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第一次听到吉安这个地名是从教员的这首词里。只知道是个革命老区…直到看到这个展览…吉安新干大洋洲(不是太平洋里那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出土了如此多的商代青铜器。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头像中空扁体,前后对称,上部圆管可插羽毛等配件,下部方銎能固定木柄,面容透着神秘与威严,该造型设计可能与古人天圆地方理念相合。用于神灵崇拜的偶像或神器,人与神沟通的媒介,类似形制三星堆也有出土。长角尖耳鼓目圆鼻方口獠牙…,这形象太过超现实了,就像三星堆的纵目青铜人一样。说他们是用来与外星人沟通的也不错,以之为蓝本写一本关于原始时代外星人的故事应该可以。伏鸟双尾铜卧虎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目前所见青铜虎中体量最大者,卧姿,鼓目立耳,巨口獠牙,遍体纹饰,中空。背上伏一鸟,昂首而视。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了很多带有虎形装饰的器物,风格基本一致,构成了新干青铜文化的猛虎特色。有学者推测虎可能是墓主人家族的崇拜对象或与其家族历史及传说有一定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虎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有关。虎与鸟的结合器南北方均有发现(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觥是前虎后鸟),但双尾造型却是前所未见的,可能是标志本地吴城方国的“国器”。伏鸟双尾铜卧虎天泽履,履虎尾,不咥人,亨。曲内铜戈、柳叶形玉矛 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1)此戈基本造型、纹饰均为典型的殷墟风格。但其鸟喙状曲内与新干夔形扁足鼎之扁足相似,融入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新干青铜戈的文化特点表明了南方土著文化在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自身传统的因素。(2)玉矛有可能是嵌合在铜骹中,也有可能是直接固定在木柲上。 铜骹玉矛玉矛数量稀少,极为珍贵。殷墟曾出土过铜骹玉矛,玉矛嵌入蛇形铜骹中。多棱锥形铜鐏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装于戈柲的下端,以纳柲体。其底多尖角,以使戈能插在地上。此鐏呈六棱锥形,内部中空。有阑曲内虎首铜戈、短骹铜矛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1)此件铜戈脊厚刃薄,外轮廓平滑流畅,弧曲适度,重量分布均匀。 虎的装饰纹样在新干青铜器中大量出现,内端虎首状及其纹饰显示此件铜戈应是王侯贵族装备的兵器,与众不同的装饰手法,显示出他们高贵的身份和地位。有阑曲内虎首铜戈、短骹铜矛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2)新干大洋洲共出土青铜矛35件,此件矛的骹部特别短,八面形,入之柲短窄,不适宜剧烈的格斗,骹旁双系孔可悬挂饰物,因而可能主要用作仪仗。 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故又称作刺兵。铜矛始见于商代早期,殷墟时期矛已大量出现。玉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出土时有一件玉环的小端垂直地置于一把虎首戈的下阑处,安阳小屯的墓葬中也发现此种圆形玉饰成对系缚于铜戈。可见此物是戈柲上的装饰饰件,也透露出铜戈的功能更趋近于仪仗和祭祀。虎首铜戈与玉出土情况长脊宽翼铜镞 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类铜镞镞锋较大,刃部微弧,两翼镂空,脊呈菱形,铤不超翼,翼角薄锐,在铜镞的式样中非常少见,为本地吴城文化土著型器物。镂孔铜锋刃器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刃部镂空出六组燕尾纹孔,是新干特色的装饰风格。整个器物形制奇特,在商周青铜器中罕见。具体功用不明,有认为是兵器。长脊窄翼铜镞 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整个这种铜镞锋角锐利,刃部微弧,两翼镂空,边缘有折棱,脊部呈菱形,翼角锐,铤长于两翼。造型融合了殷墟风格和本地的窄翼特色。方内铜钺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铜钺出土时有明显的织物包裹痕迹。整器的装饰风格可以看到湖北盘龙城、山东益都青铜钺的影子,而钺身所饰燕尾纹,具有吴城文化的典型特色。参考殷墟妇好墓、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墓出土的青铜钺数量和规格,有学者推测新干大洋洲器物群的所有者也应该是赣江鄱阳湖地区某一代方国的首领。钺的作用类似于战斧,起着仪仗作用,同时也象征征伐权力。这种权力既属于天子,也适用于诸侯和重臣。短柄翘首铜刀 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刀背脊装饰燕尾纹,出土时伴有铜环,当为固定刀把所用。刀作为砍杀兵器,在商代晚期已有较多发现。以往,此种大刀仅出土于大、中型贵族墓中,表明拥有者是商代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或王室成员,体现了等级特权。