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扶风”二字用了多少年? 右扶风,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雍国,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取扶助京师,以正风化之意。“扶风”二字作为地名,一直延续了年(公元前年-公元年),作为县名使用了年。 2、扶风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 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之用。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 3、扶风被称为“青铜器之乡”的由来 自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周原就开始出土青铜器,并屡有重大发现。作为周的发祥地,这里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4、张载理学思想的成熟和著作完成在扶风 《扶风县志》记载:张载幼年时期曾在距离横渠不远的贤山寺(今午井镇内)读书。20岁时,张载去拜见范仲淹,范仲淹鼓励他学儒。张载晚年时候,隐居在扶风县的贤山寺,一面讲学,一面著书。“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坐起,取烛以书。”他的理学思想的成熟和著作的完成,就在这一时期。 5、马融是中华文化之泰斗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曾经说过:“马融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延续中华文化,承前启后最伟大学者,乃中华文化之泰斗!”,公元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马融。宋代时马融被追封为扶风伯,得以从祀孔庙。晚年的马融,回归桑梓,设帐讲学,留下了绛帐这个千古流芳的地名。 6、文艺路清朝时叫“仓门巷” 扶风县城老区文艺路,原名“仓门巷”,因为过去扶风县衙的粮仓在此而得名。后因建国后这里建起了“人民礼堂”,“人民剧团”和“印刷厂”以及扶风县广播站,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入住该街,因此改为“文艺路”。当然,八一路,清代叫“猪市巷”,民国叫“小北街”。胜利路,原名“小南街”。美阳路其中一小段清代叫小东街.... 7、七星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七星河发源于扶风县和岐山县北部的岐山之脉,现代考古研究发现,七星河两岸存在密集的古人类遗址,史学家认为七星河就是岐水。因此可以说,七星河是条神圣的河流,因为中华文明就是从这里发祥的。 8、苏东坡爱上县城老区飞凤山美景 北宋时,大诗人苏东坡任凤翔通判,路经扶风,见县城南山势起伏,古建壮丽,湋水缭绕,景色秀丽,赏心悦目,顿时诗兴大发,赞道“远望若可爱,朱栏碧瓦沟;聊为一驻足,且慰百回头。水落见山骨,尘高昏市楼;临风莫长啸,遗响浩难收。”苏轼于赞赏飞凤山之余,曾亲书“远爱亭”三字于山亭之上,后遂名其亭远爱亭,以纪念苏公。 9、扶风这块地方以前叫岐山县 扶风县叫岐山县比现今西邻岐山县要早34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撤销设在今法门镇的美阳县改称周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称岐山县,唐武德三年,岐山县一分为三,东曰湋川县,县治在今扶风县老城,西曰岐山县,县治迁往凤鸣镇即今岐山县城。 10、扶风城隍神是扶风本地人 城隍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被人们神化而供奉。有的地方把城隍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立为当地城隍,希望通生前一样,护国保邦、扬善惩恶、为民赐福。扶风明代人王伦,敢作敢为,不畏强权,与权贵官宦刘瑾等人的不规行为作斗争,时人称“铁胆御史”声震朝野。返乡后,住在县城北关,遇到灾荒年馑,为灾民舍饭,救济民众,当时人们把他尊为扶风城隍神。 注:扶风人不知道的扶风事,当然不止这10件,只是我们有时候走得太快,快得遗忘了太多家乡的文化,所以大家有空一起多唠唠嗑,叙叙乡情,聊聊文化,欢迎在下面留言补充,谈谈你所知道的扶风故事,你讲,我们听! 编辑:扶风县文广局源:杨同学 1.文章顶部,点击”宝鸡扶风旅游“进行 2.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医院曝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