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年前的今天,著名京剧大师、“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的马连良先生诞生在北京西城一个回民家庭中。马连良先生八岁入科,一年后即登台演出,十六岁出科,后声名鹊起。马连良先生矢志京剧改革,创立马派艺术,大力培养新人,为京剧的生存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期间,马连良先生多次参加义演及慰问演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年,因主演《海瑞罢官》遭受迫害,享年65岁。适值马连良先生诞辰年,本馆特刊戏剧评论家李佩伦教授在20年前马连良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所撰文章,溯述其事,以彰其德,并表缅怀。 艺苑昆仑,民族之光 ——京剧大师马连良百年诞辰祭 李佩伦 文 ????今年恰值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百年冥诞,李瑞环同志为庆祝活动作了专门批示。 今年2月份以来,从中央到一些省市先后召开了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纪念演出。多种媒体作了专门报道,发表了大量纪念文章。由薄一波同志题签、由本人撰写出版前言的《马连良艺术评论集》已正式出版发行,反响强烈。诸如此类,至今余响未绝…… 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 举世公认的荣誉,不应只在他人话语中如醉如痴,而我们的茫然不知或不以为然,至少有贻笑于人的悲哀。 上个世纪第一春,八国联军正在京师横行肆虐,刀光血影,天悲地怆。就在这年的正月初十,公历2月28日诞生了一位未来的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 外寇猖獗,内乱频仍,伴着他求生求艺的生命历程。天命之年欣逢盛世,几多求索,未能一一实现,便卷入文祸武唱的历史尴尬中,无言饮恨西归。 寿夭听命于天,无须怨怒。荣辱取决于己,世有公断。人类记忆向永恒绵延,抹不掉的记忆,记忆中辉煌,那才是历史。马连良给回回民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千古华章。 当我们立足于文化的高度,用历史的目光,回眸那不可重复的历史的冷暖阴晴,马连良在他生命实现与价值实现统一中,没有苦斗的轩昂,只有苦苦追求的平凡。他虽是不朽的艺术家,却有从众的平凡。在某种社会学尺度评价上,他只是少了些盛誉下的浮名。没有了障眼的种种,或许才更容易走近马连良,作出贴近真实的判断。会有遗憾,遗憾留给了良知;又无须遗憾,天宇新开,金轮浮海,马连良,马派艺术,京剧事业正在开始着夕阳到朝阳的轮回。 马连良生在回族之家。父亲马西园酷爱京剧,藉以谋生的马家茶馆,设了二黄清音桌,实际上成了个票房。由于地处阜成门桥头附近,“门马茶馆”一时颇受戏迷和票友青睐。马西园的三弟和六弟本是京剧演员,近水楼台,自然会请来一些名演员助阵。儿时的文化环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文化人格。马连良一生用京剧支撑着生命,幼年的耳濡目染起着关键作用。 马连良先生的父母马西园夫妇 马连良小名“三赏”,回回名“尤素福”。马连良五岁多被送到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与宗教知识。伊斯兰意识灌注到他的生命结构中。无形意念决定有形生命。终其一生,马连良的坚韧、进取、豁达、坦荡、扶危好义、达天知命,莫不体现着作为穆斯林的人格品质。 马连良于年入喜连成科班,在连字科中。学戏从艺,虽与家道中落有关,但主要原因是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连良”一名自此开始,总教习萧长华赠号温如。 富连成连字科学员合影(第一排右起第三人为马连良) 马连良初从茹莱卿学武小生,后从叶春善、萧长华学老生。所学尽是边边沿沿角色,但人物多样化,戏路多样化,这大大有助于他才能的开发和广泛的适应能力。 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变革的历史走向,涌动出一股变革戏曲的文化思潮。他们以京剧为标靶,从她的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盘的否定,虽矫枉过正,带有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确实道出了京剧艺术某些症结。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综合运用一切艺术手段是她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其逐渐雅化过程中,主要行当生、旦,以唱为主,渐渐形成了重唱腔,轻做、念的审美取向。演员唱戏,观众听戏,这无疑限制了舞台形象的完整性,产生了演行当不演人物的流弊,妨碍了观众多元的审美满足,也阻碍了京剧艺术走向现代生活、走向世界舞台的脚步。 政治改革社会思潮中出现的京剧“消亡论”,使京剧艺术受到了强烈冲击,也激发了京剧内部的活力。求生的本能和自我意识的强化,化为了守住本体、适应新变、寻求发展的某种能量。总之,社会动荡、舆论压迫以及受众审美需求的变化,都作为巨大压力,使梨园内部产生了危机感,尽管尚不具备自我改革明确方向和自觉意志,却调动起了各方面积极力量,马连良学艺之始正逢其时。 老生行当大多以谭派为宗,马连良也不例外。或许是天赐良机,一日谭鑫培的《朱砂痣》缺个娃娃生,选用了马连良,在剧中扮演韩天赐。同台还有陈德霖、贾洪林。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机遇,马连良珍惜这一机会,演出极为成功。这对于一般孩童只是一时得意,而马连良则是在久久振撼之后,寻找到了求艺的方向。 贾洪林继承谭氏衣钵,又从自身条件出发,发挥做表的优长。其唱、做兼工,一时无二。马连良从贾氏身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定位。从此,他便以学贾而入于谭,即置身贾氏堂奥、遥拜谭氏门墙,走着另一条学谭的门径。 年,16岁的马连良学艺9年出科,从科里红而为观众瞩目。他的走向,京城戏迷引领在望。恰值三叔马昆山在福州组班,由于家庭生计日蹙,需要他承担起养家的责任,马连良便应邀赴闽,在马昆山的扶持下,他得到了充分展示才艺的机会,以谭派须生而名噪八闽。 出科不久的马连良先生 马连良经受锻炼,大开眼界,却又深感成就大才的种种不足。一年之后,年秋返回北京,一番恳求,感动了叶春善、萧长华等前辈,允许他再入富连成,带艺进修。这一非常举动,实乃基于欲成大器的雄心。综观他的一生,马连良总是凭着努力,去接近高悬的目标,面对成绩从不志得意满,而是跨越过去,迈出更为艰难的一步。 这次入科,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学艺演出之外,他观摩名家演出,叩访名家求教。他不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