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为了写《闲谝岐山》古周原部分,请教了岐山县周文化协会会长郑鼎文,郑老师约请为“召公廉政文化征文”撰稿,苦于没有时间,就把多年前写就的《仰望召公》略作修改发给郑老师,没想到拙文获征文优秀奖。应郑老师之约,11月13日参加了在岐山县举办的“第十届周文化学术研讨会”,作为召公镇召公村人,万分欣慰。

参会的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许多周文化大咖。三门峡市甘棠苑创始人吴启民先生把召公文化核心总结为“一棵树,两朵花”,甘棠树代表召公官德,菊花代表召公晚节,荷花代表召公人品。言简意核,令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吴先生称:未来召公思想必横空出世。有幸还得到吴先生馈赠的一桶甘棠梨。

从岐山回来后,一有空,就翻看征文集,随着对召公认识的深入,更为老家有这么一个古老而有文化传承的名字而自豪。召(shào)公,又称召康公,姓姬名奭(shì),是周公的庶母弟弟。周公、召公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在家族排行老四,召公排行老六。召公镇、召公村,因召公当年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因召公喜植菊花,召公村也称菊村。召公镇甘棠树旁曾建有召康公祠。明代官员范吉留下了“落叶孤村暮,秋风野寺深。甘棠千载树,蔽芾到如今。”(《拜召康公祠》)的诗句,清代官员陈允锡留下了“游暑当年事,息阴千载心。清风来古树,税驾一披襟。”(《过召康公祠》)的诗句。召公初中过去叫“甘棠公馆”。

据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李军科考证,召公村召字源于先周古地名“召地”,为什么叫“召地”呢?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谣:“吕宅是指挥部,召公是练兵场,杈召是武器库,召扎是宿营地”、“先有吕宅村,后有召公镇”便是最好的注释,因为召公村这块地方是先周时期的练兵场,兵士常年的呼叫声、呼喊声成为此地最大特点,当地人就把此地取名为“召地”。《尔雅》“释诂第二”中,“征,召也”,“召,呼也”。可见,召字的本义为呼叫、呼喊、呼唤。召公、吕宅两个地名,在取名时间上是同时的,把姜子牙(吕望)驻地堃地称吕宅,把姬奭驻地召地称为召公。周朝留下的与召公有关的地名,如召宅、召首、召光、杈召、恭召、召陈、召李,呈扇形分布在召公村从南到西北的位置上。《中华姓氏大全集》认定,召地是中国邵姓的发源。杏林镇召宅村旁边有个菊花村,就是召公的后花园。

为什么召字,有的地名读(shào),有的地名读召(zhao),是因为召地的人被召公常年在甘棠树下办公理政、审理案件、平息争端的勤政精神所折服,就故意念转音,把召(zhao)公叫劭(shào)公。三千年来,口口相传,召公人赞扬一个人勤快时依旧说——你劭(shào)的很!用普通话说就是:你勤的很!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凡是与召公讲学、住宅有关的地名,召就读shào,如召公、召陈、召李,是出于对召公的尊敬和崇拜,把其它的按方位、事件与召公有关的地名,召就读zhao,如召光、召首、杈召、召扎、恭召。陕西省地名源于分陕而治,主角就是周公和召公。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共同辅政,两人约定,以河南陕县为界,陕以东由周公管理,陕以西由召公管理。

自小就在召公上学,高中毕业上了大学,就远离了老家,成了一名游子,虽然现在也经常回老家,但对召公的乡愁,仍停留在少年时的记忆里,停留在召公街道的角角落落里。

召公镇南有河(渭河)、北有山(乔山)、东有陵(乾陵)、西有寺(法门寺),是扶风县东大门。召公村是召公镇政府所在地。解放前“鸡鸣一声听四县”(扶风县、乾县、武功县、永寿县),年洼里村、新庄村从永寿县划归扶风县后,就成了“鸡鸣一声听三县”了,与乾县临平镇、武功镇游风镇连畔种地。召公村在漆水河西岸塬上。秦朝的秦直道就从召公街道经过,有召公村西北侧官道村为证。因交通发达,三县交汇,召公街道自古一来就是商贾繁华地。召公村7个小组的名字也是按召公街道的方位来确定的,东关、东南、东街、南街、西街、西北、西南,年洼里村合并到召公村后改为洼里组,就成了8个小组。召公街道人,习惯把东关、东南、东街、南街统称东头,西街、西北、西南统称西头。

