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扶风记事·新城记》附记连载……(1) (七)美阳县、美阳古城 1、美阳县,公元前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美阳县治两次设在今法门;公元年-公元年,美阳县治在原扶风县(今杨凌区)揉谷乡姜嫄咀。 秦孝公十二年(前年,周显王十八年),在今扶风境内法门镇设美阳县,扶风境内始有县治,以县治在美水之阳而得名。 秦孝公十二年(前年),在今境内陕西扶风县法门镇设美阳县,属内史。西汉高帝元年(前年),美阳县归西楚封国雍国,明年属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归右扶风辖领。新莽时属扶风县都尉大夫府。东汉时,美阳县仍属右扶风辖领。建武二年(57年),为好畤侯耿弇封地。三国时,美阳县归扶风郡辖领。西晋时,美阳县属扶风国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年)废美阳县,在今扶风县北部、岐山县东北部设周城县,美阳县并入周城县,属平秦郡。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年)撤武功县,在武功县治姜塬嘴设美阳县,辖扶风县南部、武功县全部和太白、骆谷、邰亭等地,归武功郡辖领。北周天和四年(年),移美阳县治于陕西扶风县崇正镇。建德三年(年),撤美阳县,县地归岐山县。 县:“县”,在未作地方行政单位之前,与“悬”为同一个字。即悬挂、联系的意思。西周时期,周王的食邑叫王畿或国畿,畿内的土地与周王紧紧“联系”在一起。《说文》“县”字解,曰:“天子畿内,县也。”“县”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始于春秋时期,“县”最初设置在边疆之地,当时的秦、晋等诸侯大国把新兼并的地方设置为县;到了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推广到内地,渐渐地在边疆之地设郡,郡的面积比县大,但是地广人稀,所以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期,边疆逐渐繁荣起来才在郡下设县,逐渐产生郡、县两级制。 2、美阳古城,在今法门镇,确切的说应该是美阳古城、“美亭”和唐岐阳古城遗址。《扶风县志》记载,古城南城墙墙残长米,方向为°;北城墙残长米,成弧状,与南城墙拐相接,地面仅存东南拐角和北城墙中间一段,两段不足米,上有唐代灰坑打破城墙的现象。从壕沟断面可清楚看到城基情况,城基下压有汉代砖瓦残片。据《法宛珠林》载,此城建于隋大业末年(年),唐贞观八年(年)利用此城设岐阳县,唐元和三年(年)撤岐阳县并入扶风县后,设岐阳镇至明嘉靖二十年改名崇正镇。从召公灵护、法门庄白刘家、岐山清化、孙家等地出土有“美亭”戳记的战国陶器考察,“美亭”亦可能设在今法门镇。亭,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在美阳古城设县治共计九百七十三年之久,第一次为美阳县治,计七百九十六年,第二次为美阳县治,计五年,第三次为岐阳县治,计一百七十二年。 (八)邰县、武功县、古邰城 1、邰县,秦孝公十二年(前年),在陕西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设邰县,属内史。西汉高帝元年(前年),邰县属于西楚封国雍国,明年汉灭雍后属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归右扶风辖领。新莽时属扶风县都尉大夫府。东汉永平八年(63年)邰县改为武功县。仍属右扶风辖领。三国时武功县归扶风郡辖领。西晋时武功县属始平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年)撤武功县,地归武功郡辖领。 2、武功县,因其境内有武功山而得名。武功山属太白山主峰之一,西太白古称武功山。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年),治所在今眉县槐芽镇。秦汉武功辖境相当于今眉县、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汉元始五年十二月,武功县为安汉公王莽采邑,名曰汉光邑。新天凤二年(15年),改为新光县。汉永平八年(63年),复武功县,邰县并之,治所迁邰亭(今扶风县揉谷乡)。