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会冯家的来龙去脉 整理/冯高明 因一通古碑的发现,扶风县法门镇冯家村(旧称豆会冯家)冯姓村民弄清了自己的祖先的来龙去脉。 年农历正月初一早上,大家在街道里聊天,冯家北庄教师冯高明无意间发现村民冯岁虎家门口的石条上有字,便当即告知退休老教师冯兆琳(冯岁虎家与冯兆琳家为两对门),经过清洗仔细辨认,原来是一个石碑,碑上记载着豆会冯家冯氏的来龙去脉以及官地亩数和坐落。冯兆琳老师认为此石碑有历史价值,立即告诉冯岁虎妥善保管,防止遗失或人为破坏。冯岁虎当即运回家里挖坑掩埋好,保护起来。 年4月7日,冯兆琳老师请来扶风考古界知名人士、周原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考古专家罗玺章老先生,罗老亲自将碑文清理拓印,拓印件共五张,馆留三张,以作以后博物馆考古之用,交给冯兆琳、冯岁虎各一张以作留念,同时叮嘱冯岁虎一定要妥善保管古碑,言及此碑对研究扶风人口的迁徙极具考古价值。 碑文曰: “省德者昌天道然也先祖遺言馮氏自山西逃荒至此元朝末年伯仲叔三人住居豆會村為仲者移徙甘肅省徽縣九溜村至今數十餘家為叔者入川康熙年間音信往來至今未知所底伯者定居此村子子孫孫耕讀相繼南莊老莊分門別戶而居者五六十家□□□□□□□□□□□□□□□□先祖之德有一延老堡城南僅留官地肆畝柒分伍厘□□□□□□□□□□□□□□□□□□□□□□□□□□□□□□□ 仝家□□□□□□□□□□□□□□□□□□□□□□□□□□□□□□ 邑庠儒學生員二十世孫馮樹義 拜首 大清光緒十五年歲次己醜孟春下浣榖旦 立石”
因为古碑成了文物,冯兆琳先生便立即将此事告知冯家村委会、法门镇政府和扶风县文化局,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年12月8日,扶风县博物馆将《豆会冯家冯氏官地碑》作为文物收藏,县文化文物局当场发给村民冯岁虎保护文物奖牌一面。年12月10日《西安晚报》《华商报》就冯岁虎捐献家藏文物一事做了专题报道。同日,《扶风电视台》在“扶风新闻”节目里进行了报道,此后《宝鸡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相继在新闻频道进行了报道,年12月25日《宝鸡日报》“文化收藏”栏目以《扶风农民捐赠家藏文物》为题,进行了通栏专版报道。 面对《豆会冯家冯氏官地古碑》,我们最应该敬重的是我们的老祖宗冯树义老先生,若不是冯树义老先生一百二十多年前的善举,就不可能有古碑记载,我们豆会冯家的来龙去脉将会永远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豆会冯家冯氏官地记事碑》原树立于冯家老堡城南豆会冯家冯氏老先人的祖茔,与石碑同立的还有石羊一对、石望柱一对、石案一个。石羊、石案、石望柱等主要是用来每年清明节、十月一(农历)祭祀冯氏老祖宗的。石碑立于清光绪十五年(年),主要记载着豆会冯家冯氏的来龙去脉和祖茔的官地地亩数字(肆亩柒分伍厘)。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这四亩多地由没有耕地的冯氏后人耕种,但每年必须给豆会冯家共同的老先人油炸两盘献饭(后来两盘献饭演变成两蒲蓝麻糖,祭奠完毕以后就地分发给全户族的小孩子们),给先人坟茔里准备好香蜡灯裱以方便大家来祭奠。这种仪式一直由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 建国以后,土地实行公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份豆会冯家冯氏官地划归冯家老堡农业社(生产队、村民小组)所有。至年文革爆发前,虽然祖宗的坟茔被平掉,但所有石刻仍在原地未动。年文化革命“破四旧”,石羊、石案、石望柱被红卫兵捣毁,石碑亦被挖倒。冯家北庄生产队社员到村西去修水保,见石碑能用作踏胡基的石板,便用架子车拉回冯家北庄,放到土壕里准备踏胡基用。年,冯家北庄生产队购买了电磨子,石碑被用作安装电磨子的石条使用。年冯家北庄生产队修建烤烟楼时,石碑被用作烤烟楼的房檐石,压在墙角下。年实行责任制后,烤烟楼废弃,村民冯家治出资购买了烤烟楼,拆除后木料砖瓦用于自家宅院基建。盖房子时,准备继续将石碑用作房檐石压在墙下,其父冯君,知是一个古碑,阻止了儿子使用,拉回他家老屋门口,用作休息的石凳。 在豆会冯家冯氏官地碑面世的过程中,有几位冯氏后裔的举动值得赞赏,一是当年北庄队几名社员无意间将古碑从“破四旧”红卫兵运动中抢救回来,如果古碑同石羊、石案、石望柱一起被砸毁修了水保(注:古碑碑身在,碑座大概与其它石刻同毁,而且碑身与碑座相连接的石卯头亦毁,大概折坏在碑座的母卯之中),那冯兆琳先生重修《豆会冯家冯氏族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二是北庄组村民冯君以及其子冯家治、冯岁虎对古碑的保护,当年冯君为什么不让儿子将古碑压在混凝土之下,由于冯君已经去世,原因无存考证,但若不是此举,古碑亦难以再次面世。