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故事要从20年前的一个采访节目说起。 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正式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 这个大洋彼岸传来的消息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人们感到无比的震惊。 除了山口百惠,其实早在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现于电视,自称为中国杨贵妃的后裔,而且还展示古代文件作佐证。 这一事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日本学者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详细记录了这件事。 所以,杨贵妃死而复生,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还留下了后代,难道这真的不是一个民间传说? 本期影片,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年·中国陕西 公元年,当时,唐朝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手下的大将安禄山突然起兵造反。 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打到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唐玄宗惊慌失措,连夜带着众多的嫔妃、皇子、公主和文武百官,在禁军的护送下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的队伍就到达了陕西境内一个叫做马嵬坡的地方。 七月的天气非常炎热,没有一丝凉风。 皇帝、妃嫔、文武百官,甚至随行的宫女宦官,内心都充满了茫然,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这些人茫然没有什么,可怕的是禁军也充满了茫然。 他们都有父母妻儿,突然间要跟着皇帝逃亡,原本在逃亡的时候只顾着逃跑,没有时间多想,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全军上下很快就弥漫着一股让人不安的躁动。 统帅禁军的大将陈玄礼自然发现了这种情况,他知道,大家都需要一个出气筒来宣泄这股躁动。 于是他把目标对准了杨贵妃。 如果不是唐玄宗一味宠幸她,连带着把她那个无能的哥哥提拔成宰相,局面肯定不会糟糕成今天这个样子。 于是在他的引导下,禁军鼓噪着奔向皇帝的行营,首先乱刀砍死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然后,他们拿着刀枪对唐玄宗说,杨贵妃也应该被处死。 唐玄宗无奈,只能让他的贴身宦官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不远处的佛堂,杨贵妃随后就被缢死在了佛堂中。 杨贵妃死后,就用紫褥裹着,草草掩埋在佛堂旁边的土坡上。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叫做马嵬坡之变,杨贵妃死于马嵬,葬于马嵬,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为什么在年后,会突然爆出杨贵妃的后人在日本的惊天奇闻呢? 年·陕西法门寺 时间回到年,八百里秦川上空,乌云翻滚,雷声阵阵。 持续了十几个昼夜的秋雨,依然向这块古老的土地倾泼不绝。几乎每一条河流沟壑都发出了爆满后的咆哮奔腾之声。 扶风县法门寺内漆黑一团。阵阵狂风卷动着万缕雨柱,在幽深破落的寺院呼啸奔腾,疯滚乱舞。 随着一道蛇状的电光刺向法门寺院落,释迦牟尼真身宝塔上空腾起一个光照天地的火球,接着是一声惊心动魄的爆响。霎时,矗立了四百余年的释迦牟尼真身宝塔如被锋利的钢刀从塔顶劈下,齐刷刷崩掉一半。 6年后,法门寺释迦牟尼真身宝塔开始重建,考古人员在清理地面废墟的时候,发现了埋藏千年的法门寺地宫。 地宫最有名的自然是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唐代的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对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一大一小,设计精巧。 这种香囊此前被俗称为“香球”或“熏球”,但是在记录地宫供养物品的《物账碑》身上,明确将它们称为“香囊”。 这一发现,立刻惊动了致力于唐史研究的历史学家们,因为这解开了《旧唐书》中的一个千古谜团。 据《旧唐书》记载,仓皇出逃的唐玄宗在马嵬坡被迫赐死了杨贵妃后,一直对杨贵妃念念不忘。 战乱平息后,他从四川回到长安,秘密命令宦官前去马嵬坡改葬杨贵妃,但是去改葬的宦官回来却回话说杨贵妃的肌肤已经腐烂,因此只带回了杨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这一段短短50个字的记载,却给后人留下了两个千古谜团。 第一,杨贵妃的肌肤虽然已经腐烂,但仍然可以改葬,为何去改葬的宦官只带回了杨贵妃携带的香囊? 第二,唐玄宗回长安是年的12月初,回到长安差不多一年半才派人前去马嵬坡。到底是什么样的香囊,能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保持不腐不坏? 