北魏太和十一年(年)置武功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年),设武功郡领武功、美阳等十二县。建德三年(年)废郡设县,治所迁至中亭川(武功镇)。 3、古邰城,在原属扶风县管辖的揉谷乡法喜村,黄帝时代为邰国,尧舜时代后稷封邰,到秦孝公十二年,在此设邰县,经历东周、秦、西汉,西汉末年撤邰县后,又在此设武功县,经历东汉、两晋、十六国(魏),到北魏太和十一年撤武功县在此设美阳县,至北周建德三年撤美阳县归三龙县。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经历了几千年时间;从秦孝公设邰县(前年)到东汉永平八年撤邰县(63年),前后计四百一十三年这里为邰县县治。这里有“邰城遗址”,《扶风县志·古遗址》载:邰城遗址,位于揉谷乡法喜村周围。包括殿背湾、尚德、石家等处的战国到汉代的墓葬区。遗址区发现有大量灰坑,粗绳纹秦汉砖瓦、云纹瓦当、五角水管、铸铁作坊遗址等。在村南稻田以北,从杨凌永安村到小村之间,于年平整土地时,发现有宽约10米左右的秦汉城墙,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出土刻有“邰”字铭记的秦代鼎和温壶等铜器,可与史书关于秦汉邰城在这一带的记载相印证。这是“邰”城遗址,亦即后魏武功城所在。在其周围的殿背湾、尚德、陵角、陵湾、陵东、石家、太子藏、杨陵火车站南各村,均发现有战国到秦汉的墓葬区。仅石家六组一条长不足米的土崖上,即暴露有秦汉墓葬多座,出土大量铜、铁、石、陶质料的珍贵文物,亦为确认古邰城遗址提供了证据。尽管如今随行政区划调整此地成为“游子”,但她将永远属于扶风古城文明的一个不可遗失的组成部分。 4、古邰亭:在原扶风县揉谷乡姜嫄咀,汉永平八年(63年),复武功县,邰县并之,治所迁邰亭(今扶风县揉谷乡)。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年)撤武功县,在武功县治姜塬嘴设美阳县,辖陕西扶风县南部、武功县全部和太白、骆谷、邰亭等地,归武功郡辖领。北周天和四年(年),移美阳县治于陕西扶风县崇正镇。“邰亭”遗址:清嘉庆县志载,“在东南三十里”,以里程和方位当在姜嫄嘴一带。经调查这里出土过“邰林”铜鼎。且有面积很大的秦汉遗址和墓葬群,出土粗绳纹秦汉砖瓦、云纹瓦当、五角水管和铜器。清嘉庆县志载“邰城”,可能是“邰亭”之误。在古邰亭设县治共计五百零六年,第一次武功县治四百二十四年,第二次美阳县治八十二年。 (九)吴阳下畤 畤,秦汉时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坛。《史记·封禅书》载:“秦灵王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吴阳下畤祭炎帝。”《姜炎文化论·姜水辩》载:“按上下畤的地望分析,吴阳上畤当在雍城之右前方,吴阳下畤当在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的畤沟河,此河古为岐水,大概因秦灵公在此设畤祭祀炎帝而命名的。”扶风县城周围的黄土塬古称三畤塬,扶风县城东关的石桥古时叫畤沟桥,由此分析,吴阳下畤当在扶风老城附近。 (十)棫阳宫、高泉宫 1、棫阳宫,《三辅黄图》载:“棫阳宫,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风县东北。”《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作者佚名。晁公武在《读书志》认为可能是梁陈间人之作,程大昌在《雍录》则认为唐肃宗后人作。《水经注》曾引此书,《隋志》亦曾著录,因此成书年代不会晚于南北朝。清朝有毕沅、孙星衍校本。原书一卷,后有六卷或二卷版本,可能因此掺入后世地名及杂说。记载秦汉时期三辅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及周代旧迹。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此书条理清晰,为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棫阳宫是史书记载的秦汉时期的宫殿之一,之所以在历史上颇具名气,是因为秦王政在蕲年宫挫败嫪毐的兵变后,带领侍从和卫队直奔太后住所大郑宫进行搜捕,将嫪毐与太后所生二子杀死,赵太后知罪不容诛,也不敢出来与秦王相见。秦王也没有与母后告别,愤然离开雍城。回到咸阳后,他下令夺回太母玉玺,减少其俸禄,并将其软禁在棫阳宫。据史载,汉文帝巡游雍时还住在棫阳宫,说明到了西汉,棫阳宫仍作为关中的“离宫三百”之一而存在。《长安志》棫阳宫为秦昭王起,在今扶风县东北十五里。