召公初中有一棵甘棠树,相传为召公亲手所植,召公在树下办过公、断过案、讲过学。召公初中在召公街道最西头,是召公街道的文脉源远流长的核心。小学、中学就是在这个校园度过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叫召公中学,小学与初中在一起,未分开。后来小学分出去,建在召公街道最东头。那时,甘棠树旁有一水井,用辘轳绞水。夏天课间十分钟,大家就围在井旁边,男女同学嘴贴在水桶边抢着喝井水解渴,腿脚麻利的同学会跑到学校西边的张善人家喝水。张善人家在汽车站旁边,一年四季给井房上面放一大瓦罐,旁边放一白瓷碗,免费供来往的行人喝水。什么时候去,罐里总有水。

召公中学的学风一直比较好。早晨一到校,整个校园便是朗朗的读书声。那时,没有卖辅导教材的,老师经常把自己想方设法搜集到的试题、试卷,刻成腊纸,油印发给大家学习,男生几乎人人担负过油印任务。学校不但文化课抓得紧,而且德智体全面发展。一进门的大照壁上面写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各个班有排球队、篮球队,每年都要举办体育运动会。珠算、毛笔字也没有落下,经常盼望老师上课发描红本,急切地看圈了几个红圈圈。改革开放初,从召公中学出去的学子每年有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这些佼佼者,既是召公中学的骄傲,又是标杆和榜样,激励年轻学子埋头苦学。

召公中学的两层教学楼是召公街道第一栋楼房。公社在在学校东边,公社门口隔三差五会放电影。二楼的教室,隐约可听到电影声音。有个别同学禁不住诱惑,时常悄悄溜出去看电影。有一次晚自习课,班里出去看电影的同学比较多。第二天上数学课,班主任陈老师没有批评大家,只讲了两句话:“如果你考上学,跳出农门,以后,只要想看电影,天天晚上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如果你考不上学,看露天电影,一年也看不了几次。”此后,我们班再也没有人晚自习溜出去看电影。陈老师的话朴素,理端正,现在还记忆犹新。多少年了,时常想起千人统一坐到操场考试的宏大场面,想起每次把考试分数榜贴在教室外墙上,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看的情形,想起每天放学时,老师们站在学校对面房台上,目送同学们离校的情景。

可能是召公的遗风吧。尊师重教是召公中学的传统。上课前,齐声站起来喊一声:老师好!是每堂课的起始。召公初中一直保持着老师退休时,开一次茶话会,送一块匾,披红戴花搭被面的习惯。今年五月中旬在朋友圈看到在召公初中任教的同村女同学退休披红戴花的照片,甚欣,写了两段顺口溜。弟子搭红女送花,喜上眉梢笑开颜。半辈解惑菊村里,桃李满街功德满。召公自古桃李地,甘棠树下皆芳菲。春蚕到死丝方尽,红霞满天映朝辉。年春节,我们回老家过年及在村上的同学集体登门逐一给当年带课老师拜年,喝了老师家年酒,吃了老师家臊子面,师生乐融融,情满满。

召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后世尊为清风之源、廉吏之祖、勤政之根、民族之魂的伟大人物。《诗经·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翻译成现代话: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诗中蕴涵着对召公的强烈赞美之情,也是对召公廉洁勤政的最好褒奖。“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着的民众的拥戴,是依靠社会主流的支撑与包容而继往开来的。精神本来是无形的,而融汇与吸纳的形式和流程,却是可见的。”进入新世纪,召公初中不断挖掘召公文化。师生们将召中校园称为“甘棠园”,将校园马路称为“甘棠路”。年在江苏省邳州市新城中学赞助下,在甘棠树旁树立起汉白玉召公雕像。借甘棠和雕像表达对召公勤政爱民、廉洁清正的敬仰和爱戴。

