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直播通告:年12月08日19:30,净土大讲坛直播 《楞严经讲座》(提高班)理悟法师 佛说《梵网经》白话 季芳桐释译 2卷下菩萨心地品下 译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莲华藏世界的东方入兜率天王宫,先降魔,说《魔受化经》。说毕,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为净饭王太子。母亲叫摩耶,父亲叫白净,太子叫悉达。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从三昧出,即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妙光堂说法,并经历帝释王宫、夜摩天等十处,次第说十种法门。说法已周,观大梵王天宫中的网罗幢因,说无量世界种种差别,犹如网孔各各不同,而佛法随机教化亦如此。我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宫,为此「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略开心地法门毕。 释迦牟尼佛再次从天王宫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阎浮大地上的一切众生、凡夫、痴闇入,说本师卢舍那佛初始发心时,所常诵的第一微妙之戒。此戒能破诸黑暗,能摧毁种种烦恼,广取一切功德法财,故名光明金刚宝戒。不仅我师卢舍那佛依此戒成佛,而且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无不以此戒为根本,一切众生皆以它为成佛种子。(众生虽有佛性,然要持戒然后才能见佛性。既见佛性,乃成菩提。)而众生的「意」(第七识,亦称末那识)、「识」(即分别,亦称第六识)、「色」(五根、六尘等)、「心」(第八识,亦称阿赖耶识),是情、是心,无不入此佛性戒中。既获佛性戒,当发心修行,如此下去,定能证得清净法身之不生不灭之果。 此一戒,又可方便化为十,即化为「十波罗提木叉」(保解脱)。持守此戒可保一切众生得大解脱,故名法戒。是以三世一切众生应该顶戴受持,时时体会,不可忘忽。 今天我为四众八部之大众,再次指出,此十无尽藏戒品,皆依本源自性清净心为戒体。其实本无戒可持,亦无戒可说,今说皆方便法也。 今天,我卢舍那正坐莲华台,周围有千华环绕,每一华上,显有一佛,共有千释迦。此千华中,每一华叶都有百亿四天下,千释迦又化为千百亿释迦,各坐菩提树下,同时成佛道。而这千百亿释迦,都以卢舍那为本。这些千百亿释迦,各各从本源世界,接众生俱至莲华台藏世界,听我诵卢舍那佛所诵的诸佛大戒。此戒法犹如甘露,受持此戒便可得涅盘,亦可离生死。 这时,千百亿释迦又各自返回本源世界,坐在菩提树下,诵本师卢舍那佛所说之戒。此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相,它犹如日月能破黑暗,消除身心热恼;亦如璎珞珠,能庄严法身。无量的微尘众受此戒后,皆成正觉。我师卢舍那佛常自诵此戒,我亦随之诵,你们这些新发心菩萨,应尊重佛戒,受持佛戒,并将此戒传与一切众生。 你们谛听我正诵,此一乘大戒是诸佛戒之藏,一切五戒、八戒、十戒等,无不从此戒中流出,一切八戒等无不摄入此大戒中。持此戒者能得大解脱。 诸位当知,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若不信自己决得成佛,则有些戒品不能牢固,若谛信自己有佛性,坚信卢舍那依此戒成佛,自然能念念护持妙戒,不使遭毁坏。一切有心者,皆应入佛性戒中。既受此佛性戒,便能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位,真是佛的弟子。是以,一切大众应恭敬、至心听我诵。 尔时,释迦牟尼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便宣此戒。此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相虽多,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而尽摄之。所以孝顺就是菩萨戒,亦可名为制止(诸恶)。世间一切善恶果报,皆在孝与不孝。故孝顺所在,自然梵行具足。 佛说到此,口中即放无量光明。这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于、十六大国王,皆聚集于佛前合掌,诚心诚意地听佛诵菩萨戒。 佛告诉诸菩萨说:我虽已成佛,今尚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你们这些发心菩萨,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诸菩萨都应诵。 佛诵戒,故口中发出无量戒光,此光是有因缘的,它不属青、黄、赤、白、黑之色法,非属六尘缘影之妄心法,非有、无之断常见法,亦非二乘修证之因果法。它是一切诸佛所证、成佛之真因,是行菩萨道之根本,亦是诸佛子成佛的根本。所以各位大众诸佛子,应受持、读诵、躬行之。 