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人生:石鼓文图第一人 文/常炜 第一次见到曹宇老先生,是在岐山县青化镇童峪村和阳光报记者采访大数学家付可一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他不同凡响的三羊胡子。年过七旬,仍然不失艺术家的风采,走路稳健,声如洪钟,和村民聊天亲热得像一家人,豪爽,痛快,大气,我对曹老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听付可一老师讲,曹老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身上有许多神秘的传说,是陕西乃至全国书画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于是,曹老无形中成了一座神秘的大山,梦牵魂绕,吸引着我去探险、揭秘。 终得一本作家祝喜堂写的《曹宇前传》,其中作家郝红《曹公赋》对曹老做了高度概括:“曹公者,曹宇也。号‘石鼓堂堂主’。陕西岐山人氏。当今石鼓文图第一人兼书画家、篆刻家、活动家是也。蒙诗书名门之熏陶,幼已好书;得翰墨世家之沐浴,长则嗜篆。幽居‘秦宝斋’,承方济众之题字;闲醉‘石鼓堂’受沙孟海之台匾。集诗、书、画、印四绝趣意斋苑,聚笔、墨、纸、砚四宝馨香书案......”这使我对曹老更是敬佩有加,欲交之情愈烈。 说到曹老,不得不提起岐阳石鼓文图,“岐阳石鼓,碑刻之祖”。周礼文化的耳闻目染,使曹老与石鼓文结下不解之缘,研究石鼓文成了曹老的一种机遇、挑战和责任。 “石鼓”自唐代出土,因石形状像鼓,称之为“石鼓”。四周刻有古拙文字,又称为“石鼓文”,唐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赞美石鼓文“韵味十足,在乎方整,端庄凝重,而不失圆厚。” 岐阳“石鼓文”共有十枚,有十篇文字。定名:车工、千沔、田车、銮车、霝雨、乍原、吴人、而师、马荐、吾水。史载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它是甲骨、金文之后的产物,是大篆变成小篆的过渡性字体。有“书法第一法则”之称。传为史籀手迹,字体堂皇端正,圆满自然,气质雄浑,刚柔并济,古朴遒劲,逸气奔放。这种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的书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的书法,继承了周文化的血脉。 石鼓文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它的开拓年代一直没有定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认为是周宣王时期刻石;罗振玉认为是秦文公时物;郭沫若以为是秦襄公时刻石;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中认为石鼓文刻于先秦时期......众说风云,至今没有定论。 这个被康有为称为“中国第一古物”为我国历史留下了很多研究课题。唐年,陕西宝鸡岐山北坡的荒郊就首次发现了石鼓,此地是秦朝旧地。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后有专家论证为秦时记叙游猎的遗物,故称“猎碣”。 石鼓文的历史价值和对石刻研究的意义历代文人墨客无不歌咏,中国第一个作《石鼓歌》的是韩愈和韦应物。张耒《瓦噐易石鼓文歌》:“岐阳大猎纪功成,十鼓厳厳万夫凿”。周伯温《石鼓赋》:“予嘗考古石刻,而岐阳石鼓为第一”。罗曾《石鼓赋》:“岐山石鼓,或谓周成王时古物,又或为宣王”。周越《法书苑》:“石鼓文谓之周宣王猎碣,共有十鼓,其文则史籀大篆也。年代斯远,字多讹缺。旧存岐山石鼓村。今移置凤翔府夫子庙”。宋诗人苏辙《石鼓歌》:“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处”。清人张照书《石鼓歌》曰:周纲丧乱四海沸,诸侯愤起挥金戈。秦侯逐鹿岐阳山,亦狩亦渔剑相磨……清人王士祯有诗云:“遥忆岐阳狩,来过石鼓山。韩苏今地下,星斗尚人间”......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换,虽然“君不见岐阳石鼓字泯灭,千载犹为人爱惜”(刘基诗句),但是,三千多年来,石鼓不是在地下沉寂就是在博物馆默默无闻。石鼓文距今历史久远,对石鼓文研究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完整的理论,对其进一步挖掘探幽,使许多学者专家望而却步。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唐代苏轼语)。历史学家郭沫若说:“石鼓诗不仅提供了一部古代文学作品的宝贵资料,而且,更重要的贡献是保证了民族古代文学的一部极丰富的宝藏《诗经》的真实性。”这使“翰墨呼之欲出,意韵随笔而升”的关中汉子曹宇杖策人生的利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经历15年卧薪尝胆,潜心研究,年,曹宇终于创作出了我国历史空白之作——《石鼓文图》,被国内外誉为“石鼓文图第一人”,其间,蕴含了多少“十年磨一剑”的传奇?物是有灵性的,石鼓沉寂了三千多年,终于遇到了曹宇知音,石鼓把它吸收的千年的日月精华酿成的智慧赋予具有书画天才的曹宇,让其敲出了惊人的声音。