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 扶风臊子面 扶风臊子面和岐山臊子面分为两派,扶风在臊子和汤里面都没有放辣子,醋也比岐山的放的少,扶风臊子面的汤就有技术了,扶风臊子面突出的是个香字,味道一点不比岐山臊子面差。 扶风挂面 在北方挂面大行其道,新的研究表明,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记载。而在敦煌文书中不止一次出现“须面“,并被装入礼盒送人。如当时敦煌的一户人家将“须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礼。 清朝大臣谢墉《食味杂咏》记载:“北地麦面既佳,而挂面之入贡者更精善,乃有翻嫌其太细者。”这种太细的入贡挂面,即所谓上用银丝挂面。将和好的湿面团搓成小手指一般粗的面条,盘挂于木头架子上,下坠一个较短的圆形木棒,粗面条在木头的压力下逐渐被拉细拉长,并自然风干,就成为挂面。 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家人为使亲人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亲人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这种吃法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被誉为上等慰劳饭食。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在酸汤中加入“漂稍”(鸡蛋煎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间及宴会上广为流传凤翔的酸汤挂面。 鹿糕馍 鹿糕馍是一种烤馍,是陕西省扶风县的汉族名小吃,其产地仅限于县城东关东四堡村一带几个村庄,除此以外,县境内再无其它能做的地方。上等面粉加白糖、油料、五香粉等配料烤制而成。馍面饰有鹿形图案。色泽白亮,味道香甜,煮不散烂,贮不霉变。过去远游多携带食用。鹿糕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相传当年武则天来法门寺拜佛,路经扶风县城时,看到有卖鹿糕馍的,当时不叫鹿糕馍,叫“柱丁石馍”,因为这馍的外型很象鼓形的柱丁石,中间还有一个凹坑,武则天吃了这馍,觉得很好吃,她见到卖馍的旁边还有一个刻图章的,就顺手捡了个鹿糕的图案,印在馍的凹坑里,并给这馍取名“鹿糕馍”。从此,鹿糕馍就代代相传,一直传承。 鹿糕馍面饰有鹿形图案。色泽白亮,味道香甜,煮不散烂,贮不霉变,过去远游多携带食用。 美丽的扶风欢迎你!美味的美食等着你!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昊子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