诸佛子谛听,若能受佛戒,不论是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还是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只要能通达法师语,二尽得与他授戒。未受佛戒前,虽有净秽差别,一旦受戒,皆返妄归真,清净无污,故皆名第一清净。 佛告诸佛子说:若能受此根本戒者,应时时读诵,若受戒而不诵,现在失菩萨之位,将来失成佛之种。我已成佛,尚时时读诵。且过去一切菩萨已诵,未来菩萨当诵,现在菩萨正诵,何况你们这些新学佛子。我已略说菩萨戒相。当然戒体本无形相,然持戒者有持戒之相,毁戒者有毁戒之相。所以,你们应时时勤学,敬心奉持,不可怠慢。 印光法师答念佛问 卷八净土法门与至诚行持 第二章念佛正行,持佛名号 、念佛只图快、图多有什么缺点?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页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页复唐能诚居士书) 、念佛人为什么不要染上虚张声势、自诳诳人的坏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现今僧人虽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请法师不易,故致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页复周群铮居士书) 共同学习理悟法师讲解 《妙法莲华经讲座》 参考讲义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因为这样,所以苻坚也知道,于是就派一位大将叫吕光,带着七万的兵马去攻打龟兹国,到那儿想把人家国宝给抢来──这个国宝不是珠玉,而是国家一个有智慧的人──罗什法师。 §说把罗什法师给抢来,这见着我们中国人也是很不讲道理的;这一说,中国人会有很多人都不高兴,可是不能不说公道话。当时知道他是国家的一个大德高僧,知道他是一个有智慧的智人,那么应该和人家商量,以外交的的途径,请他到中国来弘扬佛法,他愿意来不愿意来,这个都在不可知之数的,不应该就发了七万兵到那儿硬给抢来了。 §中国佛教兴兴衰衰,三武灭佛(注),接二连三的,总是有一些个法难。这个法难因为什么呢?就是「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为这个法是抢来的,中国人还自己觉得「我很了不起,这是中国的佛法。」我们现在要知道这个因缘,所以,就是法,我们也不可以盗法,也不可以抢法,也不可以随便去打劫法,要按着真正的方法去学习佛法;这是我的看法,你们的看法怎么样我不知道。 §注: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因信仰道教,诛戮沙门;北周武帝罢沙门,令还俗;唐武宗信道士赵归真言,痛抑佛教。佛教史称「三武之祸」。 §菩萨发心 但为众生 §鸠摩罗什法师小的时候,跟着他母亲到处游学,曾经遇到一位开悟的罗汉。这位罗汉一见到鸠摩罗什法师,就对他母亲说:「他不是普通的小沙弥,妳要好好的保护着他!如果他过了三十六岁,都不破戒的话,那么他所教化的人,就和印度第四祖优波曲多尊者所教化的众生那么多。」优波曲多尊者当时行道的时候,住在一个石洞里;每度一个人,他就投一支竹签到石洞里去。最后竟把这个石洞都装满了竹签,可见他度的人是太多了!这位罗汉对他的母亲这样说,她就告诉鸠摩罗什法师,他也就很相信这个说法。 §以后,他陪着母亲到处游学,他母亲证得了三果,观察因缘,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因缘在中国,就告诉他说:「你所度的众生,在东震旦(震旦是指中国),可是对于你自身非常不利。」 §鸠摩罗什法师说:「我只要能把佛法流传到震旦去,就是粉身碎骨,或对我自己怎么样不利,我也要去做;因为菩萨发心不是为自己,是要为众生。只要对佛法有所页献、对佛教有益处,我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不在乎,就生命牺牲了,我都愿意!再有困苦艰难的问题,我也要去做去。」后来,苻坚就派大将军吕光到龟兹国去征伐,就想抢这个鸠摩罗什;吕光果然奉命把鸠摩罗什法师接到中国来。 §劳师远征 为取国宝 §在吕光没有到龟兹国之前,鸠摩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说:「现在中国出兵来征伐我们的国家,你不要和他对敌,他的目的不是想占领我们的国家,他是有所要求,你应该和他讲和,他要什么条件,你就答应他!」孰不知,龟兹国王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等吕光到了,他和吕光开战就打起来。 §那么龟兹国的国王就向沙勒国王来求救;沙勒国王就去帮助龟兹国王,想和吕光来作战,把国家的事情就交给他的太子来管理,他就带着兵去救龟兹国。可是,他这个兵还没有到龟兹国的时候,龟兹国已经被吕光给破了。 §那时候,中国军队是很强的,龟兹国是一个小国,一战就战败了,龟兹国王就被吕光的军队给杀了,就把这个鸠摩罗什法师就给抢去了。本来这龟兹国王是很信佛的,那为什么又被中国的军队给杀了呢?就因为龟兹国王在前生的杀业太重,定业不可转,所以没有法子避免这种的业报。 §不听良言 吃亏眼前 §吕光灭了龟兹国,把鸠摩罗什法师就给抢来了!