平生第一次走读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召公中学修建,拆了几间教室,便把我们这个班调整到离召公五里远的吕宅小学上学,每天早晨必须5点多就得步行出发,且还得带中午的干粮。上了大概不到三周,家长们意见很大,就把位于街道中间的召公村油坊贮粮仓库改为教室。用胡基盘的土台台当课桌,小板凳也是自家带的。为了不弄脏衣服,同学们自力更生,到地里拨来刺棘芽、酸酸菜、灰灰菜,挤出绿汁,反复涂抹在胡基上,使胡基表面结上一层绿茄。在油坊上了一年学,功课没耽误,经班主任王老师精心排练,两学期歌咏比赛都取得了全校第一名。还熟悉了土法大梁榨油的全部工序,也偷吃了不少芝麻。

菊村古街旧时的繁华无从可查。在西府农村,庙宇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繁华及文化的传承。童年记忆里,召公小学所在地有四座庙,有三座当作召公粮店仓库用。小学对面的拖拉机站,听村里老人讲,解放前也是一个庙院,解放后,先当作戏院,戏院迁到镇政府南面后,又改为公社的拖拉机站。南街组市场过去也有一座庙。乾法公路(省道)与天绛公路在召公街道西头相交,交通的优势使得街道西头始终比东头繁华热闹。东街、西街以南街巷道为界线。召公初中、药铺、新华书店、医院、工商所、税务所、银行、供销社、合作商店、百货商店等国营单位及镇政府都在西街上。粮店、派出所、供电所在天绛公路边。只有公私合营时留下的食堂、理发店、照相馆、杂货店、拖拉机站、食品店、召公小学在东街上。改革开放后,镇办企业磷肥厂、玻璃厂、电磁线厂、面粉厂,也多分布在西头的天绛公路两边。纸箱厂、澡堂在水泥预制厂及戏院内。只有橡胶厂、翻砂厂建在废弃的拖拉机站内。

召公街道东到召公小学、西到召公初中,东西长米左右。街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小时候,召公街道西头有一个涝池,东头有三个涝池,虽然是土石街道,一下雨,积水也不多。后来,把涝池填了,街道打成柏油路,由于无下水道,一下雨,积水出不去。常年累月,街道坑坑洼洼。年左右才修建污水处理厂、下水道,全部硬化了街道,使街道面貌焕然一新。街道硬化后,召公村在街道西头建了一个非常大气的石牌坊,成为召公街道最显著的文化景观。两边均刻有一幅对联。西边横批:菊苑流香。两边各书:守信求实互助共荣兴百业,包容友善安康和美乐千家。东边横批:甘棠遗爱。两边各书:遗爱留香仰甘棠一树,恤民勤政歌召伯千秋。

上个世纪,召公街道唯一的文化遗迹就数东街组公共土厕所东墙内镶的冯玉祥将军言志碑了。后来厕所拆了,石碑也不知去向了。年偶然在扶风老区城隍庙(扶风县博物馆)石刻陈列馆看到这块碑,感到特别亲切。仔细观看,碑文是楷书,字迹还算清晰。碑文如下: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濜(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认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军队是人民的武力。民国十六年冯玉祥扶风县长冯绳武立召公镇。问度娘,才知这段誓(训)词是冯玉祥将军北伐动员令。同样的石碑全国仅留存5尊。陕西省3尊(凤翔县、陇县、耀县),河南省1尊,山东省1尊。

看到现在小学生上学非常辛苦,书包背的鼓鼓的,放学后又得马不停蹄地写作业,有的还要参加辅导班,就非常惦念我们年少时单纯而快乐的学习时光。记得在小学三年级以前,书包里一年四季装语文、算术两本书,后来又增加了政治与自然课本,还有一个小黑板。每天下午四点多就放学了,作业很少,爬在街道单位窗台上不一会就写完了。其余的时间就是玩,不是在街道西头老乔的书摊上看小人书,就是到社办企业闲玩。