曹宇不仅创作了十首《译石鼓文诗》,并创作十幅《石鼓文图》。 《曹宇石鼓文图》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百度百科把曹宇列为石鼓文化传承人。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篆刻家刘江先生应邀,用篆书书写了《石鼓铭》。全文字,48行,每行4字。讴歌石鼓产生三千多年来的传承历史,是一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美文。 中国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一直很关心石鼓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他为石鼓题辞“岐阳石鼓,碑刻之祖”。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书法研究院博导欧阳中石先生为“世纪石鼓”题词为“猎碣重光”、“承古会今”。石鼓遇到曹宇是世间一大欣,是物人合一、珠联璧合的一大创举! 石鼓出土后,转辗反侧,命运多舛,屡遭大难。历经过北宋时期运转流离,一面石鼓还被一个屠夫当成了磨刀石;十面石鼓,历经金国攻陷汴京的战火洗劫,又丢弃在燕山的荒草里。丢弃的石鼓在日月的暴晒中混迹于乱世杂草中,却被一位宝鸡的文化人慧眼认出,运到燕京孔庙暂存,期待有朝一日回归陈仓。之后,十面石鼓,又遭到打劫,被玩于歹人股掌,又被丢弃。民国至抗战年间,石鼓依然身处险境,风雨飘摇,迂回折返,装船被运在长江两岸;临近解放前夕,又差点被国民党政府装船运到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十面石鼓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从此,它被真正的保护起来,不许拓印。 多少书画家都源于利益的驱动,沽名钓誉,搞唬头,卖字画挣大钱,曹宇却背道而驰,闭馆修心。从年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开始孤独坚守石鼓的研究前沿。首先,他要辨认还原石鼓上缺失残损的个字;于是,他开始钻研金文的写法,钻研秦初的篆书,查找唐代大诗人韩愈创作的《石鼓歌》,对照春秋战国及秦代的史料。 那些天,一部《先秦诗鉴赏辞典》是他手不释卷的第一法宝。十首石鼓文在他眼前展开了先秦初创时期的政治风云,秦文公四年(即公元前),由西垂宫初至汧渭之会,到文公四十八年周桓王初位,适逢文公太子卒,新立长孙为太子,邀集诸侯宴乐天子的一段史事(司马迁《史记·秦本记》)。 也许是走火入魔,日思梦想,曹宇一闭眼,骏马奔腾,彩旗猎猎,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先秦风俗画卷在曹宇的眼前活灵活现...... 一个念头在脑际一闪:我要创办《石鼓》杂志!给世人构建一个深入研究石鼓的大文化平台。《石鼓》杂志是以书法篆刻命名的刊物,第一期创刊号的问世,在国内书画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年8月26日,已经93岁高龄的民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楚图南,在北京的故居中热情地接待了曹宇和他的同道车华,并说:“......现在你们办《石鼓》,我很高兴......”,当即挥笔为《石鼓》杂志题辞“石鼓”。 随后,书法大家沙孟海、中国书协主席启功、书坛大师欧阳中石、日本东丘印社社长川合东皋等等为《石鼓》杂志纷纷题辞。楚辞专家、书坛大师文怀沙还给曹宇说:“把《石鼓》要长期办下去,办一个甲子,以后后人还会研究,我愿意担任你的顾问。” 然而,由于资金断裂,《石鼓》出了五期后就停刊了。《石鼓》的停刊不仅是对文化艺术界的严峻拷问,也是对创刊人曹宇的一次考验。停刊二字,像火一样炙烤着曹宇的心胸,令他心肺肝肠俱毁。因为他为了创办《石鼓》杂志,投入了自己全部的资金和全身的心血,他已经心力憔悴,达到难以忍受的最大极限。书画界的众多朋友来劝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电子媒体的悄然兴起,无可奈何花落去,纸质媒体的不景气是个人力量无法阻挡的,停就停了......曹宇却说:“停刊是暂时的,只要心脏不停止跳动,《石鼓》就不会停刊” 此刻,他的心里正在酝酿崭新的面孔和运作模式。年,他一边为《石鼓》杂志复刊积蓄长跑冲刺的力量,一边继续研究《石鼓文》,不停止是他倔强的性格,不屈服是他前行的精神。终于,在各界领导和书画界同仁的支持下,在关山乳业公司李晓林总经理的资助下,年9月30日,《石鼓》杂志复刊了。 从停刊到复刊,《石鼓》休刊沉寂了15个春秋。这15年使曹宇的人格得到了凝练提升,使他的思想精神具有了身处逆境的梅花不屈不挠的品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随后的二十年间,《石鼓》以全新的面貌连出24期,年《石鼓》再次改版,让世人刮目相看:她由中国民俗摄影出版社出版,成为具有国际刊号的书画艺术刊物。 曹宇是个埋头苦干的人,在他创刊《石鼓》杂志的同时,一个更加令人振奋的事情他一直在做,那就是对《石鼓文》的进一步挖掘研究。“十年磨一剑”,他终于创作出了十首《译石鼓文诗》、十幅《石鼓文图》,它们一经问世,震惊了国内外书画界、文史届。 