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的大刀15件,体量、质量均在妇好墓同类器之上,其拥有者无疑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兽面纹铜胄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胄壁厚仅0.3厘米,不会有笨重之感。整个器物浑铸成形,由底沿倒立浇铸成形。青铜胄在新干大洋洲商墓中只此一件。胄是作战时防护头颈部的用具。合瓦形腔铜铙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整个器物浑铸成形,出土时器表有涂过朱红色的痕迹。合瓦形腔,正面兽面纹,联珠纹底。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不仅用于军旅,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新干大墓出土了3件青铜铙,并非成套乐器,放置在墓主人身边,有学者推测可能既无军事用途,也非用于祭祖,象征了自不同地方的氏族或部落,显示了墓主人的影响范围及其权威。牛角兽面纹铜镈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镈器身所装饰的燕尾纹是新干青铜器的特色标志,鸟形的扉棱是赣江流域青铜器的一大特色。整器的风格更接近于新干本地的式样。镈是大型的打击乐,从中原地区的铜铃发展而来。有学者认为大概在商早期,中原地区的铜铃传至长江以南,后来当地尺寸不断增大,失去舌而变成了用捶打击的。此件镈是已知此类器物时代最早的考古发掘品,它的出现为确立镈起源于南方的说法提供了依据。铜修刀铜修刀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修刀只见于新干大洋洲,共出土6件,是地方特色鲜明的工具。近代皮匠有相似形状的刀,其柄适于把握,利用腕力裁割韧性大的皮质等材料,此刀功用可能相近。铜修刀铜砧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顶面平整,可垫托被捶打物件,台阶可用来垫托弯曲的物件。平底有一直径1.2厘米的孔洞,可与圆锥配合使用。一种捶打金属器物的工具,与现今乡间铁匠铺所用铁砧形状无大区别,作用也可能相仿。溜肩铜铲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铜铲外沿下装饰一周联珠纹,这种纹饰在本地吴城文化出土的陶器中曾大量使用,一般认为青铜器纹饰借鉴于陶器。此外,新干大洋洲商墓所发掘的铜铲以此种圆銎铲居多,地方色彩明显。青铜铲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铲和骨铲发展而来的,是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兽面纹平口狭刃铜斨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整器呈束腰长条形,截面为长方形,刃部微有弧度。阳线雕刻纹饰突出、醒目,作为农具如此大费周章的装饰,应该非实用品。铜斨主要用作砍伐工具。铜犁铧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新干大洋洲共出土青铜犁铧两件,农具上带有纹饰,说明是统治者专用工具,或作为亲耕“藉田”时使用的礼器。青铜犁铧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发展而来,是平整土地的重要农具,与耒、耜等工具相比,其翻土深度更浅,但速度要快得多。金属犁铧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牛耕的使用,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史的重大问题。圆形玉饰件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器材质为透闪石,通体抛光,一端平齐,一端为斜面。中部宽槽将器物分为上下两节,外壁浮雕变形卷云纹。长管形玉饰 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长圆形的玉饰两端平齐,一端较大,呈圆形,另一端较小,呈椭圆形,两端中心对钻穿孔连通器表上下及中部等距离雕饰一组凸弦纹,每组三周。蝉纹玉琮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这件玉琮上的蝉纹和装饰位置,均仿效良渚文化。砣制工艺在夏、商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三星堆出土玉器、金沙出土玉器上均可见到砣制的痕迹,新干玉器的砣制工艺应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蝉纹玉柄形器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玉柄形器首先出现于良渚文化时期,殷墟也曾出土。关于玉柄形器的用途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佩饰;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某种插于器座上的器物;此外,商周时代柄形器常出土于尸骨的胸、腹、肘等重要部位,其造型基本为长条扁方形,有学者因此推断它可能是为纪念祖先亡灵而琢制的一种高级祭祀性礼仪玉器(如近代的木制牌)。长条形玉饰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件玉饰呈长条扁体,两端有扁榫,一端榫上有穿孔。另一端榫顶部有凹槽,凹槽中间竖穿孔与另一端横穿孔相连。