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扶风文化、传递本地资讯、联络乡情乡谊。 ◎来源|中国文化院 韩星海,男,年出生于佛教圣地陕西扶风县法门镇,大学文化程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会员,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新闻文化研究会会员、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全国茶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高级评茶员。现任中华(陕西)茶人联谊会理事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陕西省文化交流中心常务主任。年,被全国茶学界授予为吴觉农茶学思想功勋奖章,被陕西文化界称为“陕西的茶圣“。 年投身茶文化研究,致力于中国茶文化、茶经济、茶产业、茶品牌的研究拓展与茶人社团组织工作。先后编著出版茶文化专著12部,其中6部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并颁发证书。同时创办《陕西茶人交流》会刊与网站,立足陕西,以茶联谊,放眼海内外,不断传播茶文化。两岸四地的地区政府、协会和茶会多次邀请韩兴海先生参加茶文化高峰论坛交流研讨会,其中获奖论文15篇。并为江西、杭州、北京、陕西等地多次培训茶艺师和营销人员,被誉为西北地区影响较大的“茶文化学科带头人”,茶业领域中的“金牌茶文化学者和专家”。 小插曲:上个世纪的年,千古名刹扶风法门寺在重新修缮唐塔地宫时,意外发现了埋藏在地宫内的数千件稀世珍宝,其中就陪有一整套唐朝皇帝饮茶宝器,这既是精美文物,又是大唐茶道印证,这一下让他着了谜,从而结缘茶文化。于是,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对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有了清醒认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因工作需要,他从宝鸡地区调往到古城西安一家经济类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在此期间,他就以极大的热情,业余时间一直致力于我国茶文化、茶经济、茶产业、茶品牌、茶贸易的研究与宣传报道工作,为全国茶叶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韩星海:让茶人精神代代传生活就是一杯茶,喝着品尝有门道。每当三五成群的知己围坐在一起,泡上一壶茶叶,悠闲的搓着麻将,东拉西扯,侃大山,好像是以茶人身份自居,在尽情的享受着生活,实际上是位茶客或喝茶人而已。另外还有一种,常把卖茶人或者将种茶人、从事茶叶加工的人说成茶人,也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一个局限性的曲解……其实茶人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雅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史需要情怀,学史折射境界。通过历史来寻求内心信仰、明确前行方向,正是爱茶人历史素养的真谛所在。说起茶人,最早的说法是见于陆羽《茶经·二之具》中写道:“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说白了,“茶圣”笔下的“茶人”,他是指的采茶人和加工茶叶的人,并非是所谓大师级文化茶人,或者说是专门从事茶叶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人,表明了他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与理解,这样就体现出了陆羽准茶人或真茶人的品格。难怪籝,音(盈)《汉书》里头有这样的话语:“黄金满籝,不如弄通一部经书。”我借鉴此话来说,要作茶人,就得先读懂弄通《茶经》才行! 兴于大唐的茶叶,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眼里是:“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所以唐代的吟茶诗词居我国诗词之最,也多亏了那些嗜茶如命的爱茶人。而真正让茶人一词流行起来还是近代的事情。据有关资料介绍:“茶人”名称的来历是源于抗战期间的年春,首创人是著名经济学家冯和法等人,起先在浙东创办的一份叫做《茶人通讯》而传承开来的。随后“茶人”这一名称,不仅作为茶叶工作者的通称,而且具有进步意义。但“茶人”的名称,似同“文化人”作为知识分子的通称一样保留下来。[1]其意义非常深远。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犹如大浪淘沙。古往今来,要说茶人,至少这三位杰出人物能让人们心服口服,至今永世传颂。第一位要首推唐朝的陆羽(~年),为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平凡传奇的一生中,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与钻劲,并长期实地勘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从历史记载来看,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茶区,也是在颠沛流离中撰写成旷世奇作《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见《全唐文》有《陆羽自传》)。《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正是这部《茶经》,把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方面进行了无数次尝试与探索,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年),陆羽《茶经》得以出版后,茶方大行其道,群臣民众共饮之。曾有诗云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手捧一杯茶,至今思陆羽。读全唐文诗中就载有一首诗歌,真正体现出了陆羽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感受茶史的悠久,触摸生活的真实,按今日时尚的话来说,他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他才是一位真正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人。确实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为一个远去的时代留下了缩影。 历史又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江山待有人才出。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一位当代的“茶圣”——吴觉农(~年)。他就像一杯永恒的香茗,让其人品的芬香传遍四方。他原名荣堂,浙江上虞人,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专科学校,随即留学日本。他有一颗爱国心,身在异国他乡,刻苦学习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学业完成回国后,立即投身于振兴我国农业和茶叶事业发展中去,改名为“觉农”,以示为振兴祖国农业而奋斗之志。他终生开拓进取,奋斗70余年,是我国新兴茶叶试验场、研究所、商品检验、机械制茶、高等院校茶专业教育和茶叶自主出口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即创办中茶公司,成为第一家国营专业公司的总经理,并擘划了全面发展中国茶业的蓝图。他追求真理,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原则,也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照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话说:“觉农从事茶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由此及彼,他确是我国当代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 茶香幽情,浸透着漫长的岁月;茶韵绵延,滋养着传统文化,即使一杯茶能让人生发出许多话题。谁是真正的茶人?这也是茶叶界经常争论的话题。爱茶的读书人都会从他《茶经点评》一书中,感悟到许多知识与道理。年9月份,他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讲话中说道:“我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觉农,为什么叫觉农呢?我的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产。现在的农村里,茶农有许多困难,希望你们到农村看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特别是帮助茶农搞好科学种茶和制茶,增加经济收入,使茶农一天一天地富裕起来。中国茶业的前途是很有希望的,茶叶发展了,中国茶文化也会兴旺起来。”他还说:“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绿酒,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风格。”是啊,茶人有信仰,事业有力量。此话确实为肺腑之言,就是对中华茶人最精辟的概括。吴老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但解读他的茶学历程,在他人生旅途中,他还担任过农业部副部长,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成就是多方面的。并有着许多社会职务,他只所以留下美名,不是他生前的官职多高,而是他对我国茶叶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他给我们交给了一份不可多得的人生答卷! 人清如茶的吴觉农,代表着新中国茶人的一个群体形象。他的这些话,时常激励着我国几亿茶叶工作者奋勇前进。 中华茶人,薪火相传;优秀品质,层出不穷。我想与茶人吴老前辈齐名的还有一位当代杰出人物,她名字叫于若木(~年)。我所知道的是她年,因著名茶乡陕西紫阳县发现了硒资源而她更加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