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里飘出的年味儿 文/成诺 浓浓的年味,在空气中弥漫…… 街头、超市、市场……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充满着忙碌而喜庆的年味! 在中国,在国外的华人区……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充满着红色而喧嚣的年味! 这种味,是红色的、是喜庆的、也是热闹的、更是充满着绵绵的香味…… 现在的年味香味,因为物品的丰富,食品的多样,味儿显得更加有诱惑力! 但可能是走惯了川粤湖海,见惯了南北海陆,品惯了辣甜酸爽,这种诱惑已慢慢变得味寡清淡! 印象中,也只有年少时,从老家那口大铁锅里飘出的年味才最正宗、才最绵长、才最有味…… 少年的往事是很多的。本来我不想回忆,也主要是还没有到应该回忆的年纪。猜测不错的话,一般来说是老人爱回忆。而我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像我这样的年龄回忆往事时,容易沦为笑柄,老人们可能会笑话我的稚嫩。而年少的又会挖苦我的做作! 但,的的确确,我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年味! 农村的铁锅,很笨拙很粗大!纯铁,黑色,近一米的口径!现在看来,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粗犷而豪迈!就像陕西人的羊肉泡馍,就像陕西老家圪蹴在村口大槐树下咂抹粗瓷大碗的汉子,也像陕北土塬上男女对唱的情歌,毫不掩饰,毫不做作…… 铁锅支棱在固定的泥巴盘成的灶台上。灶台下面是巧妙的设计:正对底部空出地方是架火加热的灶眼窝,旁边会置放一个用来鼓吹的风箱!不能说是巧夺天工的,但粗糙中很是实用,这可能是农村人一贯的作风吧! 平日里有空,我就会帮母亲做饭,但只限于一紧一慢、一前一后的扯动风箱了! 灶眼窝里的火苗起起灭灭,恍恍惚惚……但思绪最深的只是过年时的情景! 腊八的时候,晚上临睡前母亲总要忙碌一阵子。找各种的豆豆粒粒混合上大粒的玉米加上合适的水放在那口大铁锅里!父亲会抱来许多的柴火,架起火!收拾停当,我才能靠上边,拽着风箱呼呼拉上一顿!待差不多了,母亲会拉走我,覆了明火,温着火炭,才会吆喝着全家去睡!而我依依不舍之余,一整个晚上的梦里都是浓浓的腊八粥的香味!这样第二天就可以揭开锅过一个香喷喷的腊八节了! 可能是当年食物匮乏,我最留恋最憧憬的就是家里的这口大铁锅,因为其它的东西是与食物无关的! 我最喜欢看着灶台下的火苗,然后时紧时慢的拉扯上一顿风箱了!现在结了婚,到丈人家时,我总要抢着去拉。可能是我的手艺差,看着别人忙前忙后,实在没有事可干,只好去扯风箱了。但的确,我心底里还是喜欢的! 而扯风箱最吃力的似乎就是临近三十时的蒸馒头和炒臊子了!但也是我们最能解眼馋,享口福的时候了!母亲用面团撺揉出各种样子的馒头,用笼屉叠上三层,开始蒸。我通常情况下是静静坐在灶眼窝前,随时待命的!先是大火,再是温火……至于大和温就不是我的事,母亲会控制的,有时是声音,有时是急急替我添上一把火,或撤掉过了头的火苗!但我的注意力并不在这儿,锅里才是我的心思! 雾气腾腾的馒头出笼了、香气渗骨的臊子出锅了、混合着各种野菜的“下锅菜”(关中农村喜欢吃面食时的拌菜作料)熟了…… 那年那口大铁锅里总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年味…… 至少在那时口味寡淡的日子里,我是常常憧憬的…… 大铁锅是容易坏的!可能是铁容易发绣,也可能是母亲常常用锅铲时轻时慢铲的缘故。过一段时间铁锅会露底的,父亲会等到村里串户的修锅匠来时花点钱修修补补一阵,这样就可以再使用很长一段时间了! 但不变的是一年又一年从那口大铁锅里飘出的香味…… 或者煮、或者蒸、或者炒、或者烩…… 我知道这样的描绘,在现在的孩子看来充满好奇,并不会真正体会那时锅里的诱人香味的! 但对于我来说,那时即使美味寡少,即使没有过多贪食的念头,我们也会津津有味,也会常常偷偷揭开锅盖看一看锅里的…… 流年似水,当记忆渐行渐远时,我会努力去记很多往事,因为我怕太久远了就忘了、淡了…… 时光如梭,当年味愈来愈浓时,我总会留恋儿时的陈年往事和儿时那口大铁锅里飘出的味儿……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白颠风是怎么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