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温馨提示

戳上面蓝色文字:老子大道文化研究。即可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锤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我回忆过去无量劫以前,因为求大乘法的缘故,虽然是世间上一个大国家的国王,但不贪恋五欲之乐(色、声、香、味、触)。于是,我用锤击钟鼓,宣告四方:‘谁懂得大乘佛法者,若能为我解说,我虽是国王身份,但我愿做他的奴仆。’因为他愿求无上法的缘故,当时有一位阿私仙(寿无比、法无比的仙人),而来向国王说:‘我有最高上、最微妙的法,这种法是世间很希有,假使你要依法修行,不违背我的教化,我应当为你说此妙法。’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釆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这时国王听到仙人对他说的话,心里生出极大欢喜,立刻随从仙人,供给仙人所需要的东西,上山去砍柴,采果、瓜之类,随时恭敬侍候仙人,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求得无上妙法的缘故,所以身心不懈怠的来侍奉仙人。这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欲明白一切法,然后普度一切众生。所以他很精进以求大法。他不是为自己的身心利益或求五种的欲乐,虽是一位大国王,但因勤求法而终获得无上的妙法,乃至圆满了无上菩提。我现在把我过去行菩萨道的因缘,告诉你们。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佛说完了以上的偈颂之后,告诉大众,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过去无量劫前的那位把国家舍了,侍奉阿私仙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当时的阿私仙即是现在的提婆达多。

以上记载还讲到大乘佛法的传承,是提婆达多传给释迦牟尼的。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三法印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中,“诸行无常”就是说所有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不能独立存在的,“我”只是“众缘和合”的结果;“涅槃寂静”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复归于“性空”的状态。这与老子学说是吻合的。《道德经》:“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诸行无常相通,“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这观点与诸法无我相通。“反也者,道之动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和涅槃寂静是一样的意思。“缘起性空”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相通的,当中的“有”生于“无”的因缘是“道冲气以为和”的特质。这说明大乘佛法与老子的哲学体系有极大的关联性。

可见,他们这场争斗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派别之争,而是路线之争,正统之争。是“凡夫僧”(按:平民僧)和“罗汉僧”(按:贵族僧)的斗争,是当下建立人间乐园还是当下逆来顺受,追求死后到“极乐世界”的斗争。里面透露出老子学说对佛教的影响,老子主张当下“立教施政”重建人间的和谐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

六、大秦景教与“贝叶梵经”

对大秦景教最直接的记载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年)2月4日由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碑身高厘米,下有龟座,全高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明天启三年(年)出土,当时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此事,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

碑文记载:

贞观九祀至於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

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真,特令传授。

贞观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

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

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

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

以上碑文记载了太宗皇帝对景教的认识,深知该教经文是“正真”,何谓“正真”?当然是“玄妙无为”的老子学说。基督教《圣经》还未传入东土,当然“正真”不是指《圣经》。为什么要推行景教呢?还差点成为国教。是因为除“正真”的老子“玄妙无为”外,还因“词无繁说,理有忘筌”。老子的“道”学到唐代已演变成“个人修炼成仙之术”,失去了教化人民之功能了。而景教继承了老子“道”学思想,能“济物利人”,因此“宜行天下”。

碑文还记载:

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

意思是周朝衰败,老子无奈驾青牛西去传道,如今大唐依道而行,令国家繁荣昌盛,所以以“老学”为教义的景教回归东土了。

碑文又记载:

旋令有司,将帝写真,转摸寺壁。

天姿泛彩。英朗景门。圣迹腾祥。永辉法界。

唐开国皇帝李渊就尊老子为“皇祖”,李世民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指老子)”,令建老子庙于毫州(《旧唐书。太宗本记》)。先有本土之“道”学,今有西来之景教,故“道无常名”;先圣有老子,今圣有世民,故“圣无常体”。把李世民的画像挂在大秦寺的墙壁上,让“圣迹腾祥。永辉法界”。

那么,景教为什么与老子扯上关系呢?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一公元前/年)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他的《历史》第四卷,有专门的一节记述毕达哥拉斯的伙伴撒尔莫克西司的活动。这是同时代人的记述,弥足珍贵,节录如下:

居住在海列斯彭特和黑海地方的希腊人曾告诉我说,这个撒尔莫克西司是个男人,他曾是萨摩斯的一个奴隶,他的主人是姆涅撒尔科司的儿子毕达哥拉斯。在他被释放并得到莫大的一笔财富以后,他立刻回到他的本国。这时的色雷斯人是一个过着悲惨的生活而且智慧也很差的民族,但是这个撒尔莫克西司却通晓伊奥尼亚的生涪方式,通晓比色雷斯人要开明得多的风俗习惯,因为他曾与希腊人有交往,特别是他和在希腊人当中绝非最差的智者毕达哥拄斯有过交往。因此,他给自己修建了一座会堂,在那里他招宴他国内的一流人士,并且教导他们说,不论是他,他的宾客,还是他们的子孙,都是永远不会死的,但是他们将要到一个他们会得到永生和享受一切福祉的地方去。正当他像上面我说的那样做和宣讲这种教义的时候,他同时又修造了一座地下室。地下室造好之后,他便避开了色雷斯人的耳目,进到地下室里面去,在那里住了三年。

