之宝代代珍藏,有些窖藏中族属风格明显不同的器物则可能是战争中夺取的战利品,这里青铜器不仅是财富而且也是荣耀的象征。 针对如此珍贵重要的器物,在当时尤其在晚期时规范人们各阶层言行举止的礼制,其作用和效力又如何呢?笔者以为在西周晚期用于青铜器(包括礼器)的规定要求依旧发挥着对贵族的约束管理作用,而不是我们想象中完全“礼崩乐坏”的场景,从窖藏里发现的器物放置整齐井井有条来看,一点也看不出来杂乱和仓皇的样子,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岐山董家窖藏、眉县杨家村窖藏、扶风云塘窖藏、五郡村窖藏器物摆放莫不如此。 礼制对青铜器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在《礼记。礼器下》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从这些资料记述上看,当时对于使用祭器或礼器的具体要求是:家中制作器物,器首先考虑祭器,最后才是生活用器,有田地的自由农民可以做祭祀穿的衣服,无田地(奴隶)不能拥有有祭器,拥有祭器者即使再贫困也不卖掉祭器,即使寒冷也不能穿祭祀用的服装,(贵族)营造宫室不能伐取祖宗坟丘上的树木,贵族离开自己的封地,祭器不能离开所在地,大夫寄放在大夫家中,士寄放祭器于士家中等,这些规定明确地规范了拥有祭器者的行为,这也直接导致了器物不能随便离开故土而被埋在窖藏中的情形出现。 可以想象,在西周末年各地诸侯方国之间相互攻伐不已,国人(奴隶)与统治者不断加深的矛盾频频引发社会动乱,享受着锦衣玉食的贵族在朝不保夕中未雨绸缪,在自己的封地内,把东西掩埋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然后做上自己能够辨认的记号,做好随时离开的准备,不久在不得已中才带着无限的忧伤惆怅背井离乡。还有的贵族则是把贵重的器物寄放在和自己级别相同的贵族家里,人却离开了封地所在地,这也就解释了现在为什么有时候在甲家族窖藏中会出现乙贵族器物的现象了,因为这样符合当时对于器物管理的要求,由此可见一部分礼制的规定依旧在发挥着作用,虽然其中有客观因素的存在。 “然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当时无序的社会状态使得很多重要规章制度,的确遭到了被动式的破坏。 例如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的兵器管理,在晚期几乎被完全破坏,以年扶风五郡村窖藏出土了十二柄长矛为例,仔细观察这些矛,可以发现它们是新作的,表面根本没有打磨使用的痕迹,甚至没有开刃,这一点让我们看到时局动荡不安时,贵族为求自保而私制兵器的现象,因为兵器一直是国家严格和统一管理的,否则会被视为“胁君”而治罪。所以通过窖藏中这些现象,能够使我们对于维系社会秩序的各种制度的约束效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真实还原出三千年前风云变幻的社会场景。 综合自汪玉堂扶风圈子 ?版權聲明:西岐周文化景区综合整理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