器物下端出榫头,是玉器利用与放置方法的进步。带榫的玉器可以插入器座,一是方便利用,二是益于保存。水晶套环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套水晶环的圆、弧和棱的琢磨细致,做工考究,可见商代的水晶制作水平已经相当高超。两件水晶环成套而出,分为一大一小,可叠加使用。水晶的化学成份为二氧化硅,硬度高,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珍贵的物品,佩戴水晶饰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侧身羽人佩饰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玉佩的链环与羽人为同一块玉料直接雕刻而成。对比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侧身玉人,可见南方古代民族在仿琢殷商玉器,更多融入了新的文化因素,创意来自于当地土著居民固有的传统精神风貌,是该地区土著居民鸟图腾和鸟崇拜的一种遗俗和变异。羽人环链采用掏雕工艺,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它的出现,纠正了以往认为掏雕环链工艺始于明代的传统看法。有阑玉戈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件玉戈材质为透闪石,阑部刻有菱形图案,三条平行线作为边框。玉戈是商代玉器出现的新品种,作为礼仪和祭祀的重要仪仗器,反映了商代战事频繁和礼仪多样。虎形玉扁足 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3件一组,阴线勾勒边缘。整体造型与青铜鼎的虎形扁足相似。出土时还可见它们的下段用红朱砂绘出的瓣状鳞片纹。推测认为这组虎形玉扁足可能是嵌于漆鼎下的器足。玉领璧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该件领璧材质为鳞铝石,两面抛光,边上施六组同心圆线刻,每组由一条粗线和两条细线构成。此类玉器在商代多出自规模较大的墓葬或祭祀坑中,包括新干在内,出土地点遍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成都金沙遗址、湖南宁乡黄材等地。有学者研究认为其功能可能是作为手腕的装饰品与保护品,由于施刻了同心圆,表面抛光较好,有的还具有反射光的眩目效果,在战争械斗中眩光可迷惑对手。绿松石蛙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腹部底部平齐,底腹上横刻有宽2毫米的凹槽,以作镶嵌装饰。与蛙崇拜有关,体现了先民一种古老的原始崇拜,反映了从事稻作农业的民族祈雨祷水,企盼丰收的美好愿望,是远古神话的具体展现。鱼形玉饰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件玉饰整体光素,扁平。腹部平直,腹中部有圆通孔,可穿线,应为坠饰,具有装饰用途。绿松石蝉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石蝉双眼突出,强调刻画了动物的形体特征。整体形象简洁明快,不追求形体的细部刻画,而强调其具有代表性的某部位的形象美,使动物的形体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灵动可爱。商代动物形玉雕造型多样,形象生动,风格朴拙且极富艺术感染力。由于动物造型来源于现实生活,其表现的动物多为高度写实。陶鬲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陶鬲是典型的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鬲是商代中原地区最典型的器种,江西地区商代以前的土著文化中从未发现过鬲,出现鬲已经到了商代中期,而且新干鬲的质地为中原常用的软陶,这说明新干陶鬲受中原商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但另一方面,商代中原陶鬲均为分裆,而这件陶鬲却是拱形联裆;此外,此鬲器身满饰绳纹,也与商文化陶风格大异。原始瓷折肩领罐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新干大洋洲出土硬陶、原始瓷罐33件,以罐的数量最多。江西本地的商代吴城文化墓葬中,鬲、罐两种器物是最为基本的组合。小口折肩罐是吴城文化中最常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种陶瓷器。原始瓷高领罐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器装饰本地吴城文化特色的圈点纹、凹弦纹,肩部有刻划符号。肩部所刻的字符,关于其文化内涵有专家认为它是戈人的族徽。江西戈人原居北方,夏被商取代后一支迁移而来,成为吴城文化的创造者之一,但学术界尚无定论。兽面纹假腹铜簋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件簋的外腹壁较直,内腹甚浅,形成假腹的式样。在新干大洋洲的出土器物中,青铜簋仅此一件,这种形制在青铜器中为首见。尽管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烙印,但其圈足上的虎足形扉棱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直而浅的假腹器未曾出现在中原地区,因此,有学者将这件“文化融合”式的器物定名为假腹盘。兽面纹假腹铜簋鸟耳夔形扁足铜圆鼎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在器物之上装饰动物造型是新干青铜器的显著装饰特点,纹样题材有卧虎、伏鸟、立鹿等,造型生动,比例适当。