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司隶部”图,还将棫阳宫明确标定在扶风东北的杜水西岸。由此分析,秦棫阳宫应在古美阳县城今法门镇所在地附近。有明·曹琏的《扶风怀古》诗一首为证:巡入一方右扶风,民物宁如旧日同。庙耸茂陵封古树,桥横漆水吸长虹。玉堂著史夸班固,绛帐传薪说马融。最是穆公人去远,荒郊谁葺棫阳宫。又有明·王衡的《美阳郊行》诗一首:清秋日夕淡云烟,四塞山河正晓然,天际晴晖连凤岫,堤边绿柳界秦川。莫言棫朴当年远,正是岐丰与世延,路上何人挥大眼,好将淑气对鱼鸢。 2、高泉宫:《汉书·地理志》载:“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文王所邑。有高泉宫,秦宣太后起也。”秦宣太后,出身楚国,为秦惠文王妃,生子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宣太后曾长达四十一年临朝称制。高泉宫为宣太后修,而棫阳宫为秦昭王修,同在美阳,是否宣太后晚年失势后秦昭王主政,废高泉而兴棫阳,或二者为一宫只是时段不同名称不同?待考。有明·康海《扶风道中》诗一首:凤泉原是美阳城,秦后离宫迹已平。细草不如龙辇去,城边日日唤愁生。 (十一)右扶风 既是官名,又是政区名,为汉代三辅之一。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秦时主爵都尉,掌列侯,汉景帝中六年(前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更名右扶风,取扶助京师,以正风化之意。治所亦在长安城内夕阳街。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鄠县,咸阳,枸邑以西之地。职掌相当于郡太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新莽时称扶风县都尉大夫府府居长安城西。东汉移治槐里(今兴平东南)。三国魏改为扶风郡,官名为扶风太守。西晋泰始元年(年)封司马亮为扶风王,其封地改称扶风国。晋惠帝即位,改扶风国为“秦国”(《晋书·地理志上》),作为秦王司马柬的封地。 右扶风所辖21县,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户县、咸阳、旬邑以西之地,成为京师长安右翼的行政中心。三国时右扶风称扶风郡,西晋时改扶风郡为扶风国,十六国时复为扶风郡。(右扶风所辖21县:渭城县、槐里县、鄠县、盩厔县、邰县、郁夷县、美阳县、郿县、雍县、漆县、栒邑、隃麋县、陈仓县、杜阳县、汧县、好畤县、虢县、安陵县、茂陵县、平陵县、武功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京兆尹: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众多,取国都的气派与规模宏大之意。左冯翊:冯(pIacute;ng),意为辅,翊,意为佐,冯翊二字完整地可以读解为辅佐,取辅佐君王之意。右扶风:扶:扶助,风,风化,取扶助京师,以正风化之意。 汉时,今扶风县北属美阳县,南属武功县(原邰县),均隶属于右扶风。 (十二)扶风郡、扶风国 1、扶风郡:三国魏以右扶风改置,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南佐村)。西晋改为扶风国,移治池阳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十六国复为郡。北魏移治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东好畤村东南),永安元年(年)移治始平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北周大象二年(年)随始平县移治今兴平县东南南佐村。隋开皇三年(年)废。大业三年(年)复置,移治雍县(今陕西风翔县)。唐初改置岐州,天宝元年(年)复为扶风郡,至德元年(年)改名凤翔郡。据《魏书·志第七·地形二下》记载,“扶风郡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为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为右内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后改。”也就是说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是西汉的政治中心。