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祈福父亲) 父亲的坚守 成诺 夜晚,苍穹如墨。蓦地,就想起乡音萦耳,炊烟袅袅的老家,还有淳朴勤劳的父母亲。 静下心就会想,家风一定是承载了祖祖辈辈诸多的希望,也一定见证着父辈一生的沧桑,这是他们岁月沧桑后的历练,是阅尽悲苦后的升华!那我的家风又是什么?父辈又教给我什么? 但父母亲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知道,家风家训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父亲的朴实和文化上的欠缺似乎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注定是他的家风不能彪炳后世,世代敬仰。一直以来,在我眼里《颜氏家训》、《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洛克菲勒家书》等古今中外关于家风家训的名家著述才是真正的家风。那些领袖、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自然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以及修身立志的宝鉴。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家风家训的作用。比如,小到对一个家庭,大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正所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但父亲似乎差的太远。 不过,厚道朴实的父亲,却有他自己的坚守。 尽管他并没有著书立说式的成文家风供我们学习。但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言传身教,其实就是无字的家风。 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勤劳。这可能是父亲最传统最质朴的习惯,或者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家风了。 早年,父亲在老家经营着一个醋场。但实在是太艰辛了! 印象里总是父母忙碌的身影!因为是小作坊,父母为了省点工钱,凡事就亲力亲为。醋场里的活计很多,有时候整车的粮食原料会运进来,有时候是整车待发的醋要送出去。而父亲会常常一个人搬运的,他是舍不得再花钱多雇一个工人了!我也会时不时的帮着干,但毕竟年龄小力气弱,父亲就是一顿吼,有时嫌碍手脚就索性把我赶的远远的。 严格说,我家的醋场依然是手工作坊!最吃力的就是隔段时间翻拌醋粬和淋醋了!父亲都是一个人在干。在醋粬池里父亲常常干会儿再歇会儿又接着干。父亲小时身体不是很好,常常要吃一些乱七八道的药!尽管到壮年好了很多,但依旧比起别人要差许多!因为身体的缘故,他常常要干到半夜!而淋醋就更为麻烦。淋醋是用两个缸,一个盛醋粬,一个就是淋下来的醋了。父亲常常用农村常见的竹篾做的篮子搬用醋粬。上上下下,一篮又一篮…… 醋粬发酵的热气混合着,父亲的汗滴顺着双颊,甚至于湿漉漉的头发上流了下来。 直到后来我和弟弟参加了工作,更没有人给他搭把手!他一个人勉勉强强维持了几年,实在是干不动了才依依不舍的关掉了醋场。 他的勤劳是刻在骨子里的。 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那时,农家的屋舍、院墙都是土坯的。最辛苦的是夯土砖了。那时农村盖房,多数人家买不起砖头,通常用的材料就是“夯土砖”了,这种砖老家叫“胡基”。印象中,约摸长尺五,宽八寸,厚二寸,重约二十斤的样子。其实也就是用固定的木制模子装入土用石杵夯实做成的“砖”。那时,不仅盖房,而且砌院墙、盘炕、盘锅灶、盖猪圈都离不开胡基,需用量很大。父母亲在自留地的一头留了一片空地。不过那时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而其它的劳力要有酬谢或欠人情的,就常常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父母会每晌给自己定一个数,每次必须完成才会回家的。有时天已经转过晌,我也是饥肠辘辘,嘟囔着有了情绪。但终究拗不过父母亲。还好,打“胡基”不用急着赶工,农闲时只要肯干。“胡基”在田里依次摆开,积攒的多了,竟也挨挨挤挤…… 这样的往事很多。小的时候,家里穷,庄稼地里的活什都要靠人力。而父亲自然是主力了。尤其是每年秋收,如果逢着秋雨连绵,父亲就更加辛苦了。