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99%的扶风人,都点了上方   我从不相信玄学,但我真的相信,冥冥中有股力量,吸引着我,一步一步走到绛帐。我与绛帐是误打误撞,绛帐与我是猝不及防?这中间的机缘巧合,我真的无法说清。   如果说我是西府岐山人,扶风与我们连畔种地,那么,骨子里,我对扶风邻居自有一股亲切感。扶风最早引起我注意的,是法门寺的佛光;而绛帐,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三年前,我采访宝鸡剪纸非遗传承人朱雪慧之际,她告诉我她出生在绛帐时,我的脑子里就那么闪了一下,很快就跳了过去。我   我沿着历史的足迹,小心翼翼前行。开始的寻找是轻快的,扶风,绛帐,马融,齐家埠等一些字眼不断跳入我的眼帘,在我脑海里略微放一放,又跳将出来。后来,我越往里走,步履就越发缓慢,最后竟然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我渐渐觉得力不从心,头皮发紧,呼吸困难。我只是一个后来者,我妄想赶上大儒的脚步,但岁月的风并不顾及我的感受,将我一人抛弃于绛帐的田垄旁,任阳光一览无余泻下,将我渐渐炙烤成一个蕴含了可怜水分的杏干。

  绛帐,这个古老的西府小镇,原名已不可考。姜嫄生子,后稷教人稼穑的神话就发生于此,后来这块土地属后稷管辖。我宁愿相信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位齐家的寡妇开茶摊养家糊口的传说。它是绛帐商业繁华的雏形,以后的绛帐古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来熙往,热闹非凡的场面无不与此有着勾连。不管传说的真假,至少它说明绛帐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诚实守信、坚强不屈、聪明能干、勤劳朴实的群体,及至大儒马融回归故里,这块古老的土地就一下子焕发出勃勃生机!   那时的人们不可能知道,从此齐家埠这个地名,会因为这位神奇的老者,而改名“绛帐”;人们也不可能知道,马融在绛帐设帐讲学,成为了继孔子之后第二位开私学的通儒;人们更不知道,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在年后,会云集绛帐,一起研讨学习马融的《忠经》及博大的儒家文化。   马融二十多岁就被拜为校书郎中,在东观校勘书籍。他精通儒家经典,又博览群书,是一个青年才俊。他关心国家大事,曾上书《广成颂》,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然而,不但未被采纳,还被滞留东观,十年都不得升迁。后来,经人举荐,升任武都太守。他看到西羌反叛,战事拖延,就果断上书领兵破羌,然而他驰骋沙场的宏伟志愿并未实现。后来,又被奸人所污,发配朔方。他感到无限屈辱,自杀未遂,后又被拜为议郎,仍在东观著述。   然而,时光没有等待马融,又加疾病,年迈的马融只好罢官回家。他这一生,文治,政治主张却不被采纳;武功,无缘上战场杀敌报国。到头来,虽学富五车,却空留老迈之身,怎不让人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慨叹呢?   公元年深秋,几辆马车沿着古丝绸之路,缓缓朝绛帐方向走来。落叶萧条,薄雾弥漫,万物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已是下午五时,阴沉的天空除了几只寒鸦鸣叫着飞过,四壁的田野里再无他人。因而马脖上铃铛的脆响,更让人觉得寂寥无比。前面的两匹高头大马背后放下了素色的轿帘,后面相跟着一群人。有穿着长衫的青年、中年读书模样的人,也有差役打扮的下人。人群背后还跟着两辆马车,车上摞的高高的,都是一只只木箱子,不知里面装的什么。但看这一队人,个个不拘言笑,神情肃穆。   马车里的主人就是马融!他身穿干净的灰布长衫,银白束发在头顶高高盘起,长脸剑眉,一双不大的眼睛里透射出一股坚毅之气。尽管这样,他额头的皱纹依然毫不留情的泄露了他的真实年龄,似乎他已经很老了。这一年,马融其实已经八十岁了。   一定要回到绛帐!回到家乡去!这是他卸职后最迫切的想法。就像一个被久关在笼中的鸟儿,他心里虽有一股郁闷之气,但自从踏上归程,他觉得身心反而放松了。脱离了京畿之地,也就脱离了繁华,脱离了步步惊心的官场,他可以全身心研究儒学了,并一定要将它弘扬出去。他想到了一代圣人孔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对,回到家乡后,他要让这一车车的书籍发挥作用,他要讲经,将他的思想传播给家乡的民众,传播给更多的人。