那个吕光嘛!还看不起出家人,他心里想:「我们这个皇帝呀!真是没有知识!这么劳师动众,耗费国帑,抢来这么一个穷和尚干什么?智人有什么了不起?他也是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和我们一样要吃饭。」 §心里不佩服;吕光总是不佩服这个鸠摩罗什法师,觉得他没有什么了不起。不佩服呀,一路上就有一些个问题发生,这些个细节,大约历史也不记载。 §可是,走到半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就在那儿扎营下寨。那是在一个山谷里边,地势非常洼下。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这天晚间会有大水来,就对吕光说:「这地方很危险!不要在这地方扎营!如果大水来了,甚至于都可以把我们全军淹死!」吕光根本就对罗什法师不生信仰,他不相信,就说:「你懂什么!你出家人只懂得讲经说法,你懂得什么排兵布阵!你不要管!淹死?怎么就会淹死呢?」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议。 §这天晚间,到半夜的时候,说巧不巧?嗐!果然山就啸了!山啸就是山洪,山洪暴发,从山里流出水来;这水不知多大,把吕光的军队淹死了五、六千人。他带着七万人马到龟兹国作战,大概死了几千,回来,在这里又淹死了一部份。 §由此之后,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一点来历的,是有神通的,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以后不敢那么轻慢,也就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了。 §不可思议 神通境界 §那么再往前走,走了一段时间,到了凉州,就是现在新疆燕安一带。在这个时候,吕光就听说长安发生了政变,苻坚被姚苌给杀了;姚苌取而代之,做了秦的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以就叫「姚秦」。「姚秦」和「嬴秦」、「苻秦」是不同的──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苻坚的时候是叫苻秦。 §吕光一听说国内政变了,姚苌做了皇帝;这个时候,他也不回去了,就在凉州这地方,在这半路那儿独立了,就称起皇帝来,国号凉,这就是所谓的「西凉」。 §鸠摩罗什法师在凉州这地方的时候,吕光有一位最宠信的臣,叫张知。张知生病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婆罗门教的骗子;怎么骗呢?他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于是吕光就给了他很多钱,叫他治病。 §鸠摩罗什法师知道这人是个骗子,就对吕光讲:「你就用了多少钱,也治不好张知的病。我可以用一种玩耍的性质,来证明他这个病不会好。我现在用五色线,把它烧成灰,放到水里,如果这条线的灰,还能恢复成五色线的形状,那么张知的病就不会好;如果这个灰放在水里,不能恢复成五色线,那他的病就会好。你如果不信,我们就试验试验!」于是就用五色线烧成灰,放在水碗里,果然灰就浮起来,又变为五色线。 §在这个情形之下,吕光还是给张知治病,但是始终也没有治好;没有好久,张知就死了。吕光虽然用了很多钱,也没有一点益处。 §这是鸠摩罗什法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神通妙用,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鸠摩罗什法师种种的经历和神通妙用,说起来很多,。 §什师东来 过程曲折 §等到姚苌做了几年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这件事,于是就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吕光不给;吕光死了,儿子吕隆继位做皇帝,姚兴又向吕隆要鸠摩罗什法师,吕隆还是不给,姚兴就发兵去征吕隆。一作战,吕隆战败了;姚兴这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巨的。 §为什么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么姚兴又派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一般人都崇拜他、相信他,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才翻译很多的经典。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的因缘。 §传译正确 舌根不坏 §因当时有八百多位出家人,聚会在逍遥园,跟着鸠摩罗什法师一起翻译经典;所以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非常正确的。怎么知道他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呢? §鸠摩罗什法师一生,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卷。