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臊子面,悠悠西府情文/周小玲我的家乡扶风县,不仅有名胜古迹法门寺闻名世界,更有扶风美食臊子面名扬四海。扶风臊子面,古时候叫“蛟”汤面,相传在西周初期,在渭河一带有一蛟龙危害四方乡邻,周文王摔众臣斩掉恶龙,用蛟龙肉和面,并熬制一锅肉汤浇面和百姓一起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种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在流传中得到了发展。另外还有一种叫法:“嫂子面”,西周时期扶风法门寺镇有一男孩,家境贫寒,父母早逝,是家里的嫂子抚养他长大,这个男孩刻苦读书,后进京赶考,临行前嫂子为他做了一碗面,后来男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沿路府县接待食物虽然丰盛,他却食同嚼蜡,回家后,当他吃到嫂子做的面时,激动地说,这就是他想吃“嫂子面”这种“嫂子面”代代流传一直至今。扶风县地处渭北高原,盛产小麦。巍巍秦岭滔滔渭水,肥沃的黄土地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所以也在此衍生了扶风臊子面。成为扶风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更成了西府地区的特色名吃。西府地区主要以面食为主,种类繁多,但臊子面以其独特美味成为人们的最爱。扶风和岐山相邻,所以臊子面也分扶风臊子面和岐山臊子面,区别在于扶风臊子面不放辣子,是清香型口味,而岐山臊子面以辣为主。属于酸辣味道。扶风臊子面漂菜放豆腐丝和葱花,而岐山臊子面漂菜则是蒜苗和鸡蛋花。正宗的扶风臊子面是由小麦面粉手擀成的细面条,猪肉燣的臊子,黄花木耳做的低汤,以及油炸豆腐,葱花做的漂菜烹制而成。扶风臊子面有三大特点。一是面条:薄,筋,光。薄是指擀好的面条薄如纸张,筋是吃到嘴里有嚼劲,光是面条光滑直吸溜。二是做法:煎,希,汪。煎是指汤要烧得滚烫暖心,希是指面少汤多入味,汪是指臊子油多漂菜多色泽鲜艳。三是味道:酸,鲜,香。酸是指调的汤醋要出头,鲜是指用生姜炝的汤味道很鲜,香是指臊子的香味浓郁。臊子面好吃,其制作工序也比较复杂。首先臊子要选用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切成手指大小的方丁,加入生姜,盐,大料,酱油和醋小火烹制而成。面条要用冬小麦面粉和面,反复柔光后放置半小时,等面醒好后擀成很薄的面片,再切成细条。底菜是用优质的天然木耳和黄花泡发后洗净切段,再加佐料炒熟。漂菜必须选用老豆腐,切成薄片,待油温升高到八成时下豆腐,两面炸至金黄色捞出切成细丝。再配上切好的葱花。臊子面的汤是最关键的,它是臊子面的灵魂。“汤要香,不离姜”生姜必须有。调汤最重要的是食醋,必须使用农家自己酿造的粮食醋,才能调出香味浓郁的臊子面汤。汤调好后依次加入臊子,底菜,最后洒上漂菜。待水开后下入面条,大火煮沸两开后捞出,凉水过面。碗里捞上一筷头,浇上调制好的臊子面汤,美味可口的臊子面就做好了,色味俱全。还没吃到嘴里,单是那浓郁的臊子香味就馋的人直流口水了。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欢吃臊子面,并写下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臊子面在西府地区口碑极高。扶风人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臊子面是必须的。为了招待好客人,每次做臊子面,面都捞的特别少,仅有一筷头面,而汤又浇的多,这样面才有味道,吃起来才香。男人口大,可以一口吃一碗,所以也叫“一口香”,女人和小孩也只需要两三口就能吃完一碗面。主人家一边端面一边还不停问道:“醋尝着么?”“一碗就一口面,多吃几碗”主人做的精心,客人吃的酣畅,即使吃饱了,再多加两三碗也不成问题。关于臊子面,还有一段开心的记忆,那是在二零零五年,我当时在法门寺景区做导游,接待了五位来自美国的游客,参观完景点后,带队的翻译问我扶风有什么特色小吃,我毫不犹豫推荐了扶风一口香臊子面,经他同意后带他们一行六人去美阳民俗村吃扶风臊子面,几位美国游客把一大桌面吃完,连汤也全部喝掉。还竖起大拇指不停夸赞:verygood、verywell1、verygood!并对带队翻译说:我要向我的家人和朋友介绍扶风一口香臊子面。让他们来中国一定要来扶风法门寺吃这种好吃的面条。他们边说边比划着,惹得大家都笑起来。扶风臊子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小孩满月,老人过寿,都是必不可少。菜做的再好,如果没有臊子面,那就等于没有吃饭。所以,但凡有过事的主人家,会特别叮嘱厨师,菜品可以一般,但臊子面必须做好。所以厨师会使出看家本领为客人做出美味的臊子面,客人也一定能吃上三四十碗,甚至更多,美美的过一回臊子面的瘾。生于扶风,长于扶风,所以臊子面也是我的最爱。小时候,家里生活清贫。记忆里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一顿臊子面,平日里嘴馋的我总是惦记着那酸香可口的臊子面。每逢村里哪家过事,总会缠着父母带上我,只为吃上几碗臊子面。后来生活好了,母亲也会经常给我做臊子面吃,感觉母亲做的臊子面是天下最好吃的面,永远也吃不够。长大后我也学会了做臊子面,现在只要在外地的孩子回家,我一定会给他们做臊子面吃,而且孩子们都说我做的臊子面最好吃。这或许是对家乡和亲人的牵挂吧!岁月悠悠去,民俗代代传。扶风臊子面历经数年,经久不衰,源源流长,是关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根植于西府人民生活中的一种绝佳美味,已成为扶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作者简介
周小玲,笔名:叶坠无声。陕西扶风人。供职于宝鸡电信扶风分公司。扶风县作协会员,金台区作协会员。喜欢以文字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曾有诗歌,散文在“一线作家”“长安文苑”“中国乡间美文”“周原文艺”等网络平台发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