直到法门寺地宫中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的现世,《旧唐书》中的第二个千古谜团,才得以解开。 至于说这一对香囊,是不是杨贵妃死后留下的香囊?我们无从得知,这恐怕会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那么,第一个千古谜团又该如何解释呢?是否如《新唐书》的记载,其实墓穴中没有杨贵妃的尸体,只有杨贵妃的香囊?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已经不复存在,我们无法想象马嵬坡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外。 杨贵妃是真的遇难,还是被执刑的高力士手下留情。这个问题,恐怕也只有当年的高力士和随行的侍女清楚了。 今天的马嵬坡依旧苍凉,这里的一花一草见证了一千多年前那段令人费解的历史。 一千多年后,旧时的杨贵妃被埋葬的地方只有一个简陋的石碑,“文革”时这块墓碑也遭到了破坏。 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面不仅有楊贵妃的墓,还有楊贵妃的塑像,供游人瞻仰。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宦官挖开的就是这个墓,只不过这个贵妃墓完全与昔日的墓不同了,但是它依然还是一个衣冠冢,没有杨贵妃的遗体。 人们不禁发问,杨贵妃真的死在了马嵬坡吗?她的遗体究竟去了哪里呢? 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如果这位绝世美人真的幸免于难,她最终又去向何方呢? 于是就有了影片开始的那一幕,先后有两个日本女人声称是杨贵妃的后人。莫非当年的杨贵妃真的逃离了大唐,转道东瀛了吗? 杨贵妃东渡日本?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 《长恨歌》记载,唐玄宗在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就派一个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下落。 最后道士在蓬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给唐玄宗的信物发簪。 说的有理有据,而且有发簪为证,那么这里所说的蓬莱在哪里呢? 翻开史书,历史上关于蓬莱的记载很多,但是在先秦时期,关于蓬莱的记载有两个: 最早记载蓬莱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奇书《山海经》,说蓬莱在海上,但没说是哪个海,更没有给出精确坐标。 战国时期的《列子》中说渤海的东边有五大神山,其中一座就叫蓬莱。 而根据中国一贯的传说,当年,徐福帮秦始皇出海到蓬莱仙山求长生不老之药,便是从青岛琅琊台出海的,一直向东便到达了日本。结合这件事来看,蓬莱真的很可能就是在日本的某地。 在日本海沿岸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渔村,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坚信一个久远的传说: 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日本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 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天的日本山口县久津。 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因此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 日本世代流传的传说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但是这个传说却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中国的传说加上日本的传说,似乎在告诉我们,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但是按当时的原始条件,杨贵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吗?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5次失败,屡遭磨难,第6次才终于到达日本。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是这样的描述,说杨贵妃是有人代替去死,或是她上吊后又恢复了元气,最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到达了日本。 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遣唐使。 遣唐使就是日本派到中国的使者。 唐朝时候,中日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 据记载,在唐朝不到年的时间里,经常有遣唐使来访,其中规模最大的达到五百多人。 那个时候,日本的造船技术比较发达。所以从航海技术、从造船技术、从交往规模上来说,杨贵妃出逃日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唐朝有记载的十多次遣唐使都是乘坐这样的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 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他们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州、扬州和苏州,然后到达唐朝的首都长安。 