最爱去的是玻璃厂、铁业社(综合加工厂)、水泥制品厂和翻砂厂。到玻璃厂,不但可以现场欣赏师傅热吹各种玻璃制品的神奇技艺,还可以到大烟筒附近的耐火砖上烤玉米豆、黄豆,解解馋;到铁业社,可以专注地看师傅在机床上切销加工各种零部件、铣磨滚、剪板材,运气好,还可以捡到中意的废料,自己动手加工刀具。钟爱机械的情结,恐怕就源于铁业社吧。铁业社还有一个水泥乒乓球台,要想占到台子,一放学,就得直奔而去;到水泥预制厂,纯粹是为了捡牛皮纸,以便叠更新、更大的面包玩;西安变压器厂的子弟在召公插队,便与召公镇联合办翻砂厂。特别爱看师傅一丝不苟做模子及浇注铁水。实在无聊时,就跑到食品站看杀猪、到食堂看用沥青烫猪毛,或到废品收购站转一转,看有没有新奇的玩意儿。铁业社在一唐山师傅的带领下,还为东街组生产出一台手扶拖拉机,成为街道一景。

药铺不常去,但印象特别深刻。拆药铺老房屋时,曾在木梁上发现了一把中正剑。上小学时,夏天夜深人静,会带手电筒、瓶子,到土墙缝、土壕崖缝里夹蝎子、簸箕虫,拿到药铺,可卖钱。有空闲,把挖的蒲公英晒干、摘的土槐籽晒干,均可拿到药铺卖钱。召公街道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是药铺买的。毛主席逝世期间,药铺每晚把电视机架在门前的桌子上,几百人围着看,小孩挤不到跟前去,只能听见声音。

解放前流落到召公街道的河南人,做生意的大都收编到公私合营的合作商店、理发店或插队落户到各个生产队。街道北三十米开外有十多米高的土崖,紧挨土崖的小街巷,街道人称后窑。以河南人居住为多,还有四川、江苏及汉中、长安县人在后窑窑洞居住。这些人有因自然灾害流落的,有因各种原因逃难的,多数有文化、有技能,可以说是召公街道早期机械加工、手工艺品、经商贸易的开拓者。有几个同学是河南人。出于对窑洞的稀奇,同学们爱到后窑玩,爱钻同学家窑洞里的防空洞。有一同学爷爷是养花高手,被同学带着到他家花房看过一次,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不同花卉。此后,一有机会,便到崖背上面看同学家的花。更多的时间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帮家里拔猪草,与邻村开火,恶作剧偷生产队苜蓿。

召公街道的热闹繁华始于改革开放逐渐恢复单日集和古会。改革开放前,街道是周日集,商店、食品店里的商品也不是很丰富,人也不是很多,常年街道上西头只有老乔书摊经营,东头只有一个河南老头摆地摊卖杂货。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跟集、跟会开始的,尤其是跟会。召公街道每年有七个庙会(农历二月二十三、三月三、三月二十三、四月四、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十一月十一)。召公街道庙会,和宝鸡其它县区庙会一样,基本上买卖吃食、物资和文化娱乐三大块。对于老陕来说,秦腔永远是庙会的大戏。在我的记忆中,老家的庙会最热闹、最鼎盛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后近二十多年时间。一有会,必请秦腔剧团助演,每次人山人海。中间有几年,庙会被改为社会主义大集,每月一次,后又恢复为传统的庙会。年少时,盼过会,又怕过会,盼是,过会家里要招待亲戚,可以吃到臊子面,改善一下伙食,还可以看到许多新鲜好奇的东西。怕是,街道被商贩、跟会的人拥挤的严严实实,放学回家从西头挤到东头,米的里程,至少半小时。夏天过会,为了拾瓜皮,放学后,会绕道从南街或后窑回家。过会时,牲畜交易市场就设在东街组的麦场,这给东头人提供了一个商机,许多人家盘了牛槽,专门接待买卖牲畜的客户。小孩子则对捏手指谈价比较感兴趣,往往凑到跟前看双方在鞋帽下、衣襟下相互把手指捏来捏去。

