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扶风县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久以“青铜器之乡”著称,佛教圣地法门寺在世界享有盛名,是陕西省的文化大县、旅游强县。

  

扶风是炎帝姜氏部落的故里,是周原文化宝库和佛家圣地,可谓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汉代史学家班彪、班固,外交家班超,东汉名将马援、马超、名儒马融和机械发明家马钧等等,都是叱咤风云的天下名士。

扶风县境内所辖7镇1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特色浓郁,是扶风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

城关镇

城关街道地处扶风县城乡结合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人居中心。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城关镇文化悠久,名胜古迹更是星罗棋布,北五里周秦坡有符秦安南将军窦滔墓;西五里有汉伏波将军马援墓;南台村为汉史学家班固故居;东塬五里南宫庄有周南宫适墓;东十里案板、下河村有新石器时代姜氏城遗址;近代革命烈士彭修墓在西官村南;五郡村有新石器时代的五郡沟遗址;王家台、唐家河、秦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龙泉村南有扶眉战役旧址。

名街名村展示:

伏波村:村名起源于汉伏波将军马援墓,因处在汉伏波将军马援墓以东而得名东伏波村。马援墓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西3.5公里处的龙泉村、伏波村旁,是一座圆形土堆墓,高约10米,直径10米,墓前有“汉伏波将军马援墓”和“始祖伏波将军马公援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援墓”石碑各一通精美石雕一块。

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是最著名的伏波将军,被人尊称为“马伏波”。

▲伏波将军马援像

法门镇

法门镇地处乔山脚下,距县城北偏东城10公里处,是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也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法门镇因法门寺而得名。法门寺坐落在美阳村,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年前后,当时称“阿育王寺”,隋朝时阿育王寺改为“成宝寺”,唐初时,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唐朝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

名街名村展示:

美阳村:村名源于美阳县。阳者即山之南水之北也。美阳者,以地处美山之阳而得名。据《史记·商君列传》及明清《扶风县志》记载,公元前年,商鞅变法第二阶段,在秦国全境推行县制,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统一规划,秦孝公2年,始设41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美阳县即为其中之一。由于美阳县治设在今法门镇老城,历史几经变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年建立了美阳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美阳村村名由此而生,此名由此而延用至今。

▲美阳村

绛帐镇

绛帐镇距离扶风县城13千米,是陕西省批准的个重点镇之一和关中百镇之一,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余亩,绛帐以汉大夫马融设帐讲学而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绛帐镇地名典故据说当年马融在此设馆讲经,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县境内所辖四方儒士听讲者逾千人,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绛帐”为师门、讲席之敬称,“绛帐”地名由此而来。

名街名村展示:

齐家埠古街:绛帐镇城开四个门楼,皆为两层,上为城楼下为门洞。北门楼上为药王庙,南门楼上为关帝庙,西门楼上为财神庙,东门楼上为全城的指挥机关,东门外为无量祖师庙,庙门正对东城门。进了东门,约有百米,则是颇有气势的“过街楼”,进了过街楼,才算真正进入了街道。

绛帐镇老街道的东头,有一座七八米高的六面砖塔,塔体是青砖砌就的砖柱,中间用土坯填充,塔顶是用砖瓦砌成的飞檐。塔的名字叫语录塔。语录塔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也是绛帐街保留下来的十年文革唯一的标志性建筑。

▲马融像

杏林镇

杏林镇位于扶风县的东大门,距县城15公里。西汉名将马援、马超的故乡就在杏林,现存的马超岭遗址、马援射弓处遗址依然风韵犹在。杏林镇地名典故据《扶风县志》记载,有位江苏常州人,姓石名泰,字得之,是一位精通医术的道士,云游四方,最后定居于杏林,为人治病不取报酬,凡病愈者,栽杏树一株为报,未过数载,杏树成林,以此得名。

名街名村展示:

浪店村:因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葬于扶风张家沟村而驰名,所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班固墓位于扶风县城以东浪店村,原来的石碑、石羊、石案已经不见了,只有青青的墓草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名人敬仰与哀思。墓冢呈圆形,馒头状,直径六米,高三米。墓前有陕西省人民政府于年树立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书:“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大字书写:“班固墓”三个大字,下面小字书写:“时代东汉”,落款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

▲班固著汉书

召公镇

召公镇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又名"菊村",与咸阳市的乾县、武功毗邻,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美誉,耕地面积亩,总面积42平方公里。

召公镇坐落地召公村当地有个名字叫“菊村”。如今,当地许多人还这样叫它的老名字。据《扶风县志》载:“在县东北30里,有召公古迹,今为召公镇,亦名召村,俗名菊村,召康公祠在焉。”据考证:在公元前年,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奭。周朝召公为右相,召公便在此地开设公馆,栽植甘棠树。他常在树下听讼断狱,教化百姓,并在馆内聚集子仆、兵士、当地百姓讲学论道,习周公之礼,论学问之道,开创了周代“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召公镇从西周时候算起,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名街名村展示:

菊村:召公镇坐落地召公村当地有个名字叫“菊村”。如今,当地许多人还这样叫它的老名字。据《扶风县志》载:“在县东北30里,有召公古迹,今为召公镇,亦名召村,俗名菊村,召康公祠在焉。”据考证:在公元前年,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奭。周朝召公为右相,召公便在此地开设公馆,栽植甘棠树。他常在树下听讼断狱,教化百姓,并在馆内聚集子仆、兵士、当地百姓讲学论道,习周公之礼,论学问之道,开创了周代“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召公镇从西周时候算起,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召公有一大爱好,就是他非常喜欢栽植菊花,众人知其爱好多助他栽植,在当地逐渐形成菊花园。每到秋季,菊花一开,金黄一片,观赏者络绎不绝,当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后来,人们就把此地的名字叫“召公”、“召村”或者叫“菊村”。

