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三省,年1月生,陕西扶风法门镇人,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年参加工作,退休央企高管。曾经有过在青藏线和在总后勤部机关当兵32年的经历,历任汽车76团2营6连战士,青藏兵站部司令部队训科参谋,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政治部组织处干事,总后勤部生产管理部企业管理局助理员、副局长,总后勤部经济贸易局局长。退休前曾荣获“中国经济十大杰出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特别奖”“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十大人物”“影响中国改革优秀人物”“亚太地区最具社会责任感华商领袖”等荣誉。 爱好写作,笔耕不辍,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个女兵的梦》(海潮出版社出版,25万字)、长篇纪实文学《从职业军人到央企老总》(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40万字)《超越平庸》(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45万字)和《军队企业改革管理纵横》(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40万字)《市场、创新、发展、管理—企业做强做优的宝典利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40万字)《管理成就企业》(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20万字)等企业管理著作共7部。 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 放眼望去,关中平原广袤无垠的肥沃良田一望无边。每逢春天,风和日丽,大地返青,关中平原的麦苗、油菜和新长出的各种树叶笼罩着大地,郁郁葱葱,一片翠绿。到了夏天,晴空万里,热浪滚滚,一望无际的垅垅麦田里,金黄色的麦子随风翻滚,一浪高过一浪。到了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庄稼地里的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辣椒、黄豆熟了,红色的高粱、辣椒、柿子和金黄色的玉米、黄豆、谷子交织在一起,把关中平原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多彩。冬天来了,天寒地冻,寒风禀咧,如果再赶上下大雪,关中平原雪花飘飘,白雪皑皑,千里冰封,满目洁白。好一派关中平原特有的四季风景和丰收景象。 在驰名中外的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的西北方向约10华里、佛教名山西观山端南方向约15华里处,有一个规模不大、默默无闻、在当地并不十分出名的小村庄,叫胡同刘家村,这里就是生我养我、并伴我一路长大的母亲村。 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这个村子的村名多少有点土。上中学后,有些同学曾经问过我,你那个村子叫刘家村就可以了,干嘛前面还要加“胡同”两个字? 春回大地,关中平原上这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清新秀丽,风景如画。 细究起来,胡同刘家村这个村名还真有些说道。听村子里的老人们讲,“胡同”二字,是源于我们村东南方向过去有一座何家庵,因为这座庵是建在我们临村张家村一家姓何的财东的土地上,又是由姓何的财东主要出资,和我们村、张家村的村民们凑份子共同修建起来的,所以叫何家庵。何家庵的规模很大,占地三十多亩,大小房间有一百多间,很有气势,一年四季的香火很旺。而我们村与张家村通往何家庵有一条很长很深的土胡同,胡同向北通往我们刘家村,胡同向西南通往张家村,时间长了,当地就有了“胡同刘家”和“胡同张家”的叫法。据老人们讲,有一年,天上突然降下来一个“火球”,把何家庵付之一炬,烧了个净光,何财东的家境也由此败落。后来,我们村的一家财东就把何财东的土地买过来了。村子里的村民们又有了新建一座刘家庵的想法,由于村子穷,再也盖不起何家庵那样的规模和气势,有一个风水先生给村里人出主意,盖不起过去那样的百间房,可以用纯柏木盖一座大殿,也算顶百间房。就这样,村民们家家凑钱,在村子东面米处盖起了一座纯柏木的刘家庵。解放后,刘家庵变成了刘家庵小学,那座纯柏木大殿变成了学校的教室,年至年,我的小学四年就是在刘家庵小学读完的。 至于“刘家村”的来历,是因为我们村当时40多户人家、多口人,清一色的都姓刘,刘姓是村里唯一的大姓。只是在解放前,有个姓魏的小男孩在自己的父亲病故后,随着改稼的母亲一起来到我们村,和继父一家一起生活,从此在我们村成家立业,繁衍后代。 在我们村子的南边不足一华里路是张家村,是个小村落,全村大约20户人家,大部分人张,一部分人姓何,前面提到的何家庵,就是由张家村一家姓何的财东在自己的土地上兴建的。村子的东边大约一华里是白家村,是附近比较大的一个村庄,全村人都姓白,当年搞人民公社时的庄白大队的大队部就设在白家村,我们村子就归庄白大队管。村子的北边不足一华里是齐家村,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全村人清一色的都姓齐,当年我的姐姐就嫁给了齐家村。