现在,仅有的一点秦腔情结,也是当年过会看戏养成的。医院对面的巷道西面,戏台面朝南。那时候没有白看的戏。看戏得买票,我们小孩不拿票,也不让进,除非大人领进去。每次看戏基本上从南面墙翻进去。有人看守,大人是不让翻墙的。进去了,必挤到戏台前,翻上翻下,有时,还偷偷钻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戏一开演,则消停下来,虽听不大懂,但喜欢看武打、走碎步、摇单翅、抖胡须、甩梢子、甩长袖、顶灯、丑角道白等绝活。对《铡美案》《三滴血》《赵氏孤儿》《法门寺》等本戏能看懂了,好坏善恶的道德标准也就在脑海里打下了烙印。召公街道第一个有专门小便池,有蹲位能避风雨的新式厕所,就建在戏院对面巷道。戏院对面过去是南街组土壕,后来填了,改建为自由贸易市场。这是召公街道第一个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盼过年,是那个贫寒年代人们的共同期望。我们的童年、少年就是在期盼中长大的。过年,不但可以看生产队杀猪,吃上久违的臊子面,而且玩得地方多,还可以看放土炮、打铁花、耍社火。每年过年,东街组会在街道上栽上秋千,不管是自己荡秋千,还是看大人荡秋千,都是非常愉快而刺激的事。大年三十晚在村土路上放自制土炮是我们东关组的传统节目。那时,生产队在马头滩林场修路,有几个小伙子学会了用木炭、锯末、尿素自制销铵炸药,每次从林场返回时,会带些雷管、导火索、木炭回来。一般会沿土路一溜隔五、六米放十多个自制土炮,依次点着,土炮炸起的土浪有二十多米高,响声震天。初三、初四晚,东街组会在街道上打铁花,看铁花的人站满了半条街。各个生产队大年三十都有年轻小伙子成群结队放风筝的。风筝捻子淋有菜籽油。不小心落下来掉在柴垛上就点着了,得及时扑火。

值得称道和怀念的就数召公社火了。召公社火集群众性、娱乐性、艺术性、对抗性于一体,不同于宝鸡其它县区、扶风其它镇街的社火,其特色亮点,总结为一个字,就是“斗”,社火耍几天,就斗几天,从群众性角度讲,主要是斗人气、斗财力;从艺术性角度讲,主要是斗故事、斗绝活,明斗暗斗、斗智斗勇;从娱乐性角度讲,主要是斗锣鼓、斗士气。真是:年年相斗年年斗,越到年关越想斗,越斗村子越红火,越斗日子上层楼。召公斗社火,从小的范围来说,以召公村七个村民小组为主,以召公街道中心南街十字为界,东西两头斗社火,东关、东街、东南、南街等四个队为主,主演东头社火。西街、西北、西南等三个队为主,主演西头社火。为大的范围来讲,是从东门入赶集跟会到召公和从西门入赶集跟会到召公的两大阵营斗社火。

到召公看过社火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铭记在心的恐怕就是召公社火东西两头的绝活。东头的绝活是楔铡刀,西头的绝活是碗山。召公社火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是社火,而是东西两头四个锣鼓队对台比锣鼓。东头社火由洼里组、清水营村锣鼓助威,西头社火锣鼓由吕宅村、杈召村锣鼓助兴。两个锣鼓队遇面时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时间,锣鼓声音疾风骤雨,烈马奔驰,双方都力争把对方节奏搞乱。人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口哨声,这般难解分晓的对峙至少三四十分钟。据老艺人讲,召公社火源于召公姬奭当年在此扎营练兵,久而久之演绎成社火表演。从明末清初开始盛行,一直延续到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召公社火最鼎盛的时期,有十多年召公街道上已经没有耍社火了,虽然召公社火班子每年也装社火,但只装几床,只为了正月十五前后到县城游演。

召公街道舌尖上的第一美味非羊肉泡馍莫属了。改革开放前,只有街道的国营食堂买羊肉泡馍,一碗两毛五分钱。那时候钱是真值钱,农业社一个工分才几分钱,小学一年级的学费才一块五毛钱。对普通农家来说,吃一碗羊肉泡馍,就相当于现在吃一顿大餐。为省钱,吃羊肉泡馍,多数人舍不得买麻花,自己带死面饼子。或者买两份回去,全家加点水一起吃,算是改善生活。看望老人,时兴用瓦罐提一份羊肉泡馍。羊肉泡馍真正成为菊村街道人的大众美食是改革开放以后了。医院门口东西两边,东头人西头人各支了一个简易的帆布帐篷羊肉泡馍摊。锅台是砖砌的,固定在那儿,灶具、桌椅每天从家里来回搬。记得上中学时,每天早晨六点多去上学,每天下午五点多放学,从街道过,老远就闻见羊肉泡馍的香味,摊子上已坐满了吃客。召公街道人吃羊肉泡馍讲究吃头锅汤。因此,早晨三、四点,下午二、三点便有许多老吃客早早地坐在摊子上,等着吃头锅汤的羊肉泡馍,图得就是个鲜。