他圆寂的时候,对大家讲:「我这一生翻译了很多经典,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有没有错误?不过我现在给你们一个证明:如果我翻译的经典都是对的,没有错误,我死之后,用火焚化,我的舌头不会被火烧化;如果翻译得不对,经典翻译错了,那么我的舌头就会烧化了。」 §等到鸠摩罗什法师圆寂荼毘的时候──就是用火来焚化,这个舌头果然一点也没有烧坏,完完整整的,没有被火烧化。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地方。 §又有一个证明,在中国唐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位道宣律师,是专门修持戒律的;因为他持戒精进,感应了天人给他送饭,他所吃的饭是天上的人给他送饭吃。有一天,道宣律师因为年老,走路就跌倒了,北方多闻天王的儿子,就来把他扶住了。他一看,是天人来护持他,就问:「为什么世间人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那是什么道理呢?」 §天人就对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因为他生生世世都发愿:『有佛出世,我就要来翻译经典!』从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翻译经典;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一点错误都没有。」 §过去七佛是哪七位呢?第一位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弃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叶佛,第七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 §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是特别正确。 §继承志愿 翻译佛经 §因为这个,所以我们现在能得到明白经典,讲这个经典,听这个经典,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如果他不翻译过来,我们就不容易闻到佛法;所以我们都要对鸠摩罗法师存一种感恩报德的心。怎么样感恩?怎么样报德?我们就要发愿,也要弘扬佛法,也要想法子把经典多翻译一点,这就是继承鸠摩罗法师的志愿去做。 §怎么样翻译呢?佛说的经典,鸠摩罗法师所翻译的,和佛的意思一点都不差的;所以啊!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们个人的知见来翻译经典。 §为什么要把翻译的人放在经的前边?因为如果不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提倡翻译经典,经典就不会这么快传到中国;为纪念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所以就把他的名字记载到经的前面。一方面是纪念他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鸠摩罗什法师负起这个责任,有什么错的地方,翻译不对了,因果在他的身上。有这种种的意思,所以把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记到经的前面,作为后人一种的永远的纪念,永远不忘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 §恩播法界 大教流通 §过去七佛译经师.颖悟绝伦善知识.日记三万六千句.月印八百七俱胝.畅显神源符圣意.挥发幽致契玄机.恩播法界泽后世.大教流通永护持. §「过去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是过去七佛都是由他来翻译经典。 §「颖悟绝伦善知识」:他这种聪明智慧呀!一般的人都比不了他;他真是一个善知识。 §「日记三万六千句」:他一天记三万六千句。 §「月印八百七俱胝」:印,是印可、印证。因为他当时翻译经典,有很多人在那儿翻译的时候,都要经过他的印证,他给证明过这个是对,是不错的;也就是初译、修正、润色、证明,他丝毫不马虎,一定很慎重地审查,一字也不放过去。 §所以就有个印,就像盖上一个印似的,不是假的啦!八百,就是大家翻译的经典很多,很多的语句,他都给印证。七俱胝,是个大数目,就是那么多。 §「畅显神源符圣意」:畅是畅通,显是显明,畅通而显明;把佛法这个不可思议的源流都形容出来了,都表露出来了。符圣意,符是符合,圣是佛的意思,符合佛的意思;佛说这个经典,他所翻译的,和佛的意思一点都不差的。所以,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们个人的知见来翻译经典。 §「挥发幽致契玄机」:挥发也就是发挥,发挥那最精奥的、最看不见的那种道理;人不能懂的那种道理,他都给发挥出来了。契是契合,也就是符合;玄机就是玄妙里边的那个意思,真是其味无穷。 §「恩播法界泽后世」:法界是无边的,他对我们佛教徒的恩,也是无边的;他的功德,真是对后世的佛教徒是特别的深厚,报答不完的。 §「大教流通永护持」:大教也就是佛教,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国去,这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力量所成就的,也就是他的功德庄严所成就的。 §后记 §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菩萨贡献卓越,其所译大乘经典,以悟达为先,深得佛旨。自出经以来,其法味历代飘香,至今盛诵,无有替废。冥祥感降,历代弥新。由于其本身之证量,深会佛旨,历代因鸠摩罗什菩萨所译出之经论,而启悟佛法者众多,著名的例证有: §惠能大师悟于《金刚经》、中峰禅师等闻诵此经而有省发(但仍未实证如来藏而未悟入,故名省发),永嘉大师阅《维摩诘经》而悟,慧文大师读《中论》、《大智度论》而悟一心三观,开启天台教观心要。近代名士、贤圣僧俗等人,读鸠摩罗什菩萨所译经典,而皈依佛教,护教护法,其数甚多。 §菩萨所译重要经典包括:《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在历史地位上有「译界之王」美称。 §所翻译之经文,辞理圆通,使中土诵习者易于信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着,并称关中四圣,合称「什门四圣」。 §鸠本文字优美是由当时那些大文学家、什门的四哲、十杰﹙1、释僧肇。2、释僧睿。3、释道融。4、竺道生。5、释僧。6、释昙影。7、释慧严。8、释慧观。9、释道常(恒)。10、释道标。前四位称:“什门四圣”;前八位称:“什门八俊”;十位合称:“什门十哲”。﹚,那些高僧大德文字造诣相当高深的,当时译场翻译的文学家很多,文字特别优美。古代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不是博通三藏,没有一位不像文学家。 §举一例子:佛为富楼那授成佛记的那段文,说将来富楼那成佛时,富楼那的世间,人间与天上可以彼此相通、来往,西晋本子对这道理翻成“天见人,人见天”,上面的天人可以看见人间的人,人间的人也可看见天上的人,而且可以彼此来往,可是他在文字上只翻成“天见人,人见天”,好似《三字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时,将梵文与西晋本子《正法华经》对照,罗什认为按梵文没有错,可是中文若按此译,就不够雅。应当如何写才雅呢?僧肇法师马上就站起来说,应当译成“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好句!好句!文字多优美! §看到这里,真是五体投地。古代高僧大德翻译得多细心,译场中几千几百人,如僧肇、僧睿、道融、道生,都是了不起的,所以有敏捷的智慧。 §根据《律相感通传》,时间上,溯自九十一个大劫以前,上一个大劫「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由毘婆尸佛开始算起,历经了尸弃佛、毗舍浮佛。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大劫「贤劫」的最初四尊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以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这期间,一直都有一位伟大的译经师,发了宿世本愿,生生世世要借着译经来弘通以上七尊佛的佛法,并执行护法护教,续佛慧命的大业。他,就是鸠摩罗什菩萨──伟大的万世译经师。 §摩罗什菩萨的半生大多在五浊恶世的战乱年代中度过;但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为了佛陀正法的弘传,鸠摩罗什菩萨宁可受尽种侮辱而「为法忘躯」,换取佛法延续的可能。缅怀此位大菩萨的广大发心,面对经典,我们更应深深感恩珍重! §法师这两字,现在已成为出家人的通称了,在家人就不必一定要称法师。 §站在佛法的立场,法师这两字应怎样解释呢?有两种意义: §1.以法为师,以佛所说的法为师承、师长,这是自利。以佛法为师,个个都是法师,在家、出家,只要是学佛,与“以戒为师”的情况是一样,戒也是法,以法为师通于一切。 §2.以法师人,博通佛法,作人天师范,这是利他。能博通佛法,作人天师范,讲经说法,利益众生,最起码是个说道沙门,能讲经说法,才称法师的,这是约利他说。如果以讲经说法,约利他来说,现在已成为出家人之通称。在家人纵讲经说法,没有被称为法师的。 §古代的法师也有分别的,经、律、论三藏中,单通经藏的称为经师,单通律藏的称为律师,单通论藏的称为论师,必定要经律论三藏博通,才能称三藏法师。 §所以古代翻译法师中,这一类三藏法师也不少,但不是很容易的。鸠摩罗什经律论都很精通,称为三藏法师,这也是对他的尊称。历史上除鸠摩罗什外,还有唐?玄奘三藏法师最有名,普遍知晓。 5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沙门、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经重遝(tà),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叙历,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勣(ji绩)。 §辄(zhé折)于经首,序而综之。庶(shù)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you)。 §弘赞莫穷,永贻(yi)诸后云尔。 §译文:《妙法莲华经》统摄了三世诸佛出世说法的本怀。本经结集于西域已有一千多年,东来华夏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西晋惠帝永康年间,有“敦煌菩萨”之称的竺法护在长安青门首次译出此经,名《正法华经》。东晋安帝隆安年间,后秦弘始四年,西域来华龟兹国沙门鸠摩罗什再次译出此经,名《妙法莲华经》。隋朝仁寿年间,来自北天竺的僧人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在大兴善寺第三次翻译本经,与罗什大师译本同名,也叫《妙法莲华经》(即《添品妙法莲华经》)。 §三种译本内容重复,文义旨趣互有交涉。但是当代所尊崇弘扬的多是后秦罗什大师的译本。其他异译本的品目、偈颂各有其源流,具体在各译本背景中皆有交待,此处不一一叙述。 §灵山说法,若非大圣佛陀就无法开权显实,化三归一。教化所对之机,若不是往昔曾在大通智胜佛时结下一乘法缘,就难以化导二乘滞情。 §鹿野苑三转法轮之终,即分出根机大小之别。拘尸那最后化度,说《涅槃经》,留下遗教,判出一代教法有半字教和满字教的不同。 §若非教法与时节因缘相合,哪里能敷演法华高会!由此而知,五千上慢的退席是大权示现,目的为了策进真实滞于小乘的增上慢人一类;五百阿罗汉得受佛记,皆是内密外现,示现下根以化同类。 §佛陀在灵山会上放光显现各种瑞相(法华六瑞),开启请问本经的端绪。世尊出无量义处三昧,赞叹诸佛权实二智,大略演畅诸佛智慧的广大深远。 §火宅喻是会通三乘归入一乘的妙法;化城喻牵引出往昔闻妙法因缘至今不失;系珠喻表明实相理体常存;凿井喻显示悟入佛之知见有多种途径。 §七卷经文,意趣昭然;譬喻敷陈,旨义幽远。这都是佛陀平等大慈,拔济沉溺生死苦海中的众生,以至极悲心拯救迷失本性的有情。 §佛法从汉末传入到现今唐朝,历时多年,总计所译经典有多卷。其中,以法华经的受持最为兴盛。 §众生根机与教法相契相入,是源于大通智胜佛所结的大乘法缘;闻妙法而能生甚深恭敬心,皆是古威音王佛教化遗留的功绩。 §我擅自在经文之首作序,综述本经旨趣。祈愿早日清静六根,参预弥勒世尊的龙华三会;快点成就四德,作为往生极乐净土的妙道。此经甚深微妙,难知难解,广赞亦不能尽。 §今略序其意,以期贻于后人而已!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释此序文。分为二:初、释序主,次、释序文。今初 §此篇乃唐道宣律师所作,综括法华经要义而序之,见解精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据云原序无弘传二字,乃后人所加,盖谓此序足可弘扬妙经,流传于尽未来际也。即序末“弘赞莫穷,永贻诸後”之意。序,通叙,谓叙述大意也。 §终南山,释道宣述 §终南山,距长安(今称西安)城南八十里。在扶风郡武功县,东连太华,西接太白,以山势起于西北,终尽于南,故称终南山。释,出家沙门,咸以释为姓,所谓“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是也。道宣,序主之名。师湖州人,隋吏部尚书钱申之子,生于开皇之时,始娠,母梦梵僧谓云:所孕者,梁之僧佑律师也。天性颖悟,九岁,遍览群书,十二善文墨,十六诵《法华》,二旬﹙20天﹚而彻。十七落发,二十,依律宗八祖智首律师学律。三衣唯布,常坐一食。唐武德七年(年)迁住终南,常修般舟三昧,前后凡二十次,感天人送食侍卫。曾随玄奘译场,推为上座。着作有《弘明集》《高僧传》《内典录》及此序。乾封二年(年),寂于长安西明寺,谥(shì)号澄照大师。 §述者,文之始创名作,理则本有称述。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贤。序主自谦称述,即述而不作之意。 §次、释序文。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首句牒经,为下诠释张本。次句明佛出世本怀。统,包括曰统。诸,不一曰诸,佛,十号之一,降灵,不动寂场,示生于世,谓下兜率而降王宫也。本致,即本怀。诸佛出世本怀,即“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如二万灯明佛相继弘《法华》于往劫,最后燃灯佛亦弘宣《法华》,大通智胜佛、威音王佛、无不说此经,今我释迦世尊,亦说此经,足见佛佛道同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馀载。” §前二句明《法华》在西域弘传情况。蕴,聚也。结,集也。大夏,乃西域美称。以该地人善根深厚,多闻解脱者众,凡圣丛集,犹夏时生物之繁也。出,现也。彼,即指西域。龄,年也。全句是说,自如来灭后,诸大弟子结集此经,流通大夏,出现于彼土,经历此方周秦汉晋,凡一千三百十七年。说千龄者,举其大数也。后二句明《法华》在东土弘传情况。东,对西而言。传,即传布。震,卦名。东方属震。旦,日出之始,以此方地居震位,正当日出之始,故称震旦。