这种以动物作为母题装饰器物的特征,透露出先民崇尚自然主义的审美意趣。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东方及东南方存在一支崇尚鸟类的氏族或部落,而新干出土的大量鸟饰青铜器,有可能是当地人崇尚鸟图腾的表现。折肩铜鬲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整器造型与新干大洋洲商墓同时出土的陶器装饰风格一致。这件鬲的袋足与裆部装饰了斜线燕尾纹,器型不见于其他地区,在新干也仅此一件。有学者认为,该鬲上部形制和纹饰与吴城文化的小口折肩陶罐相同,下部与吴城文化陶鬲相近;其折肩风格和肩、足上的联珠纹、燕尾纹在吴城文化陶器中很流行。因此这件鬲应当是模仿吴城文化陶器制造的,是土著式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之一。兽面纹虎耳铜方鼎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鼎先铸腹壁的四条镂空扉棱,再与鼎腹铸接。耳顶的虎形附件后铸,是鼎腹成形后铸接于鼎耳的。扉棱从接榫处浇铸,鼎腹从足端倒立浇铸。扉棱对开分型,由2块对称的泥范组成铸形。鼎腹沿四角分型,由4块侧范、1块地范和1块腹芯组成铸型。腹芯自带鼎耳内芯,与足内芯合为一体。鼎底部可见4块铜芯撑,芯撑较大,以带花纹的铜片作成。兽面纹虎耳铜方鼎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甗为迄今所发现之青铜甗中最大者。除上耳双鹿外,整个器物一次浑铸成形,体现了青铜范铸工艺的杰出成就。器身所用纹饰为殷墟时期的主流装饰风格,而其耳上加铸立鹿的特点则与新干的造型方式如出一辙。有学者推断该器铸造于商代晚期,是现在可见最早的四足甗之一,加铸一足的作法很有可能是新干人对中原青铜器的改造。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虎耳虎形扁足铜圆鼎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新干大洋洲共出土虎形扁足铜鼎9件,其中件双耳铸有卧虎,而江西靖江所出扁足鼎亦为同样造型。这类器物的虎耳均与虎足相映成趣,构成一种“变形虎”的主题图案,是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形象。学者推测,新干虎形扁足鼎晚于夔形扁足鼎与鱼形扁足鼎,是扁足鼎铸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成果,亦属于“融合式青铜器”,其时代相当于殷墟中期。兽面纹铜罍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件铜罍融合了商代前期与墟时期中原铜罍的特点,只是形体更高大,腹更浅,有学者推测其铸造时代应在殷墟中晚期。罍为盛酒或盛水的器物,容量较大,多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飨场合。铜罍出现于商代早期,商中期以后,铜罍大量出现,流行至春秋时代。兽面纹铜罍兽面纹铜罍 兽面纹铜罍 铜瓒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诗经·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所述即为此物,为先秦时期使用的挹酒勺子。当盛大的祭祀时需行裸礼,君主用瓒从罍等大型贮酒器中挹取鬯酒,然后缓缓地将酒注于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三足提梁铜卣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器的盖、提梁、卣腹和卣足分别铸造而成。三足中空,卣外底有烟炱痕迹,表明曾在其下生火温酒。该器铸造披缝极细,最细处宽不足0.5毫米。根据器盖的花纹风格,可推知该器盖是后配之物。器底外部残留圈足遗痕,说明三足是后来改制添加的。三足提梁铜卣三足提梁铜卣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该器分铸铸接成形,器盖、提梁以及蛇形环钮各自分铸,器体浑铸,之后通过销子等铸接于一体。方腹中央的“十”字形透空槽穴,使器腹外形成上下双层底,器腹内形成通向四壁的十字形管道。因此既可用炭火在双层底之间加温,又可浸入沸水中烫酒。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兽面纹假腹铜豆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从造型成熟度、纹样刻画等方面,此件青铜豆应晚于殷墟的同类器物。有学者指出,假腹、十字形镂孔及盘壁外折是吴城遗址所出陶假腹豆的典型特征,此件新干假腹铜豆是对吴城文化同类型陶器的仿造。豆为盛食器,既可盛肉食、蔬菜,也可盛粮食,是礼器的一种。青铜豆仿自陶豆,形似今天之高足盘,始见于殷墟时代,盛行于春秋战国。兽面纹假腹铜豆兽面纹双层底铜方鼎商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有细轴,固定于口上两侧插销眼之中,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腹腔设有夹层,可在其内放置炭火,保持鼎内食物常温不冷。上世纪70年代,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类似的双层圆腹鼎,同样形制的传世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存有一件。兽面纹双层底铜方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