召公羊肉泡馍是西府人传统吃法,现在扶风、乾县还一直流行这种吃法。这种吃法,有别于以老孙家为代表的羊肉泡馍。主要有三大区别:一是放的肉不一样。既放羊肉,又放少许的羊杂碎,如羊血、羊肝、羊头肉等;老孙家只放肉。二是放的馍不一样。馍是特制的手工硬锅盔或麻花,一般掰或切的比较大,如大拇指大小;老孙家用的是七成熟的死面馍,讲究的是手工掰馍,掰得比指甲盖还要小。三是浇汤不同。用清汤反复地冒馍,待肉、馍完全热后,放少许葱花、羊油、再浇汤;老孙家则是把馍、肉,少许粉丝、黑木耳,加羊肉汤放在汤里煮。三十多年来,羊肉泡馍店不断在变化、在增多,不变的是,召公人始终好这一口。而且,沿公路开的桥头羊肉泡馍店及老乌家羊肉泡馍店比街道的几家生意更红火、更网红。节假节许多外县人自驾车争相到召公吃羊肉泡馍。

改革开放后,召公街道第一块甑糕就源于我们家。有一位乾县宋大爷,年长父亲二十多岁,解放前,租住在我们家,跟着他父亲在镇上一直卖甑糕。宋大爷找到父亲,想到镇上重操旧业卖甑糕,有木匠手艺的父亲,很快收拾出一间甑糕作坊。宋大爷做的甑糕,筋道耐嚼,不粘牙,当年的老味道不减,一炮打响,一时间,人们跟集回家时给老人带两块用马莲捆扎的甑糕便成了小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甑糕还有一个经典吃法——醪糟煮甑糕,把甑糕切成小块放在醪糟汤里煮成粥,粘甜略带酸味,很受老年人欢迎。一般甑糕摊子旁边跟一个醪糟摊子,这是最佳组合。看到宋大爷的生意火了,同门的伯、叔和哥,纷纷登门学艺,不到两年时间,镇上甑糕摊增加了十多家,同门人最多达到八家,且甑糕品质好。上大学那几年,署假回来一上街,伯、叔、哥、弟纷纷热情地让着吃他们做的甑糕,这种朴素的情愫,现在,想来,依旧很温暖。随着食品的丰富,钟情甑糕的人少了,镇上已没有人卖甑糕了。跟会时,可以见到卖甑糕的。

麻花、回锅肉、面皮一直受召公街道人喜爱。召公人走亲戚习惯带一捆麻花,跟集习惯买一捆麻花提回家,现在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不管什么时候去街道市场,宏伟麻花店前始终在排队,不但有传统的硬麻花,还有软麻花。最喜欢吃回锅肉里炒热的沾满肉汤带有蒜苗味蒸馍片,每次到召公街道吃炒锅肉,就是冲着馍片去的。召公人把面皮叫御面。家家户户有御面锣锣。农家人常吃懒御面。街道上买的是洗御面,且有配菜,冬天配豆芽菜,夏天配黄瓜丝。

麦客,老家人也叫麦胡钐。麦客可能就是西北最早的农民工。现在,人们把割麦机称为“铁麦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农村至少有一半小麦是麦客帮助收割的,一直沿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收割机普及以前。每年夏天开镰时节,甘肃甘谷、庄浪一带的麦客会不约而同来到召公街道,食堂门口是麦客的聚集地,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或席地而睡。麦客青壮劳力多,有劲,能吃苦,割得快。有的麦客还会跑镰割麦,又快又好,而且割的干净。记忆中麦客的饭量很大。我们家也曾叫过麦客,一顿能吃三碗干面。也有随麦客从甘肃一起来的老年人,在食堂门前摆摊买甘草、甘草水或大豆。