三是教师冯高明和冯兆琳对古碑的发现,特别是冯兆琳先生为了弄清古碑的价值,请来考古专家鉴定,原打算修建豆会冯家冯氏宗祠,对古碑以宗祠形式加以保护,因资金筹措未能到位没有实施。由于古碑是文物,加之村上几处石刻文物被盗或者不翼而飞,最后只得请求文物部门予以收藏保护。 《豆会冯家官地碑》透露出如下信息: “省德者昌天道然也”,“遵道守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冯氏祖训的精华。冯氏三兄弟元末(年)逃荒定居豆会冯家,至今至少六百三十九年,现已发展到三千多人口(包括移甘仲族和入川叔族等),据曾因经商到过甘肃徽县九溜村的村民回来说,九溜村现名冯家塬村,村庄规模和人口比豆会冯家还要大,村民皆说他们是陕西扶风豆会冯家人。 “先祖遗言冯氏自山西逃荒至此”。这是该碑的历史价值所在。正如罗玺章老先生所言:此碑对研究扶风历史极具考古价值。因为民间传说现今的扶风人是来至山西大槐树的移民。但无论史书志书均无记载,而此碑所记冯氏先祖来至山西,当属这一民间传说的唯一佐证。与传说所不同的是元末“逃荒至此”,而不是移民至此。说明冯氏先祖避开元末中原战乱,在明初朱元璋大移民之前,早先一步来陕,实乃顺天意英明之举。 “元朝末年伯仲叔三人住居豆会村为仲者移徙甘肃省徽县九溜村至今数十余家为叔者入川康熙年间音信往来至今未知所底伯者定居此村”。此碑是官地记事碑,既是官地,当然有仲叔二族的份额,所以碑文是不能不提及远在他乡的骨肉同胞的。这里也体现出一种兄垂弟恭、诚实守信的美德。既有仲叔二族的官地份额,就有伯仲叔三人的共同祖先,他们的父母肯定安息在豆会冯家村。据村中老人说,此碑原树立在冯家老堡城南,石碑周围还有石羊、石案、石望柱等(均在文革中惨遭破坏),可见官地乃是先人的坟地。 “子子孙孙耕读相继”。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冯氏家族的良好家风。“耕”:冯家村北庄组北面有一条大塄名叫“堰塄”,塄上有一大片土地叫“堰塄地”(“堰”为挡水的堤坝);冯家村老堡组北面有一条大塄叫“民修塄”。从名称不难看出,这两条大塄,一定是冯氏祖先用人力“帮”起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冯氏先祖早已懂得兴修水利,堰塄淤地,防洪固土的益处了。亦可以看出,冯氏祖先在“耕”上所下的功夫,有民谣为证:“天度人上粪呢,豆会冯家人帮塄呢。”“读”:且不说国民革命军军长冯华堂将军创办的豆会豆会中学为扶风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单说冯家村至今仍有一支人被人们称之为“书房家”,可见远在冯家有现代学堂之前,冯家村早就有学校存在,该支人所住院落就是当年的学校所在。据说老祖先留下的官地,就是以其地租支付学校费用的。冯家村清代曾出过举人、贡生、秀才,近代曾出过国民革命军军长冯华堂、黄埔军校毕业生国民革命军少将冯恺、扶风名师扶风县文化馆老馆长冯公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生冯重远、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学员冯天申等,现代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硕士,更是枚不胜举。 古碑透露出豆会冯家冯氏的郡望和堂号:陕西考古学者,扶风周原博物馆原馆长罗玺章老先生看了《豆会冯家官地记事碑》以后,得出的结论是:“扶风豆会之冯氏,当属上党冯氏一支。”豆会冯家的郡望就是“上党郡”。豆会冯家的堂号就是“始平堂”。山西上党冯氏,其远祖是毕公高,他的封地在今宝鸡市-咸阳市之间,治所大概就在今兴平县一代,兴平古称“始平郡”,所以得堂号为“始平堂”。 古碑载清豆会冯家冯氏的世代辈分:由“二十世孙冯树义”排查,冯树义为冯家南庄“北头家”一支人的先人,是冯智明的祖父。按冯树义为豆会冯家冯氏二十世孙推算,冯智明就是豆会冯家冯氏二十二世孙。以此类推,豆会冯家各个村庄的世系辈分就一目了然了。 元至正年间(元顺帝至正三年-年),冯姓先祖逃荒至此,初为散户。明洪武二十八年(年),冯家庄归白龙里管辖(全县32里)。明弘治十五年(年):冯家庄归东北泰川乡白龙里管辖(全县4乡29里)。清顺治时(-年),仍归东北泰川乡白龙里管辖(全县4乡29里)。民国五年(年),归第七区安平里管辖(全县8区24里);民国二十四年(年),归天度联保冯家保辖(全县12联保95保);民国二十八年(年),归天度镇冯家保辖(全县8镇95保)。年,归第七区豆会乡辖(全县8区70乡);年,归召公公社建和管区冯家大队辖(全县7个公社);年,归建和公社冯家大队辖(全县15个公社);年,归建和乡冯家村辖(全县12个乡三个镇);年,归法门镇冯家村辖(全县八镇)。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广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建院十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