全句是说,此经至西晋惠帝,由法护尊者自西域传东土,永康年中译出,经历晋、宋、齐、梁、陈、隋,讫于唐初,凡三百二十五年,故云三百馀载也。`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 §西晋,乃司马氏篡魏而有天下之国号,都洛阳,次迁长安。对以后晋元帝建都江东(南京)故称西晋。 §惠帝名衷,字正度,武帝次子,为西晋第二代皇帝,惠帝庚戍四月(年)即位。初立永熙年号,二年改元康,(年)六年改永康(年),法护译经在永康年中。此初译此经之时也。 §“长安青门” §长安,古称咸阳。汉高祖建都,改称长安,青门,乃长安东坝城门,俗呼青门。即邵平种瓜之处,译主于此门外,立寺行道,译经于此。 §“敦煌菩萨、竺法护者,” §敦煌,在今甘肃境内,古流沙地。菩萨,此翻觉有情。师有上求下化之德,故以此称之。竺法护,译师之名。梵语昙摩罗刹,此翻法护。月氐人,八岁出家,依竺高座为师,冠师号立名,故称竺法护。依郡立名,故云敦煌菩萨。 §师于泰始二年(年)自天竺达玉门关,徙居敦煌,译经弘道,光阐象教,大众倾心,故得此嘉号。 §“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初翻,初始易梵文为华语。正法华,意取“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立名。文成十卷,二十八品。是为西晋译也。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 §东晋。五胡乱华之时,西晋怀愍二帝,被刘氏所弑,洛阳大乱。元帝渡江,建都江东(今南京),对洛阳,故称东晋。凡十一主,安帝是东晋第十主。乃孝武之子,讳德宗。隆安,即安帝年号。初改隆安(年)凡五年。 §鸠摩罗什于弘始三年入洛阳,当晋隆安五年(年)。后秦对前秦而言。前秦符坚,有雄师十万,自称秦王。后僭位,都长安,称前秦。后秦姚苌,初仕苻坚,为衮州剌史,后擢龙骧将军,讨摹容弘,兵败惧奔。时渭北马牧等,纠集羌众,率其五万馀家归苌,推苌为盟主,苌率众自陕入长安,弑符坚,僭帝位,亦号秦王。因别前秦,故号後秦。苌卒,子兴立。 §弘始,乃姚兴年号。历史上,晋居正统,秦为傍僭,什师虽译经于秦境,年号先称晋而后秦者,尊正统故也。 §“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龟兹,国名。是什师梓里。并非译经之地。沙门,此翻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或云识心达本,故号沙门。 §鸠摩罗什,译主之名。此翻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师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举之,俄念我年幼钵重何以能举,念甫动,钵则堕地,遂悟万法唯心之旨,是故出家。父卒,母亦出家,得证三果。母尝谓子曰:“汝学解足为人师,但自道业未成奈何!”母临终预言:“方等深经,应阐秦都,但对汝自身,稍有不利。”师曰:“菩萨之行,利物忘身,若大化能行,虽炉镬无恨。” §前秦苻坚建元九年(年)太史奏曰: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即遣饶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迎什师至凉州。闻苻坚为姚苌(cháng)所害。吕光遂据凉州,自立为三河王,国号大凉。师亦止之。苌闻什师之名,屡请于光,而光不允。苌卒,子兴继位,复请之,不允。兴怒,起兵伐之。时吕光已卒,子吕隆在位,兵败,始允所请,上表乞降。弘始三年,迎什师入关,秦王兴奉为国师。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次者,对西晋初译而言。弘始四年,什师于草堂寺广集义学沙门,建立译场,翻译经论,凡三百九十馀卷,此经其一也。名妙法者,意取经中“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之意。文成七卷,二十八品。是为秦译也。 §什师卒于弘始十五年(年)四月十三日,临终自誓:吾所译经,如不悖佛意,焚身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其言。 §“隋氏仁寿” §隋即杨氏建国之号,隋文帝名坚,弘农华阴人。父杨忠,仕周有功,封隋国公。忠卒,坚袭爵。后受周禅,都长安,国号隋。自东晋南北分裂,至文帝方成一统。以国号隋,故称隋氏。仁寿,文帝年号。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有二号,初开皇,凡二十年,(——年)次仁寿,共四年(——年)此经译于仁寿时。 §“大兴善寺” §隋文帝所建,乃译经之处也。 §“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达摩﹚笈多。” §天竺,印度总名。北天竺,五印度之一。阇那、笈多,二译师之名,非一人也。阇那,具云阇那崛多,此翻志德,刹利帝种。笈多,具云达摩笈多,此翻法密。二师皆天竺人。 §“後所翻者,同名法华。” §二师誓志来华弘法,时交通不便,历尽艰险,始抵隋都,蒙文帝召见,帝为建大兴善寺使居之。颁衣赐食,礼遇优渥,命翻译佛典。阇那任主译,笈多辅之。所译同名妙法莲华。