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2、扶风国,历史地名,西晋以扶风郡改置。治所在池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十六国时复为扶风郡。 《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西晋美阳县属‘扶风国’,武功县(邰城)属始平郡。西晋时,州、鲜卑等部、西域长史部为一级政区;郡、国,属二级政区;县为三级政区。 (十三)周城县、三龙县、岐山县 1、周城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年)设周城县,治城在今陕西扶风周原遗址,故名周城,归平秦郡。北周建德三年(年),移周城县治于眉城(眉县)。隋开皇十八年(年)改周城县为渭滨县。 2、三龙县,北周天和四年(年)美阳还旧里(由今法喜村回归今法门镇),建德三年(年)废美阳县,于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四十里置三龙县。大概因治所在畤沟河又名三岔河即今七星河上游,三条水源犹如三条龙而得名,属岐山郡(郡治在今凤翔县南)。隋开皇十六年(年)三龙县移治岐山南,改名为岐山县。 3、岐山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年),改三龙县为岐山县,治城在岐山(今箭括岭)南十里。唐武德三年(年)分岐山县东部置湋川县(今扶风县)。《中国地名大辞典》:“唐初为岐山县地,寻分置湋川县,改曰扶风。” 清嘉庆《扶风县志》载:(今扶风县)元魏改属武功郡,隶岐州。太和十一年(年)改武功为美阳县于古邰城。盖渭河南北地全入美阳矣。(注,北魏书美阳有岐山、太白、骆谷、邰亭。雍县有周城,盖割周城县入雍,而武功渭河南北眉之邰亭并入美阳也)。北周天河四年(年)废美阳还旧里。(注,仍在今崇正镇即法门)。建德三年(年)省美阳县建立三龙县,于今岐山县东北四十里。立武功县于中亭川,是以今武功县(现为武功镇)地归武功,而美阳县地尽入岐山也。 《魏书地形志》载,扶风郡领县五:好畤、始平、美阳、槐里、周至;平秦郡领县三:雍、周城、横水;武功郡(太和十一年分扶风郡置)领县二:美阳(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后属有岐山、太白山、姜嫄庙、邰亭)、汉西(分好畤置,有梁山武都城)。 《陕西地理沿革》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年),撤销美阳县(原属扶风郡之美阳),在今岐山县东北部,扶风县北部,设立周城县。美阳县地并入周城。因地处于岐山周原上,是周族发祥地,因名曰周城,属岐州(今凤翔南)平秦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年)改武功为郡,移美阳县治城于邰城,郡治在美阳县。因之,美阳属武功郡。县辖境除今扶风县的北部属周城县外,今县南部,武功县全境和太白、骆谷、邰亭均属美阳县。《通典》卷州郡和《陕西文史丛稿》:西魏美阳县和周城县仍沿北魏未变。《东晋南北朝舆地表》载:“(北周)建德六年(年)废云州及眉城入周城,移周城治眉”。《随书·地理志》眉下注:“西魏改曰眉城,后周废周城县”。《中国地名大辞典》眉县条云:“北周改治周城县”。《陕西地理沿革》:“北周建德二年(年)撤销眉城后,移周城(县)于斜城”。 关于废美阳,建三龙县。《隋书·地理志》岐山下:“后周曰三龙县”。《中国地名大辞典》三龙县注:“后魏置,故城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美阳县注:“北周废(按北周天和四年即公元年),故城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即邰城)”。 按史料,北魏初,美阳县属扶风郡,治城在今法门镇,历60年,废美阳县于其地设周城县,属平秦郡。又历42年,改武功县为郡,在原武功县的古邰城置美阳县,属武功郡。再历86年,北周撤销眉城,移周城县治眉。在原周城县北置三龙县。同期撤销治城在古邰城的美阳县,置武功县于中亭川。至此,原美阳县地尽入岐山。(附记2) 投稿说明ID:ffbxw 投稿的朋友请到扶风百姓网(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白癜风治疗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