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面皮 文/刘省平 一 面皮是一种薄片状的面食,多用小麦面粉,亦有用米粉或其它淀粉制作成。一般情况下,凉拌食用,故亦称“凉皮”。 面皮是一种中华传统小吃,历史久远。据传说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面皮。如果这个说法可靠的话,凉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相传有一年,陕西户县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纳贡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人将大米碾成粉,蒸出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后大喜,下令每天制作食用,于是便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如果这个说法准确的话,此物叫“秦皮”更显妥帖。因为它起源于秦代,又是秦镇人发明的,不该叫“秦皮”么? 我之所以建议把面皮叫“秦皮”,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理由。 提起“面”,大家很容易想到是小麦面粉;尽管大米磨成的粉也是面粉,但是大家习惯称其为“米面”或“米粉”;豆子磨成的粉,也叫“豆面”或“豆粉”,依次类推就更多了。因此,改称“面皮”为“秦皮”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可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这么叫过。尽管我的理由很充分,但这个建议大概是不会被大家采纳的。 中国面皮的种类繁多,做法各异。按食材去分,种类有:面皮、米皮、醋粉皮、魔芋皮、绿豆皮等等。按制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等等。 面皮吃法多种多样,可以凉拌、热调,还可以油炒,但平时主要是凉拌吃,只有在冬天才会热调、炒着吃。其实,过去面皮一直属于夏令小吃,但如今已经成为四季皆宜的食品。而且据我了解,爱吃面皮的人虽多,但最爱吃、吃的次数最多的人是女人。她们饭量本来就小,一碗面皮就搞定了。而男人就不行,好多人吃一碗面皮,再咥一个肉夹馍、喝一碗醪糟,还嚷着自己没吃饱! 面皮的种类和吃法很多,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都有售卖,但要说有名的地理品牌则属秦镇米皮、汉中米皮、岐山擀面皮、扶风烙面皮和萧县面皮,商业品牌那就更多了。 秦镇面皮 二 秦镇米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原产于陕西户县秦镇而得名。秦镇,别名秦渡镇,位于户县东边,毗邻沣河,乃闻名遐迩的三秦历史名镇。秦镇其实距离西安市不远,但我一直没去过,不知道那里的面皮到底如何。在西安工作十几年了,见到过不少打着“秦镇面皮”幌子的店,也吃过几次,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我想,有机会的话,还是得去秦镇街道看一看,尝一尝,寻探一个究竟。 汉中地处陕南山区,那里是盛产大米的地方,面皮原料主要就是米皮了。我一直没有机会去汉中,所以亦没有吃过汉中当地的米皮,倒是在关中地带的几个城市里汉中人开的米皮店里吃过,味道还不错!汉中米皮,有“凉皮子”和“热皮子”之分,这两种我都吃过,但更喜欢热皮子,虽不筋道,里面只有豆芽杂拌,却很是热乎暖心。 擀面皮多出自关中西府人之手,是很多吃货们的最爱。宝鸡市下辖的每一个区(县)都有制作和售卖擀面皮的店,但一提到擀面皮,很多人嘴上总说是“岐山擀面皮”,这个似乎有失公允。擀面皮是岐山人发明的么?这个我没有见到什么文献上有过记载。不过,要说的是,岐山人是很有商业头脑和品牌意识的。宝鸡很多吃食的名气,大上都是岐山人在外面打出来的,比如:岐山擀面皮、岐山臊子面、岐山香醋等。这就是岐山人的聪明了。有些东西并不见得就是岐山人发明的,却被他们抢先在名字前面冠以“岐山”二字。其实,打不打“岐山”地理标志,擀面皮的确是早早就打出了品牌。