但加添品二字,义符秦本。 §不同处有五: §一、于秦本添普门品后偈。(原罗什本无偈颂之文,乃据隋译本添足) §二、于秦本药王品后补日光喻之文。 §三、合天授品(即提婆达多品)于宝塔品内。 §四、移嘱累品于普贤品后。 §五、置陀罗尼品于神力品之后。文成八卷,二十七品。是为隋译也。 §“三经重沓(dá)﹙重复,多。﹚,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三经,指三朝所译。二译曰重,三译曰沓。文即能诠文字,旨即所诠旨趣。彼此隐显曰互陈。如十如是文,西晋译无,秦译则有。药草喻后半品,晋隋二译有,秦译则无。故云文旨互陈。时指当代,宗尚者,尊崇也大。弘者,阐扬也。此经虽有三译,古今所宗尚者,皆弘阐后秦什师所译之本。 §何以秦本独尊?其故有三: §一、什师乃七佛以来译经人故, §二、什师所翻,译文流畅,合此方之机故, §三、荼毗舌根不坏,证所译冥符佛意故。 §“自馀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非所述。” §支者,分也。别者,差别。流,即类也。全句是说,三经本题总纲外,其馀分品别偈之类,具如次序,历然明白,非经大纲,故不详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以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此泛序一化始终。夫,句首语词,文言文中所常用,多用于议论文开头,避免开门见山直说,起到文气委宛从容之效应。 §灵岳,指灵鹫山,即耆阇崛山,世尊常于此说法,降灵,谓佛莅临此山说法华经也。大圣,佛为天中天,圣中圣,故称大圣。开化,开者,开其佛之知见。化者,化其二乘滞情。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深固幽远,无人能到,非我佛大圣,何以开化。 §适化二句,是说机感全仗因缘。适谓适当。化谓化导。承上文意,谓大圣虽善开化,宿昔无缘,必不受化,缘浅亦难导心。导,即如来循循诱导,心,即二乘种种滞情。以灵山所化之机,皆于大通智胜佛时,听十六王子覆讲,已下一乘缘种之故,所以反显说,“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大小之别。 §所以二句,序一化之始。仙苑,仙人修道之处,即鹿野苑。如来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处。告成,凡事究竟曰告成。此处乃如来于仙苑转四谛法轮,五人闻法皆得道果之时。 §机分大小之别者,小者如二乘及事行菩萨,知见狭劣,不了自心。大者如圆教菩萨,解行圆明,彻悟真源。 §如《阿含经》云:如来初转四谛法轮时,闻法者,有证大乘位者,有证小乘果者。教一机殊,都由宿缘有深浅,以致根机有大小。譬如一月普现千江,水有清浊,月无殊光。一雨均沾万木。荣枯随物,雨无异润,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之谓也。 §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金河顾命四字,序一化之终。金河,在拘尸那城境内,以河内有金得名。河畔有娑罗树,其林四双八株,四荣四枯,如来于此入般涅盘。顾命者,王临终出命,称为顾命。昔成王将终,作顾命之诰。如来化度将终,说涅盘经,捃拾残机,作最后训,亦如之,故曰顾命也。 §道殊半满之科一句,道,指一代教法,殊者,不一之谓。小乘九部,不尽法义,曰半字。大乘十二部,圆极心性,称实之谈,曰满字。如来于涅盘经,说半满教,分大小乘。科字,取楷定义,是说如来于涅盘经中,以半满教,楷定一代大小乘法,使不紊乱也。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岂非二句,序法华时至方可说也。岂非二字,反显之词,岂非教之所被,必察其可乘之时也。今经时至机熟,方堪开显。经云:“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换言之,若时机不熟,则不足以开法华高会,考核其权实正理。 §法华一会称高会者,略有十意: §一、此经诸佛同说故,如大通、威音、灯明等佛皆说法华经, §二、时机成熟而后说故, §三、宣说权实正印故, §四、授记普遍故,如上中下根,三周说法,得授记故。 §五、诸佛圆证故,如多宝、分身等佛皆证故, §六、是说成佛经故,如闻解修习,必得菩提。 §七、经之力用殊胜故,如释迦资之为因,龙女藉此证果。 §八、开近迹,显远本故, §九、持经功德无尽故,如随喜之福德,持诵之功德等。 §十智行双显故。如正宗以智起行,流通以行契智故。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受记,俱崇密化之迹。” §此为释疑之文。或曰:法华既称高会,时至缘熟,应无小机在座。譬如旃檀林内,无有凡材。今经身子三请,如来许说,而有五千礼佛而退者何也? §释云:当知五千退席,乃大权示现,深愍会中实行声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滞着化城,迷弃宝所,为策进此等增上慢之俦,令其舍权入实,深信一乘之法,故作此退席之举,岂真增上慢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