召公村曾被誉为西部第一铁门村。西府农村人一辈子的大事就是盖房给娃娶媳妇。改革开放后,人们手头宽裕了,就开始翻修房子,为了手扶拖拉机进出方便,头门加宽加高,铁门从此应运而生。召公铁门最早是铁业社加工,继而西南组有人效仿加工,走开了召公铁门业的第一步。年至年是召公铁门业最鼎盛时期,有大小铁门加工作坊余家,西南组、西街组各自形成了铁门加工一条街。由于召公铁门式样大方庄重,质量可靠,价钱便宜,自发形成了铁门原材料供应、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从业人员近千人,铁门走出宝鸡,远销渭南、陕北及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等。由于铁门需求量逐渐饱和,环保要求越来越严,传统的手工加工、喷漆限制了铁门的发展,铁门业规模大幅收缩,现在只有四、五家坚守这个阵地。

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洗礼,召公街道早已物事人非,旧貌换新颜。超市饭店林立,南北小吃均有,夜市也挺繁华,私家车到处都是,古会依然传承,街道欣欣向荣。除了甘棠树、几个早已穿靴戴帽的老楼,年少时的旧物早已被时代淘汰,唯有淡淡的乡愁依然在心头。

先周时代,召公出生于周原,从西到东,召地(扶风)练兵讲学,平定燕京(北京),分陕(三门峡)而治,营建洛邑(洛阳),官居太保兼司寇,历经文、武、成、康四代,勤政亲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西周初年“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美好社会,提出的“敬德保民”,“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等思想,从古到今,备受人们推崇称颂。分陕而治之地三门峡市早在年就恢复了召公祠,修建了甘棠苑,岐山县从年起陆续在召公曾经的采邑地岐山县刘家源村,建设了岐山县召亭廉政教育基地(召公甘棠园),把刘家塬村恢复为召亭村,创作了秦腔廉政剧《甘棠清风》,使人们纪念召公、学习召公有了载体与场地。

从乔山到太白山,由北向南一条线上,从古到今,曾有三个地名因名人讲学而得名。召公因周文王之子姬奭讲学而得名。绛帐因东汉大儒马融讲学而得名。横渠因北宋大儒张载讲学而得名。关中道的文脉就这样,由北向南,从西到东,最后汇集到西安。为纪念马融绛帐传薪,年绛帐落成了传薪楼,为纪念张载诞辰周年,今年眉县横渠重新修建了张载书院。

西法城际铁路已动工建设,召公车站就规划在东头东街组与洼里组之间的位置,过几年,城际铁路的开通无疑会促进街道东头发展。如果将来把召公初中另置地新建,把召公初中校园建设成为纪念召公的甘棠园,召公人就有了一个精神寄托的高地和休闲娱乐的场所。甘棠园和召公村大街小巷再遍植菊花,到召公谒召公,来菊村赏菊花,那将是多少有意义的一件事。

最后,借用扶风籍作家扶小风《一个村庄的厚度》的结尾为此文收个尾。

“我突然想到一首吟唱赞誉召公的诗歌:

小小甘棠,默不作声,因沐浴了召公清风,成了勤政爱民的象征;

小小甘棠,何以倍受赞颂,不管天说地说,终归民心是秤;

小小甘棠,根深叶青,‘遗爱’万代相传,得民心者永恒。

‘甘棠遗爱’,这是召公精神的千年回荡。也是一首仁爱民心的长久赞歌,更是一座村庄厚度的历史见证。”

参考资料:

1.《召公奭甘棠树下听讼》成宗田

2.《一座村庄的厚度》扶小风

3.《召公勤廉文化征文选编》岐山周文化研究会

4.《揭秘扶风北部最为古老的历史名地——召地》李军科

5.《周王朝召公是中国历代官员勤政亲民的楷模》付军让

6.《好雨无声滋万物甘棠有德润千秋——扶风县召公初中校园文化之召公漫谈》韩刚

邹新社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