十首《译石鼓文诗》,每首以通俗而又富于诗意的文笔,把十首石鼓文诗译得活灵活现,鲜活地呈现在当代书画长廊里;往昔如天书般石鼓十首诗被曹宇以通俗易懂的当代汉语破译了,使十面古石鼓,从冷漠的宝藏室,第一次走向了百姓大众的视野。 这是一个智者的工程,不仅要有渊博文史语言修辞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就像古石鼓文《田车篇》,原诗18字,其中缺损字达到7个,晦涩难懂的秦初古名古词,约占全诗三分之一;可是,曹宇潜心钻研却把这首长篇幅的先秦古诗,只用一首五言绝句精当传神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猎车随马跃,人呼旌旗拂。 逐鹿至陈仓,猎获珍奇多。 如此流畅自然,意境交融的十首石鼓译文诗,又让人们叹服:原来曹宇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翻译家,一位卓越的古体五言诗人。 十幅《石鼓文图》,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每幅画于八尺宣纸,各件既是单幅作品,又互相关联,连接在一起近乎三丈,气势恢弘,再现了十面石鼓的原始历史景象,再现了先秦时期政治、军事和民众生活的真实风貌。 十幅石鼓文图,被誉为曹宇书画的“巅峰之作”。 国学大师文怀沙欣然为其题词: “岐阳石鼓,碑刻之祖”。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书法研究院博导欧阳中石先生题词: “承古会今”。 古往今来,《石鼓文图》是首次对难解的石鼓的形象解密。因此,曹宇画出石鼓第一画,被公认为石鼓文图第一人是当之无愧的!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曹宇创作十幅《石鼓文图》,他所历经的一波三折,几易其稿,无不说明他对钟爱的石鼓文锲而不舍决绝与坚韧。 曹宇经过深思熟虑后年作出第一幅石鼓画像,但他并不满意。石鼓文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岂能是他轻易能描绘得出来的!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吃准石鼓文的深邃含义。他明白:浅薄自满是艺术的致命伤,能对自己自省和不满的人,才会创作出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艺术佳作。曹宇痛下心撕了又画,两易其稿后,心里还不踏实,他必须寻找“最为挑剔的眼睛”。于是,他带着十幅画作,赶赴京城,让石鼓专家鉴定审核。果不其然,专家们给他指出了一些问题:画的时间不对,人物衣着不符合朝代特征。曹宇虚心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他返回宝鸡,废弃了原稿,重新考证人物的历史特征,生活细节的一点一滴。他为了能精确地描绘先秦时期的人物和服饰,甚至每一件物件、器皿、图案,他借来了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图像和资料,依据兵马俑中人物的衣着打扮,纹饰车马,年之后,第三次拿起笔重新准确地描绘出了十面石鼓中的众多人物、众多民俗风情。为了让《石鼓文图》经受更严格的“审批”,曹宇并没有急于发表,而是连续奔波了几年,直到年终于定稿与世人见面。 《石鼓文图》被多家报纸争先发表,社会反映强烈。书法界权威西冷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先生,在他近九十岁高龄时,欣然为曹宇以篆书书写了《石鼓铭》,全文字,48行,书法端正秀丽,布局整齐完美,堪称篆书精品。她将镌刻于巨型石鼓之上,可谓《世纪石鼓》。 曹宇的艺术生涯愈来愈发出了生命的不朽光芒。年,“不用扬鞭自奋蹄”,正当曹宇七十华诞前夕,他又为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修整石鼓文宋拓片。宋拓片是流传至今最早的石鼓文拓片,但是损字太多,有些似是而非,书法爱好者临习不便。曹宇在百忙之中,抽空找人亲自指导,逐字修整,然后,镌刻到了最新较完整的《宋拓石鼓文修整版》。 春风送暖入屠苏,雄鸡高吭气象新。年鸡年伊始,曹宇壮心不已,七旬再度出彩,在石鼓出土地——岐山斥资筹建《岐阳石鼓博物院》。建成的岐阳石鼓博物院,位于岐山周公庙南的西周文化景区内,占地面积约三十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将分为“石鼓历史陈列馆”、“历代珍贵碑帖馆”、“民间石雕艺术馆”、“当代书画艺术馆”四个展馆。另新建“世纪石鼓”(约15吨巨石,刘江先生书丹)、岐阳楼(造型奇特,可以登楼远眺周原大地)、石鼓堂(陈列名家题石鼓堂诗词联匾额)、吟凤亭等古建......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曹宇不愧为“石鼓堂堂主”,这是世人对他公认的艺术称号,是镌刻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朽的石鼓印章!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白殿疯挂什么科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