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村梁氏分东水沟梁氏和村西头梁氏,虽说都是姓梁,但是两支梁氏之间没有联系,不能算是一家。东水沟梁氏据家谱记载,将近有百十口人。村西头梁氏则只有几家人,村西头梁氏虽说人少,但他们和阳岗村姓梁的是一家,阳岗村姓梁的,又和洛宁坞西村,陕县大延洼村这两个地方姓梁的是一家,在周边村庄,这支梁氏也是一个大的家族,人口众多。现在按住的东西方向,把这两支梁氏家谱资料整理如下: 东水沟梁氏家谱序 咸丰十有一年,辛酉岁,余舘於城村,有友人梁先生讳明伦者,创修家谱一册,既成帙,嘱余作序,以弁其首。余才庸学浅,弗胜其任,逡巡之久,不获固辞,因为之序,谱及家名,誌世系也。古者子孙繁衍,必为子谱,别支派,别亲疏,序昭穆,原其义,亦尊祖敬宗之意。若梁氏者,夏阳旧族,广教于石门,吴市名家,著高风於汉世,询天下之望族也。其后裔散处四方,支分别派,各宗其宗,各祖其祖焉。相传先生世居永邑之治北大门楼村,唐宋元以前,世远年湮,屡屡遭焚,世系失次,皆无所政,姑从阙马。 明万历时,有太高祖讳或者,由岁进士特授陕西衡山县知县,生子一讳志明,志明公生子三及孙六人。明季离乱,谱又失传,若应文公,应思公,虽出六门之中,未知的属某门之嗣。自斯以后,一一可知也。先生恐其愈远而愈无稽,故及耳而为之谱,陴后世之人,沿流溯源,因端竟委,有以识水源木本之旨云。 同里廪膳生员蒋芳静年瑾誌 儒童晚生张文元敬书 十一代孙梁明伦创修 辈系(7——1世):宏、廷、务、文、明、进、建。 ~~~~~~~~~~~~~ 序言 梁氏家族有近百十口人,祖居大明村,已有几百年历史。据余记忆,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东、西、北有几个老坟,十余亩官地,东路旁有碑楼,当村还有祠堂遗址。因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人渐稀少,家谱失传,无从可考,虽有旧家谱,也是残缺不全。访现存古稀老人(本族),也未知属某门之嗣,本人恐越远而越无稽所查。故根据远近和所处地理情况,重分东西北南四门,北门由十二世祖海沫始,东门由十四世祖发全始,西门从十四世祖恒顺始,自此以后,便一一可知。而水有源,木有本,以慰祖宗之幽灵。(据记载和回忆,可能北门十二世祖大名进京,乳名海沫) 辈系(14——2世):俊、好、逢、永、廉、政、成、祥、毅、乐。 十五代孙梁好德 一九九四年三月 ~~~~~~~~~~~~~ 附:梁公讳好德懿行碑碑文: 泽被梓里 求知解惑燭光炳世 承前啟後厚德戴天 梁公讳好德德配孙氏儒人懿行碑 梁公讳好德生于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卒于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六日,享年六十三岁,自幼刻苦好学,严以律己,谨慎治学,德行堪为师表,先后从教于长水、杨坡、河底等地的中小学校,历任教师、主任、校长、教育办、工会主席等职,三尺讲台呕尽一腔热血,几本教材化做漫天甘霖,,三十余载终使桃李满天下,英才遍神州德行钦誉梓里。德配孙氏秀兰生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卒于一九九六年四月四日,享年六十四岁,氏出望祖,贤淑善良,勤劳节俭,在君矢志教育无力顾家的情况下,躬耕陇亩,不拒寒暑,痴心家务,夜以继日,含辛茹苦,任苦任怨,伉俪和睦,乡邻友善,亲朋众口皆碑,膝下四男一女,得其言传身教,承继家风诚朴,待人宽厚,处世皆成家立业,瓜瓞绵绵,为报二老春晖雨露之深恩,三周之际拟刻石树碑于村侧,弘芳名贤德于八方,昭示子孙以志千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颜孝宗绘图 洛宁县一级教师段尚武、张石法撰文 黄河石刻艺术社会员颜冰涛刻石 公元一九九九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立 村西头梁氏暨阳岗、坞西,大延洼梁氏宗谱续修前言(摘抄) 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三者皆是中国历史文化组成部分,一本家谱就是一部家族的发展历史,它即是姓氏的原始档案,又是族人赖以相互联络之纽带。通过它架起远近之间团结的桥梁,也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极好教课材料。 据高剑峰编著的《中国一百大姓》记载,中国梁姓郡望堂号有甘肃安定郡、陕西扶风郡、甘肃天水郡、河南郡四处梁姓。我们阳岗、坞西、大延洼梁氏,是河南梁姓郡望堂号,是有可能的。