那么,杨贵妃想要逃亡日本,肯定也要沿着这条遣唐使来唐的线路,最后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后来它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的时候,滞留在唐朝的有两个有名的遣唐使,叫做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吕。 这两个人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但是经常和他们一起提起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鉴真。 他们两人返回日本的时候,邀请鉴真和尚同行。 但是戏剧的是,鉴真最终到达了日本,但是他们两人乘坐的船只遭到逆风的袭击,最后竟漂泊到了安南,千辛万苦回到唐朝,碰巧又赶上了安史之乱。 或许因为藤原清河身份重要,或者是鉴真的请求,公元年,日本天皇专门派出以高元度为大使的遣唐使团迎接藤原清河回国。 但是藤原清河并没有回日本,也许,杨贵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藤原清河或阿倍仲麻吕的帮助下,偷偷乘坐日本遣唐使的船,到达了日本。 但是这真的可能吗? 毕竟日本遣唐使来唐是在马嵬坡之变3年后。难道杨贵妃已经在民间躲藏了3年?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杨贵妃所在的杨家,在长安根基深厚,如果她真的想躲藏3年,也不无可能。 总之,从日本女星的现身说法,到日本的杨贵妃坟墓,再到日本遣唐使,似乎都在说明,杨贵妃的确去了日本。 太蓬山下的坟墓 就在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传闻似乎要盖棺定论的时候,有关杨贵妃的下落,又传出了一种新的说法。 这种说法同样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蓬莱仙山有关。只不过这里的蓬莱不再是日本,而是四川的太蓬山。 在四川省营山县,有一座太蓬山,地貌独特,山势险峻,太蓬山诸峰呈莲蓬状,所以后人取荷花的莲蓬之意,称其为“太蓬山”,山上仙雾缭绕,素有“蓬莱仙迹”之称。 早在晋朝初期,已经是道教圣地之一,隋唐之后更是香火鼎盛。 在太蓬山下,有一个构造简单、已经生了青苔的古墓。奇怪的是,这个墓上只刻了“杨氏之墓”4个字。 当地人介绍,此地从古至今无一家杨姓人氏,而且方圆几十里就只有这样一座孤墓,从未有人来拜祭过墓主,更令人费解的是,此墓虽地处荒山却坐北朝南,风水极佳。 那么,这墓里到底埋的是什么人? 根据当地的传说,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乔装打扮,翻秦岭,过巴中,跨越州县,来到太蓬山避难。杨贵妃信奉道教,决意在太蓬山上道观出家,就被道观收留,死后葬在山下的村子里。这个古墓就是杨贵妃的坟墓。 回顾影片中的介绍,无论是马嵬坡的杨贵妃墓,还是日本的杨贵妃墓,都明确表示,那些坟墓就是杨贵妃的坟墓。 按照常理来说,杨贵妃是个逃亡之人,即便是死了也定然不敢刻自己的名字,这么一想,“杨氏之墓”或许就是真的杨贵妃墓,毕竟遮遮掩掩的背后,总有不可告人的故事。 但是,当年复活的杨贵妃怎么会逃到太蓬山呢? 学者冯汉镛给出了一种说法,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为杨贵妃专门开辟了一条荔枝路,而这条路路过太蓬山。因此杨贵妃是知道太蓬山这个地方的。 在太蓬山透明岩的摩崖题刻中,位于岩西有一处唐代石刻,叫做《安禄山题龛》。但是从史料记载来看,安禄山从未去过营山,甚至是蜀地都不曾到过,为何会出现关于他的题龛?有专家认为,这是杨贵妃为了不泄露身份,冒名代刻。 说起来,这专家的脑洞够大的,杨贵妃冒名谁不好,要冒名安禄山?她本身就是个通缉犯,为了隐瞒身份,冒充另一个更牛的通缉犯?这可能吗? 当然,希森可以开一个更大的脑洞。 如果《安禄山题龛》真是杨贵妃冒名安禄山所刻,岂不是意味着杨贵妃在为安禄山祈福,他们之间肯定有不可告人的关系。 那么,安禄山打到长安时,杨贵妃还用得着逃跑吗? 她到底是自愿逃跑呢,还是被唐玄宗裹挟着逃跑呢? 在马嵬坡的时候,是不是杨贵妃准备给安禄山通风报信,被陈玄礼发现了,陈玄礼才假借兵变,除掉了间谍杨贵妃? 那么之前呢? 是不是杨贵妃一直在给安禄山提供情报,才让安禄山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长安城? 再之前呢? 杨贵妃会不会就是安禄山训练的间谍呢? 再往前,安禄山会不会是一个复仇者? 又是一个狗血的乱世情仇片。 嗯,不能再继续说了,这脑洞越开越大,简直可以写成一部谍战小说,就叫做安氏孤儿,或者盛世佳人? 回归正题,其实如果真要证明这个古墓是不是杨贵妃的坟墓,只有一个办法,对“杨氏之墓”进行考古发掘。 但因为“杨氏之墓”已经被列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只能等将来条件成熟了,然后才能对“杨氏之墓”展开必要的修缮和保护。 如果能有幸在墓中发现遗骸或一些陪葬物的话,只要进行一番科学鉴定,就能知道墓主人到底是不是杨贵妃,从而破解这一千古谜团。 最后,希森说,宁可杨贵妃默默无闻躺在太蓬山荒凉的坟墓中,也不希望她屈辱的成为昏君苟安性命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