我们村与上述三个村子都是地畔连着地畔,齐家村和张家村的孩子们都在刘家庵小学上学,大人、小孩们之间都比较熟,人际来往也比较多。村子的西北边隔沟相望的是李村,这条沟是以我们村命名的,叫刘家沟,沟里有水,常年流水潺潺,是当地有名的三岔河的一条分支河流,也是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分界线,胡同刘家村在沟东,归扶风县管,李村在沟西偏北,归岐山县管。这条沟不仅成了岐山和扶风两个县的分界,也在两个村子的村民心里架起了一道心理鸿沟,两个村子之间多少有点“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平日里,胡同刘家村与张家、白家、齐家村的村民之间相互比较熟,走动来往也多,平时村民们遇到一起,也是说说笑笑,村子之间相互娶媳妇、嫁姑娘也是常有的事。但唯独与李村很少有这样的来往,由于以沟为界,两个村子的村民免不了因为沟界上的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断断续续地发生一些口角甚至纠纷,村民之间互不往来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胡同刘家村的周边隔着张家、白家、齐家、李村,还有南坡村、纸白村、李家村、任家村、陈家村、桥西村、云塘村、凤绉村、贺家村等村庄,村子与村子之间大约都是一二里地的样子,足以彰显出关中平原美丽富饶、五谷丰登、村落密集、人丁兴旺的壮丽图景。 经考证,我们村那一带的美丽富饶,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自古如此,名不虚传。在历史上,在周部族的发展早期,就有过“公刘迁豳(念彬)”与“大王迁岐’的史料记载。其中,“大王迁岐’就与我的家乡有关。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始祖名弃,被尊称为“后稷”,早年尧帝为了表彰后稷对农业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将邰地(今武功西南)封給了周民族,周族人从此就在社水流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但是,到了公刘时代,周族人与戎狄人错杂居住。戎狄人是游牧部落,生活方式与周族人相差甚远,周族人便经常受到戎狄人的袭扰,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就决心带领大家离开邰地,另外寻找一块乐土以图大业。这就有了周部族早期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居活动“公刘迁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历史发展到了古公膻父时期,戎狄人的势力逐渐扩大,周族人又一次陷入了戎狄人的包围之中,周族与戎狄的矛盾摩擦经常发生,有时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膻父是公刘的第八世孙,是周文王的爷爷,史书上称其为大王。膻父考虑到整个周部族落的发展,一开始委曲求全,答应向戎狄进献毛皮、珠宝、牲畜等,但是戎狄人不守信用,仍然对周部族进行袭扰。膻父便与周族人商量进行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移,并亲自组织指挥了这一次大迁移,他们翻越梁山,沿着渭河一路西进,来到歧山之下的周原。这里土地肥沃,美丽富饶,膻父决定在此定居,周族从此在此繁衍生息,并在这里终西周之世。周原成为周族部落乃至西周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省考古队在我们村子西北方向2公里的凤皱村、东北方向1.5公里的召陈村和我们村子周围发现的周原遗址和大量文物表明,凤皱村、召陈村和我们村当年都是当年的周原的腹地。史书上曾经这样记载周原的自然和农业情况:“周原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加上周原人善于种植,农业取得了空前发展。” 历史上周原腹地美丽富饶、五谷丰登、村落密集、人丁兴旺的壮丽图景由此可见一斑。 全国解放以后,土地分给了农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高了,我们村那一带的农业、农村就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个地处周原腹地和关中平原不怎么起眼的胡同刘家村,正是生我、养我并伴我一路长大的母亲村。我不仅在这个村子里出生,也在这个村子里长大,从上小学、上高小、上初中,一直到年当了兵,最终离开了这个村庄。 我熟悉胡同刘家村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屋和沟沟水水,这个村庄实在是留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童年趣事与儿时美好记忆…… 延伸阅读: ?老愚: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法门镇各村村名的由来,齐村因姜子牙而得名? ?问题来了,佛指舍利为何要珍藏在法门镇? ?法门镇宣传片:关中强镇,跨越发展,实至名归!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