色雷斯人非常怀念他,为死者致哀服丧。可是在第四个年头,他在色雷斯人面前又出现了,这样他们便相信撒尔莫克西司告诉他们的一切。

这段历史记录提供了几条历史线索:

一、撒尔莫克西司与毕达哥拉斯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交往,他是毕达哥拉斯奴隶,那么毕达哥拉斯到哪里,他会跟随到那里。毕达哥拉斯到昆仑三角进行文化交流,撒尔莫克西司也是参与者之一,耳闻目染,也受益良多。为日后在色雷斯发展其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他建立了原始宗教的团体,有教堂,有教义,有较多的信徒;

三、信徒们认为撒尔莫克西司死后三年复活。

如果撒尔莫克西司是波斯经教的创始人(可惜历史已无记载后面发生的事情了),那么,经教教义与老子“道”学相通就顺理成章了,怪不得李世民认为经教的教义是“正真”的华夏文化。

再补充点资料,据大秦景教经典《尊经》说:“大秦本教经共五百三十部,并是贝叶梵音”(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

这个资料有三点启示:

一、大秦本教经是经典众多,自成体系,具原始宗教所需的教义刍形,堪比《拾遗记》中老子《浮图经》垂十万字。

二、“贝叶梵音”说明了经典的来历,梵音来自古印度(实际上是指昆仑三角中的阆风巅等地)。“贝叶”即印度贝多树的叶子,水沤后当纸用,可抄写经文(贝多叶即多罗树的叶子,《新唐书·南蛮传下·堕婆登》:“有文字,以贝多叶写之。”)。

三、根据碑文记载,大秦景教经典《尊经》应是编辑《浮图经》而成,与《老子经》联系紧密。

贝叶经册

前文摘录了很多可信史料和文字记载,提供了老子西行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宝贵线索,这次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交流对世界后来的思想、宗教、文化的大繁荣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老学之后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参考下文《老子的最后去向和道学的发展》)。

七、老子与西域道教

老子西行传道必然经过西域,并以西域为基地继续向西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但荒漠的流沙几乎掩盖了老子的足迹,但往另外一面想,黄沙下面可能还较完整地保存的历史的痕迹,只要机缘到了,黄沙下面的痕迹将会叙述这两千多年前的迷人故事。

昆仑中段主脉的北麓,海拔米的玉虚峰。作为传说中道教的发源地,玉虚峰可以说是道教弟子心中的“神山之最”。相传这里是道教元始天尊和道教昆仑派的主道场,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和道教至尊“三清”的升天之地。这里所说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实指的是老子,道教所谓的“一气化三清”,很多宗教神学都有三位一体的说法,如佛教所谓“法身、报身、应身”,三者归一,皆指“佛”。

所谓升天之地可理解为,老子在这里突然无有踪影了,继续西行传道。

据季羡林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藏文献中通常称和阗为Li-Yul”,意为李国。佛家弟子自称姓“释”,跟佛祖姓。和阗称为李国也应是这个传统,后来的于阗王族本姓“尉迟”,却自称姓李。

八、老子与文子

老子去西方传道,前文已述,不再赘述。老子与文子是什么关系?老子去西方只是传道吗?《文子》一书为我们揭示老子去西方不但传道,还与各国智者进行了重建人间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文子》记录了老子西行传道时提出大量的社会改革的主张。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范蠡师事于计然,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广为流传的,从先秦两汉至宋元,都有史料可以证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相关史料,当属《太平御览》卷所引太史公《素王妙论》中的一段话:“计然者,蔡(葵)丘濮上人,其先晋国公子也,姓辛氏,字文,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史记·货殖列传》载:“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刘宋裴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故谚曰‘研、桑心稴’。”裴禀又引《范子》所载以为佐证:“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三晋之地的文子学派和齐国的黄老学派共同形成了北方道家。《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学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

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西汉墓葬中出土竹简中有《文子》,经整理于年公布。竹简共枚余字。竹简的出土,使古本《文子》的面目大体地浮出历史水面。与郭店本《老子》显示的老子之学的基本倾向一致。证明了非柳宗元所说的后人所著的伪书。

有人认为,《文子》是文子作著,是用来解释《道德经》的,其实《文子》一书非文子所作,而是文子如实记录老子在中原讲学和西行传道所言(除极少部分是楚平王与文子对话外),几符全部使用老子曰的记录方式写成,相当于儒家《论语》,而非解说老子之言。《道德经》倒是大部分从《文子》中提练出来。书中大量记述老子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人生智慧的语录。特别是治国理念(政治主张)篇幅最大。这些政治上的真知焯见不是一介书生坐在书桌旁能想象出来的,只能是通过长期社会实践和大量阅读古代先贤的著作,总结和提炼出来的。老子之后的很多政治家都难望其背,只能顶礼膜拜。

九、《老子西行考证》的补充说明:

一、汉代的“汉佉二体钱”(请参考:







































合肥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长沙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