召公去世以后,后人思其遗爱,为保护甘棠树勿被采伐而作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公所菝”。公元年前后,这棵甘棠树尚在,高达13米,粗4米许。后在战乱中,“甘棠公馆”和这棵甘棠树均被毁了。

▲召公像

午井镇

午井镇位于县城西南七公里处,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以北宋淳化年间理学家张载在贤山寺讲学,提倡井田而得名。午井镇地名典故以北宋淳化年间,著名理学家张载在贤山寺讲学,提倡井田制而得名。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因为形状像“井”字,所以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名街名村展示:

高望寺村:寺院位于扶风县城西南20华里的午井镇高望寺村,高望寺乃扶风负有盛名的佛教古刹之一,始于唐末,盛于宋初,后毁于兵火,金正隆元年(年)重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清代知县(诗人)毛士储曾以“秦鹿渭畔起烟岚,绿树层层入云端;眼底难收千里景,高望寺里去参禅”的绝句赞美此景。

据史料记载,年,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共产党员彭修(后在扶眉战役中牺牲)受组织委派转入高望寺。以任教为掩护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他与关中地下党负责人孙宪武、牟富生、咎耀华等领导精密协作,为陕北革命根据地培养、保送爱国青年,输送军用物资。年7月的扶眉战役中,国民党军数万人马频繁穿梭于扶风各乡各村巷,7月14日彭老总作战指挥部从召公巨良南移至高望寺,当地群众日夜轮流分组在多处布放明暗号,保卫彭总的安全,并积极支前,为部队送粮送水,运送救助伤员。由此证明,高望寺不仅为千年佛地,还具有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和历史。

“高望晴岚”与“法门晓钟”、“贤山晚照”同属扶风八景之一,寺内现有“唐秋”、“金幢”(佛心石)属国家重点保护遗产;扶眉战役时彭德怀司令员作战指挥所旧址仍完整保存,供客人参观瞻仰。

▲贤山晚照

天度镇

天度镇位于县城北部的乔山脚下,距县城20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境内有野河山生态景区、东观山、中观山、三霄庙等旅游景点。天度镇地名典故天度,是因为周天子曾在此飞马渡河,“天渡”取“天度”;鲁马,西周时,扶风属岐邑,为京畿。鲁马这个地方相当于当时各地朝奉周天子的一个周转站,大家在这里歇歇马,休息休息,至于“鲁”已无从考证,故取名鲁马。

名街名村展示:

鲁马村:据《扶风县志》、《扶风县地方志》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灭纣,亦称商或殷后,各地的诸侯国派人来周原采邑祭祀太庙(今周公庙)和进贡王京(今岐山京当和持股风黄堆一带),远在今山东的鲁国每年来参加祭祀的人马就驻扎在现在的鲁马,作祭祀进贡前的准备,所以鲁国人在这里建馆修舍,驻军养马(类似今驻外办事处),这里现在还留有周人多处活动的遗迹:在鲁马赵家组南普有一棵周代时栽植的古槐树,大跃进时被砍伐掉,时已长成十一、二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抱住的参天大树。

据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年)发生荒灾,扶风知县徐三畏曾在大槐树下设“赐粥棚”实行赈灾活动,据说几千人在大树下食宿,遮风避雨几个月;另外在郭家沟源村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沟源周代遗址”,并出土了周代尊簋等文物;还有至今仍叫“南关”、“北门”的地方等遗址。

这种祭祀活动,年复一年,这里逐渐形成了村庄和集市。周代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里叫“鲁公养马处”;唐时还曾在这里设“鲁马驿”。传说唐昭皇和杨贵妃去麟游,九成宫避暑在这里歇马停留,途经野河山,有“贵妃梁”、“杨家沟”等遗址,后来人们便把这里简称“鲁马”。宋时,这里已有集市雏形。直到元代时,这里已是店铺栉比,商贾拥集,人口达千人。

▲野河山春景

段家镇

段家镇位于扶风县中南部,地处扶风县城与绛帐工业园区中间,距县城7公里,辖区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3.76万亩,境内有名扬海内外的宗教圣地大明寺,千年古刹青龙庙。

名街名村展示:

青龙庙村:青龙庙约唐初建,距今余年,因其下渭河蜿蜒而过,形景极像一条青龙,故名青龙山。青龙山似山非山,山顶上建有一座古庙,庙因山而得名,称为“青龙庙”。青龙庙悬山峰顶端,四面古柏环抱,郁郁葱葱,势如星辰倒映,俯视西崖,似如身临华山西峰之壮观,故有“湋水古柏绕鹫岭,三面临壑悬青龙”的赞誉。庙内供奉谓“索姑圣母”,为唐初太宗李世民封誉。据《扶风县志》记载,庙内有明代大钟及铜铸圣母神像等,均在文化大革命中废。今仅存庙宇上殿一栋,为晚清建筑。

青龙山因索姑及姑姑等独具神秘的色彩和神奇的传说,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四川广元、甘肃陇西、宁夏固原、河南灵宝等地及本省武功、周至、兴平、眉县及扶风五县群众的信仰和朝拜。

清末为当地张化龙、李化虎、昝化熊起义旧地。后因清廷镇压失败。一九八五年,青龙庙被扶风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庙一角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撲笟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槸鍝
鎷夎惃娌荤櫧鐧滈鏈濂界殑鍖婚櫌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