因为,汉高帝二年(公元前二百零五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置所在雒阳,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市东北,偃师与白马寺一带。梁姓散居在黄河以南,汝州市西南及洛宁县洛河,伊川县伊河下游及双白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和黄河北原阳、孟县、温县一带,因为我们居住在洛河,可能就是河南洛阳的梁氏后裔。 数百年来,战火天灾,政治动乱,祠废碑毁,老谱失落,续谱中断。从阳岗梁氏碑文中看,明代嘉靖十六年(即公元年)以前,当时的明朝严重存在外患内乱,灾荒不断,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时,梁祖携三子不知从何地迁来阳岗,长子普全留居阳岗,次子普德迁居洛宁坞西村,三子普信迁居陕县大廷洼村,距今已有年。经过祖辈们的勤俭持家,艰苦创业,代代光大前人之烈,辈辈承启上祖高德,下行仁义,忠厚传家,积德累仁,使三处人口发展过万,成为现代大家族。由于家谱中断,致使不少后人,只知有其身,不知有其祖;只知爱其子,不知敬其父;只知趋权钱,不知睦其族。以上种种,实为憾事也。 国以民为本,民以家为基。有幸今日,国逢盛世,民安物丰,百废待兴。国修史,县修志,族修谱。乃恢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之大事。在此之机,我支梁姓子孙自然不甘人后,三支梁氏后裔成立续谱组织机构,他们不计报酬,苦干四年,使续谱编纂成书,更赖宗中有志精英,慷慨解囊,使谱书出版。 新谱是老谱的延续,但也要体现男女平等的时代精神,改变老谱“男有名,女配氏”。“入男不入女”的旧规,凡已经结婚的媳妇,已出生的男女,尽皆排辈入谱。再者由于家谱失落,资料不全,人力不足,水平有限,对上找不来多少代,仅以现有知多以多,知少以少入谱,更兼其它多种原因,缺点错误难免。但我们深信,随着人们对尊祖敬宗的观念逐渐增强,必将有更多的族人支持续谱大业,这本谱书将会日臻完善,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流传于我们族人之中,成为教育后代的资料。 谱书完成之际,我等编纂同仁,期望梁姓族人追根怀远,知先辈创业之艰难;也盼各位梁姓族人自强自立,发扬民族精神,多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尽心尽力。 ~~~~~~~~~~~~~ 长子普全葬于洛宁县元岗(现阳岗)大门楼村,其地名“粱坟”即是,四至竿阔,占地11.15亩,现已平整为田。仅有墓地石碑一通,现存本村梁氏族内,其后代分居阳岗村、官庄官西村、官东村、小官庄、宋家沟、梁凹、顺指沟、西王、杨坡、曲村、赵沟、杨念、上峪、豹子沟、大明、西鸡坪等村。 阳岗村梁氏字辈:永振洪万应,殿作克中连,建广耀生瑞,明玉长承魁。 坞世村梁氏字辈:敬景节科魁,国民其之直,士永文浦荣,作吉龙元恒。 大延洼梁氏字辈:公魁兴学希,升祥乃顺安。 说明:依据民国六年合族恪守祖茔断路碑记核准为:阳岗村的建字辈与坞西的恒字辈及大延洼的安字辈,同为梁氏19世。 阳岗、坞西、大延洼三村梁氏新续字辈(20——47世):幸有篁竹万年青,品兼南山苍劲松,虚心向上翠挺秀,一枝三叶抚育情。 合族恪守祖茔断路碑记 常思生者有室,葬则有坟墓,所以藏祖宗之遗骸也。梁氏祖茔其址大门楼村,四至竿阔拾壹亩壹分伍厘地,历年久远,人情不古,而坟内损伤,其有横行车路小路,实属不轨。丙辰岁寒食期,众拜祖茔,莫不伤心,合族公议,严禁车路行者,不便毁伤其界,因致构讼在官,亲友和解使其祭祖妥神竖界,移路以全其事,至于世代穴墓莫敢详陈,宗谱虽失祀典犹存,仅以祖讳普全普德普信流传三处者誌之。阳岗居其长,坞西居其次,大延洼居其三,本支百世一脉相传,子子孙孙雁行不紊,事毕竖石永垂不朽。 裔孙俊杰沐手撰书 竖碑经理:阳岗:作瑞、作霖、作式、克贤、克笃、中清、中元 梁凹:作廉、克义 坞西:吉兆、龙光、擎宇、荣甲、风鸣 粱洼、坞西共捐钱捌串文 大延洼:希光、希廉、希孟、希珍、学笃、升振、升铭 大延洼捐钱拾串文 合族仝立 石工张维周 推荐阅读: 连昌河畔——牛渠村(上篇) 连昌河畔——牛渠村(中篇) 连昌河畔——牛渠村(下篇) 河底镇茶坊村关公庙 河底镇岳(月)山寺 双龙古镇——河底村 洛宁县大明村张氏族谱序与祖茔碑记 洛宁县大明村张氏祠堂碑记 洛宁县大明村徙外张氏支谱序 洛宁县大明村古迹概况 洛宁县大明村张氏分支城村家谱序 洛宁县大明村段氏祠堂碑记与家谱序 洛宁县大明村关氏祠堂碑记与家谱序 洛宁县河底镇大明东坡村马氏家谱、家训 张红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