有了这个地理标志品牌作为背书,面皮就好卖了,于是就又出现许多商业品牌,很多还开起了连锁店,在此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在关中地面,除了擀面皮,就属烙面皮有名了。烙面皮出自扶风县,近几年比较流行,已经传到西安、宝鸡、渭南等地去了。如果说擀面皮口感较硬的话,烙面皮则更让和、挂舌一些,还加拌了刮刮(很多人写成“瓜瓜”)。这两种面皮虽然口感有差异,但口味都是一样的酸、辣、香!作为扶风人,大家虽对“岐山擀面皮”这一叫法有些不服气,却是无可奈何,好在我们打出了“扶风烙面皮”,也多少算是撑了一点面子。还有一点值得说道——在面皮的吃法上,扶风人有一个新创造:面皮拌猪杂肝。这种新吃法我是两三年前才知道的,且亲自在县城老区的飞凤市场里吃过几回,荤素搭配,真心不错!你若不信,有机会的话,可到扶风老县城吃上一回,绝对过瘾! 至于萧县面皮,我只是听说它是当地名吃,是安徽省区域代表性美食,据说尤其流行于淮北、宿州、徐州、合肥、蚌埠、枣庄、永城等地了。这十几年来,我主要在西安工作,虽然也常去外省出差,却未在外地吃过面皮,也不知道其口感和口味究竟如何。 岐山擀面皮 三 我是西府扶风人,从小没少吃过面皮。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家家都会蒸面皮,隔三差五就用面皮来“改善”生活。不过,自己家里一般做的都是蒸面皮,主要食材是小麦面粉。蒸面皮少不了一样工具——面皮锣锣。面皮锣锣是用白铁皮制成的,圆形,直径约二三十厘米,外围有三五厘米高的竖边。每次往锣锣里倒面水之前,要先在锣锣内底均匀地擦上一层生菜籽油,这样一来面皮带了油,吃起来更香;二是面皮蒸熟了好脱离锣锣。锣锣使用完了得将洗净晾干,还要再给里面涂抹一层菜籽油,以防起锈。一般家庭至少都会有两个面皮锣锣,以便蒸凉皮时倒着用。还需要注意的是,面水不能和得太稠,不然蒸出来面皮太硬;和得太稀了,面皮又太软,从锣锣里倒出来容易撕烂。面皮刚出锅时,要连锣锣一起坐在凉水上,让其迅速冷却下来。倒了面水的锣锣放进开水锅里蒸上大概五六分钟就熟了。因为蒸面皮时锣锣像船一样漂在水面上,所以家乡人常把蒸面皮叫“漂面皮”。这只是一般面皮的做法。面皮要想更好看、更弹牙,面水就要事先仿佛揉洗、沉淀一下。洗过的面水,产生一种副产品——面筋,它可以作为辅料配着面皮去吃,效果更好。蒸熟的面皮经过冷却之后,一张张码摞起来,放在竹子荆笆上。吃之前,用刀子切成约略一指宽的条带状。面皮揽在碗里后,加上煮熟且用凉水拔过的青菜、豆芽,舀上几勺调和水水,然后就可大快朵颐了。好的面皮,色白透亮、柔让筋道,不黏牙,不噎喉。吃面皮时不能太心急,否则容易打嗝。自家里做面皮的时候,一般都会同时在后锅里熬上米汤。一凉一热、一干一汤,两种食物搭配着吃,胃里非常舒坦!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外出求学、工作,在咸阳、西安、渭南等地也吃过几次面皮,总觉得那汁水都调得不香,所以不爱吃,亦很少吃。但我每次只要一回到扶风老家,很多时候都是一出客运站,就直奔综合市场而去,先吃上一碗面皮再说。我们那里卖的面皮,不管是集市上摆摊的,还是在街道开店的,面皮都做得很地道,汁水也调得很香。这种汁水,一般农家是调不出来的。后来,听一位扶风面皮世家的女儿说,她家的面皮汁水里有二十几味调料呢,出了盐、辣椒、香醋、味精,还有花椒、桂皮、大香…… 中国人是富有智慧的,这在饮食上就有很好的体现,别的姑且不说,就一个面皮就搞出这么多做法、吃法。这三十多年来,我吃过很多面皮,但感觉还是关中西府的面皮最好吃! 扶风烙面皮 作者简介 刘省平:男,生于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年公开发表作品,相继在《中国文学》《西部文学》《黄河文学》《华夏散文》《秦岭印象》《中国散文家》《农业科技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50万字文学作品;作品入选《中华散文精粹》《当代文学作品精选》《陕西青年散文选》《宝鸡文学六十年》《历史与文化》多部文集。曾策划主编《西府散文选》《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驶向春天的火车》。近日,长篇系列随笔《西行漫笔》在《旅游商报》连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