  古老的绛帐先民怎能忘记,这位老者设帐讲经的情景。绛色帐前,马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鸿篇巨章,治国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犹如黑夜明灯,照亮了绛帐这块繁华的小镇;南门楼前的讲经台怎会忘记,帐子后面,丝竹声声,舞乐翩翩,那优美的乐声和身着宽袖汉服的女子,如惊鸿飞过,将它美丽的影子长留在人们的心中。   马融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身体似乎也一天天累了。然而,传播儒学的理念,却支持着他,一路坚定地走下去,没有丝毫停留。时间的泥沙在这位老人面前越聚越多,他的经学,越过绛帐,越过陕西,一直传扬到京都洛阳,传遍全国,四方的饱学之士向绛帐云集而来。为了让自己的的学说被更多的人接受,他采取了分层教学。他向卢植、郑玄等高徒亲自传授,又让他们将他的学说传授给底下的弟子。每当夜晚降临,望着那变幻莫测的月亮,他深感大限已到,留给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郑玄学成,将要回去了。他对学生说道:“郑玄辞去,吾道东也!”这里面有欣慰,有欢喜,也有惆怅。难怪清代袁枚说道:“绛帐分手最堪悲,况复吾师头白时。”郑玄是他最最器重的学生,可是,人生相聚,总有一别。   郑玄走后,马融在半年后病倒。这一次病势汹汹,他对围在他身边的弟子说道:要将他的思想传播出去,讲经的事业不能停止。他的学生遵从了他的教导,私学从那时起,直到明清两代,薪火相传,延续不断。然而,在绛帐这块大地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举起传薪的大旗,令全国的文人学士汇聚一堂,学习儒家文化了。唐代赵叚在《闻笛》诗歌里云: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兴来三弄有恒子,赋就一篇怀马融。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读罢此诗,怎不让人空余许多惆怅和遗恨呢?

  我曾经翻阅《忠经》,许多治世明道的话语在我脑中盘旋: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它的意思是:忠能使君臣关系巩固,国家安定,甚至感动天地神明,更何况对于人呢?忠道能使个人身重名立,使家庭兴旺发达,使国家走向强盛,这都是实行忠道的自然结果。在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人心不古,浮躁之风蔓延。怎样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于家庭,这确实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窗外高大的槐树下投下一片浓荫,花圃中的粉白喇叭花灿然开放。才十点四十分,太阳已经升得老高,窗外有细细的风吹过。车内可是有些燥热了。街头人不是很多,有穿着裙子的绿衣女子撑伞走过,也有带着泛黄草帽的老农慢慢前行。车外的音乐、车声,人声听起来并不清晰,是天太热了,树叶也似乎在不停吐纳着暑气,让人也蔫蔫的。   这是千年以后的我站在绛帐车站感受到的夏日情景。世事沧桑,太阳和明月依旧在这块古老的土地照耀,而马融讲学的盛况,隔着历史的风尘,只留下一个荒草丛生的土台。明代王伦有诗云:“野寺山岗古洞于,人传曾是马融居。地深之歌秦人树,岁久仍藏禹穴书。绀宇钟连清梵寂,碧萝烟袅绛纱虚,当年借问横经者,前列生徒孰启予。”这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也无不透着一股深深的孤寂。   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古老的绛帐怎会沉寂?在新时期,因为有了绛帐车站,许多新兴的工厂和政府部门,如雨后春笋,一夜间遍布在车站的周围。绛帐街道,在繁荣了几百年之后,也渐渐完成了它身上负载的历史使命。年,扶风县把绛帐镇作为扶风县的工业集中区,在这里设立了扶风科技工业园。绛帐工业园已经成为西北最大的方便面生基地,宝鸡最大的面粉生产基地。全国农产品示范基地、陕西省首批重点建设县域工业园等荣誉称号。绛帐古镇,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全国各地热爱马融文化的学者和饱学之士的目光,绛帐,就像一个清新的少女,正以款款的步履,行进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也必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也相信,新一代的传薪人,沿着马融开拓的漫漫文脉,必将把儒家文化的薪火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黄亚利,笔名林溪。籍贯陕西岐山,大学文化。年开始业余写作,有散文、诗歌,小说共计篇左右。宝鸡市散文杂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老年学会会员,宝鸡市朗诵艺术协会会员,《宝鸡保险》通讯员。有作品散见于《宝鸡日报》、《国寿客户报》、《西楚文艺》、《醴泉文艺》、《宝鸡记忆》、《点赞宝鸡人》、《宝鸡保险》、《西府小小说选》等报刊杂志。生性愚钝,希望通过文字让自己灵秀一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
白癜风会传染么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