通常情况下,父亲会在包谷地用?头挖了几行,腾出地方方便架子车通行。一堆堆的包谷,我帮衬着拾掇。那时的乡间小路,不会着意铺设。坑坑洼洼,深深的车辙,又窄窄弯弯。上坡的路让人抓狂。父亲会左右扭动着架子车,仿佛要凭空借上一把力。但有时快到坡顶脚下却打着滑,顺着溜了下来。我会使出吃奶的劲,但有时偏偏就是眼睁睁的无计可施。就这样,在这条小路上会折腾无数趟的。临近村口的路,络绎不绝的架子车压出深深的车辙,翻起的泥浆没了高高挽起的裤腿。深深浅浅里溅起的泥浆,飞起的淫淫秋雨,混合着大颗大颗的汗滴顺着父亲的脸淌下。 父亲的急躁和勤劳自然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朴实和爱我也是久久萦怀,难以忘却!比如,他对我们的关心有自己的方式。母亲有时出门在外,他看见我们穿的太薄,就会直着嗓子大吼“多穿点!”语气粗暴,不容商量。而现在他看见我们回老家买了东西,就会瞪着眼睛“又瞎买东西,就不知道省”于是就是一连串埋怨我们不会过日子的话。但大多时候的关心父亲都是沉默的。而更多的是急急的斥责,有时骂我们的手脚不勤快太懒,有时就是责骂我们没有眼力劲,不懂人情世路。不过时光荏苒,现在父亲语气已经温和,常常会耐着性子听我给他讲工作上的事,也会心境豁朗的时候讲他年轻时的往事。末了,还会劝告我要好好工作,在单位要表现好,争取进步。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但一辈子了还坚守着他的质朴勤俭。 四季轮回,春华秋实中父亲会细细的侍弄老家的几亩薄田,即便住在我或者弟弟的家也会时不时惦念老家的夏收秋种,总伺机回老家非亲手侍弄一番不可。 这几周父亲病了。未曾料到病情急剧恶化。我们辗医院,拜访了七八个专家大夫,听到的依然是噩讯,依然是拒绝手术。消息来得太突兀,竟令我措手不及。我们隐瞒着父亲,淡淡地说是胃炎。父亲竟然绽开笑容,我极力避开他的眼神,只怕泪水不经意间滚落。 他叮嘱我要医院去看,医院合疗门槛费能省三百快的,又说这几天光检查费就已经花了五六千块了。我笑着说不缺那点钱。我知道自己的笑容有点僵硬。暗地里流泪,我知道此刻自己的笑容一定不会自然好看。 我会不经意间愣愣的看父亲。他的眼神黯淡失色,已经没有往日的神采,但他依然会小声地却又分明无力地劝我,不要紧,没事,就是肠胃不好而已。我无端的只是内疚,如果早一点发现,如果我多回几趟老家,如果我能长长久久的伴着父亲,或许…… 父亲的脸颊很瘦削,精神也恹恹地。但他依然会认真地听我讲的话。也依然会有淡淡地笑意,不过的确是累了,病了,他的笑稍纵即逝。 今天,说起家风,思绪飘忽,自然就想起父亲,想起那个朴实厚道,勤劳节俭的身影。 记忆如水。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我的家风家训”吧,没有文字,没有父亲深刻地教诲,只有点点滴滴,只有支离破碎。但它分明沁入我的心田并扎根生长。倘若要将父母日常的教诲用文字归纳,我想最贴切的就是:诚实守信、勤勉做事。尽管父亲急躁粗心,甚至于有时候身上的孩子气令人哭笑不得。但他那些坚守与生俱来,又坚韧依然,长长久久,丝丝缕缕…… 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简单纯粹,却饱含浓浓的最丰赡的情怀。 这,也许就是父亲用了一辈子的艰辛告诉我的道理。 或许,父亲的故事太平凡,还不足于成为一个条缕明晰,哲思蕴藉,标榜后世的家风典范。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却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 而像这样的人很多,像这样的家庭很多…… 窗外,万籁俱静。而我依然难以入眠,依然会想起父亲的笑容,还有那些他没有告诉给我的家风…… (本文写于12月29日凌晨,应家风家训征文之邀而写,略有修改) 成诺,笔名。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人。多年笔耕不辍,以文写心,坚持写作,尤喜散文。 作品在《陕西日报》《齐鲁晚报》《文化艺术报》《宝鸡日报》及“陕西文明网”“华夏慈孝网”“微文学网”等多家报刊网站刊登。 作品有《追寻胡杨》胡杨系列、《大红灯笼映出的年味儿》年味系列、《相约人生》观悟系列、《最美女儿心》亲情系列、《最难萦怀是春天》颂春系列、《乡会》乡情系列、《跪拜里的敬畏》漫谈系列、《大唐西市的记忆》游记系列、《岁月淌过的巷子》人文系列、《迷惘》小小说系列、《快雪初晴》诗歌系列等。作品可点击链接“成诺和他的散文”献礼春节中科白癜风帮扶白癜风能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