韘,是商代实用于射箭的器具,发展到东周战国时已有衰落之势,汉代时韘的实用性逐渐减弱,装饰用玉韘形珮开始流行。时至魏晋南北朝,偶见韘形珮一如凤毛麟角,之后终不复见,似已消失殆尽。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通常有上述此消彼长的现象,从原始的形制,凡历经时代越长,变化也就越频繁,甚至发展到最后,因功能与纹饰大异其趣,往往被世人误以为两种互不关联的玉作。 今天我们以中国重要的考古发掘品为标本,辅以海内外公私收藏的传世品,并结合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分析玉韘的演变轨迹。 商代晚期的玉韘 商代在武丁时期武功强盛,势力远播,当时的琢玉工艺与青铜冶铸技术一样,精品迭出,蔚为大观。特别是年妇好墓发掘之后,大量珍贵的玉器出土,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其中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韘形器(另称「韘器」)。 据《说文》载:「韘,射决也,所以开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 该韘器形为筒状,下部平整,上端呈斜面式,中空,可套入(左、右手不拘)拇指。正面雕琢兽面纹,巨角如牛,双耳后贴,方眼,无鼻,双眼下各钻一孔用以穿绳,背面有一横向凹槽,可纳弓弦。韘器之用,应先套于拇指上,并将绳系于手腕以防脱落,嗣而利用凹槽扣弦张弓以为射箭。 据此可知,早在武丁时代就已应用了韘器于射箭。 商代晚期的玉韘 韘形器套指 商代晚期的玉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